分享

抱着柱子死的尾生,因何得罪了两个大佬?孔子、庄子都说他虚伪

 123xyz123 2022-04-22

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庄子·盗跖》提到过一个故事。

说有个叫尾生的男人,这个人和一个美丽的女子相爱,但是女子身份高贵,家里人不同意他们两人交往。于是,尾生和他的恋人约好,两个人第二天在桥下碰面,一起私奔,去那天涯海角。

到了第二天,尾生很早就到了约定的地点,他在桥下等啊等,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的恋人到来。

这时候,天色突然起了变化,好好的天气一下子变成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滂沱的大雨冲垮了山石,引发了山洪爆发。

尾生等待的恋人还没有来,洪水裹挟着泥石倒是先到来了。

尾生看着越来越近的山洪,想到昨天分开时,和她约定在桥下不见不散。尾生一咬牙,抱住了桥柱。

尾生的恋人,你去哪里了?

其实在尾生苦等的时候,在尾生和山洪搏斗的时候,那个美丽的姑娘正在和家人作斗争,因为私奔的消息泄露了出去,她的家人拦住了她不让她走。

经过一番纠缠与斗争,姑娘终于冲破家人的封锁,跑到了约定地点。此时,山洪已经退去,桥上桥下一片狼藉。

姑娘举头四下望去,终于在桥下找到了尾生,尾生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冰冷的身子依然紧紧的抱着桥柱。

姑娘抱着尾生的尸体,放声大哭。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而死。”

文章图片2

围绕这个故事,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儒家观点

儒家观点:尾生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这样的人堪称君子。

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尾生这一死便占到了两项,以往占一项便可以称作君子了,何况是独占两项的尾生呢!

对于那个迟到的女子,儒家的观点也很简单,不讲信义,果然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我发现,死这个行为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关键的时刻,只要当事者,甚至不是当事者,选择一死了之,不管这个事情最后是个什么结局,这个已死之人必然是不得了了。可以放心的是,这个人一定会死得其所,各种赞美会如雪花一般涌来,死后会有人给他立一个美谥,还会有人把他的事迹记录下来,一代代传播下去。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唯一的主流思想,更是跻身官场的唯一教材,因此,之后的文人,便是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文人。

宋代开始,文官们就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诤谏天子,只要天子的行为不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失却了天子之仪,偏离了天子之德,就会有一堆的官员跳出来指责。

天子如果知错就改,那么这个天子就是个明君,如果天子继续我行我素,等着吧,你这个昏君,死后一堆的恶谥可以治你。

而勇于直谏的官员,不管谏议是否被采纳,他都赢了。直谏之臣,不畏强权,刚直有气节,完美的君子。当然,君子的谏议内容必须符合儒家的思想范畴,像王安石这种倔强的臭脾气,那是要被攻击,要被抹黑的。

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官员,还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没有死刑,最多就是一个发配流徙,只要路线走的正,迟早都是可以回来的。

明代就严苛了,虽然言官可以任意直谏不受惩罚,但那只是言官,别的文人轻则被杖刑,重则掉脑袋,但是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文官们争相做直谏之臣的决心,他们怕的不是死,就怕朝廷不惩罚他,打得越狠,做官的资本越厚。

后来那些盘踞在朝堂之上的所谓清流,两耳不闻窗外事,凡事都是祖宗家法,圣人教诲,赢得了一片美名,却又做成了什么。

太轻松了,有问题不去想想怎么解决,直接一死了之,他是舒服了,活着的人呢?江山社稷呢?

尾生,你抱着柱子去死了,那个和你相约一起私奔的姑娘呢?她又该何去何从呢?

文章图片3

庄子观点

《庄子·盗跖》写尾生这个故事,就是要抨击儒家的。

在庄子看来,儒家太虚伪了。

这个尾生是智商不够,还是神经有点问题。山洪来了,你躲啊,傻兮兮的站在那里,抱着桥柱死活不放,是有九条命还是怎么的?你这么一死了之,能达到什么目的?

山洪来了,往边上躲一躲,等山洪退了,再跑出来就可以了。按照尾生这个做法,如果姑娘在山洪来的时候到来,那就得和尾生一起站在洪峰中了,然后等山洪退去,留下一男一女两个殉情而死的苦命鸳鸯,不,不是殉情而死,是傻死的。

儒家说尾生重情重义,而在庄子看来,尾生应该重的是和姑娘一起私奔天涯海角的承诺,而不是死也要站在桥洞底下这样的承诺,尾生,你搞错了重点。

在庄子看来,儒家很多的理论都不切实际,反而很假大空,一味的讲礼、仪,讲气节。将所谓的道德观念凌驾于生命之上,凌驾于现实之上。

在庄子看来,儒家不过就是嘴硬而已。

文章图片4

爱情观念

除了上述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还有个观点就充满了浪漫,让人无视外面的世界。

那就是爱情观,无数热恋中的男女看到这个故事,都感动的哭了。

尾生的这个行为,就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行为体现,热恋的男女不管其他任何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爱情,只有美好,那是我和你的彼此世界。

所以,对于恋爱观念,我们不去评论,毕竟,爱情那么美好。

文章图片5

结语

其实这个尾生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悲剧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曾经也指责过尾生是个虚伪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

尾生其实也是个很有来头的人,他是孔子的老乡,鲁人嘛。

其实尾生这个人是个滥好人,有一天啊,尾生有个亲戚家没有米醋了,这不急着做菜需要用,刚好和尾生家住的比较近,就去找尾生要。对,是要,一点米醋嘛,都是亲戚难道还要借来借去。

结果呢,尾生家也没有米醋了,但是尾生却没有拒绝这个亲戚,他先是热情的招呼亲戚在家中坐下,给他抓了一大把瓜子,让他先嗑着。亲戚说我还要回去做饭呢,尾生说别急别急。

然后尾生偷偷的从后门出去,到了隔壁邻居家,借来了米醋,然后拿给亲戚,也不说这是借来的,当然,事后尾生又自己买了米醋去还给邻居。

这么件事,让孔子知道了,孔子就去数落尾生,说你这个人太虚伪了,没有米醋你却说有,你这人就是虚伪。

尾生不告诉亲戚自己家也没有米醋,是因为不忍心让亲戚白跑一趟,所以才偷偷跑出去借来了米醋给亲戚。在尾生看来,亲戚找他是相信他,和他走的亲近,他自己家里虽然没有米醋,但他知道去哪里弄来米醋,不告诉亲戚这是借来的,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没必要搞复杂,另一方面也是怕亲戚难堪。

但是孔子可不管这些,孔子就说,尾生你这人真是虚伪啊!

尾生真的虚伪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