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8.1的《人世间》,过誉了?

 树悲风 2022-04-22

Image

《人世间》剧照。

当批评国产剧“不接地气”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时,《人世间》的出现,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真诚——对过去年代的真诚、对经历过那些时代的人物的真诚,以及对当下的真诚。

如果你觉得这样一部和当下流行快节奏的剧集有些不同的“年代剧”的出现有些意外,那或许是你还不了解国产“年代剧”的传统。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在《人世间》的热潮退去之时,重新寻找属于我们的“年代剧”。


✎作者 | 曹吉利

✎编辑 | 程迟

在完结一个半月之后,电视剧《人世间》依然能在舆论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涟漪:

家庭中最平庸的子女如何自处?

我们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告别?

随着社会的位移,人与人既往的情感联结能否保持?

以及那件对中国人而言,很俗套但又很现实的事:人情和原则之间,怎么做出平衡?

由一部58集电视剧衍生的话题,在短视频时代,被裁切成一个个片段,反复激起观众的共鸣。在国产剧被批评声包围的当下,这种氛围久违了。

Image

《人世间》剧照。

其实,尽管面临着各种意义上的困难,国产剧却始终不缺“爆款”。比如今年年初的口碑之作《开端》,可以作为中国电视剧 “美剧化”“网剧化”的成功范例。

不过,此类热剧的关注度总是来去匆匆,很难像《人世间》这样拥有如此深远的话题度——这或许是《人世间》作为家庭年代剧的特有优势。

在今天的中国荧屏上,《人世间》是特别的,但回溯中国电视剧并不算长的历史,类似的剧集还有很多。如果对它们做一次简单的回顾,我们不免感慨,在“家庭”和“时代”这两个文艺母题上,中国影视剧经历了怎样的转向。

Image

《人世间》的遗憾

围绕这部剧的赞誉已经不少,我们或许可以先来谈一谈,《人世间》有哪些遗憾?

像世界上一切影视剧一样,观众最多的争议集中在故事的后半段乃至结尾。比如主人公周秉昆入狱之后,妻子郑娟因为生活困难,只能在街头卖东西为生。

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按照剧中情节,在90年代末,周秉昆已经经营过饭店和书店,长兄周秉义此时身居高位,姐姐周蓉是大学教授,依照生活常识,周秉昆的家庭就算积蓄不多,也有很大概率得到亲人帮助。如果没有,是否应该对后者行为做出一定解释?不然,就存在刻意把主角推入悲情套路的嫌疑。

再比如周家的第三代子女被网友调侃“考北大清华像玩一样简单”,周蓉的前夫、周秉昆的妻弟最终都选择出家为僧,等等,这些情节在逻辑上或许说得通,但是渐渐远离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情理,最终指向一个为了温情而温情、为了正义而正义、为了圆满而圆满的结果,让观众感到疏离。

 Image

年代剧,不是照着年代拍就行,更不是有大团圆就行。/ 《情满四合院》剧照。

这是很多年代剧的通病:描述的年代越接近今天,越失真。要么把情节引向传奇,要么仓促地推进大团圆,用结局重申“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宿命,难免缩小了剧集的玩味空间。

类似的“近小远大”现象,在近几年的《情满四合院》《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山海情》《温州一家人》中都有出现,因此总有观众不无遗憾地总结:“只看前xx集就好了。”

当然,瑕不掩瑜,《人世间》整体的质感,还是为它赢得了应有的好口碑。在其一个月左右的播出周期中,虽然经历了春节假期停播,但仍拿下32个播放市场占有率日冠。

 Image

优秀的服化道为时代质感提供了支撑。/《人世间》剧照。

在中国电视剧与电视机脱钩、登陆移动互联网之后,一部节奏缓慢的长剧还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出生于90年代甚至00年代的年轻观众,并没有缺席对这部剧的观看和讨论——尽管剧中的年代几乎和他们自身的成长年代没有重叠。

这也许说明,哪怕是在价值观加速更新迭代的今天,平凡的家庭叙事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依旧是一种“刚需”。

Image

家庭年代剧,国产剧最悠久的传统

从1990年席卷大江南北的《渴望》算起,广义的家庭年代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将普通家庭置于时代的背景板前,随着时光的流逝,呈现个体命运的变迁,不同的剧集,又分别在时代的纵轴和家庭的横轴上完成拓展,这样的设置几乎天然地具有戏剧张力。

比如2005年的《家有九凤》,这样呈现不同年代的爱情:屠夫杨为健热烈地追求清高的七凤,这得到了七凤姐姐们的支持,因为物资紧缺时期,在国营单位杀猪的杨为健,很大程度上拥有肉类的支配权。

剧中有这样的一段:杨为健路过七凤家门口,掏出随身带着的猪大肠,为一家改善伙食,贪小便宜的大姐迎出来,热情地招呼“小杨”,但镜头一转,当“小杨”再带来猪大肠上门时,大姐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因为时代变了,肉类不再紧俏,大姐的态度也随着猪大肠的稀缺程度而改变。

你看,如此轻轻巧巧、不露声色地,全体中国人熟悉的大时代转折,就被巧妙地糅进剧情当中。

Image

时代感是润物细无声的。/ 《家有九凤》剧照。

作家、编剧刘恒在谈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曾提到,剧中的很多情节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张大民那间长着树的小屋,原型就是刘恒结婚时的婚房:

“当时家里只有两间平房,二十平方米住五口人。1976年地震,房子结构被破坏了,单位批准可以加盖一间六平方米的红砖房。我们家种了非常好的奶葡萄,盖房子的时候把它砍了,但没刨根儿,铺水泥地铺薄了,后来葡萄又从地上拱出来了,树的灵感是从这儿来的……”

凡是尝过蜗居之苦的人,不可能不对这样的内容动容。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大时代和小家庭之间,家庭年代剧实现了很好的嫁接,这片足够开阔的地带,也给很多优秀的剧集留下了充足的演绎空间。

Image

不能承受的“悲剧”之重

与严肃文学不同,在电视剧这一形式上,中国观众一贯不怎么待见悲剧,但在一些家庭年代剧上,却有例外。

比如《家有九凤》的结尾,老母亲弥留之际,八个女儿远嫁的远嫁,疯癫的疯癫,平淡的平淡,穷酸的穷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张大民终于分到了新房,但妹妹患病去世,母亲的老年痴呆愈加严重;哪怕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结尾,女儿出国,小儿子南下经商,一家之主老傅也无可奈何地在观众的嘻嘻哈哈中,逐渐走进晚年的孤独……这些剧,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丝悲情意味。

究其原因,这些剧集真正的主角,与其说是剧中人物,不如说是荧屏外亲历过那些时代的我们,以及时代本身。

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大时代的浪花里,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完全由先苦后甜的戏剧结构支配,因此才会格外排斥那些对生活的走样描述,赞扬那些对生活艺术化的还原。

Image

生活中天然地具有悲剧底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照。

正如作家格罗斯曼在《生存与命运》中所写:“时代就是这样,一切都在消失,它本身却留了下来。有时一切都留了下来,只有时代在消失。”

用艺术的形式记录时代,应当是时代家庭剧的基本责任。既然现实生活中悲剧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它也就成了考验一部时代剧真诚与否的试金石。

甚至可以粗暴地下一个论断:大部分角色都生活如意、过得太好的家庭年代剧,应当不会是一部一流作品,而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强塞给角色,用剧中人的飞黄腾达来安抚观众,则是创作者偷懒的表现。

Image

作者梁左是红迷,电视剧结尾角色一一离开大家庭,似乎也有《红楼梦》的影子。/ 《我爱我家》剧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充分理解这重悲剧性的观众,通常是有过相关生活经验的群体。当上文提到的90后、00后逐渐加入国产剧受众行列时,他们对于家庭年代剧的诉求,与父辈们又稍有不同:

成长于传统家庭观念迅速崩解的时代,为什么《人世间》也能在这群非亲历者中走红?或许是因为它向这些更年轻的群体,提供了一种遥远的想象——对儿孙满堂、邻里亲近、人际单纯的温情想象。

这种诉求会不会催生新的年代剧热潮,是一个留待未来验证的问题。

Image

变成川菜的国产剧,

还容得下清淡吗?

最近两年,批评国产剧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悬浮”“不接地气”“远离普通人”是最常见的声音,这也恰恰是《人世间》广受赞誉的一点——回到生活。

绵延数十年的家庭年代剧,在近几年的影视工业化热潮中,无可奈何地发生分化,一部分转化成了饱受争议的都市家庭剧。

这类剧集基本放弃了在时代纵轴上的扩展,而是专注于给当下做切片,把婚恋、育儿、职场、原生家庭等公共焦虑,一股脑打包塞进情节当中,密集的社会热点刺激观众,造成一种贴近生活的假象,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讨论。

但回过头看,这更像一种创作上的讨巧,例如2020年的《我是余欢水》,在前期塑造了一个看上去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中年男人形象,后期不得不把故事传奇化,让主人公在一番冒险中迸发出超越常人的英雄气概,最终在现实或者幻想中抱得美人归。

Image

《我是余欢水》曾经引发大量讨论和争议。

不客气地说,相比于以上那些经典剧集,国产剧对当下社会的诠释,是相当匮乏无力的。《人世间》最精华的部分,也集中在了前半部分。

有人总结,创作者和观众的口味都越来越重,越来越需要新鲜的、奇特的、出格的桥段。当整个社会的影视审美变成一锅红油翻滚的四川火锅之后,那些清淡的菜肴自然而然地下桌了。

影评人毛尖在一档脱口秀中曾批评,“影视剧就是最封建的地方”,古装剧中讲出身,现代剧里讲贫富。这种导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影视工业时代观众的趣味,但却与古典的、朴素的国人生活观相悖。

说到底,影视剧的变化和观众趣味的变化,更像一对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在套路乃至反套路的泛滥、放弃留白、对刺激的过度追求上,创作者并不完全是始作俑者,每个观众也是用脚投票的一员。

更重要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邻里结构不复存在,家庭结构也正在经历剧变,以人际关系作为主要架构的家庭年代剧,很容易便失去了对此刻现实的解释力。

 Image

没有经历过特定年代的年轻人,也在反复刷《父母爱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它当成了一部爱情剧。

家里有八个女儿的《家有九凤》,儿子下岗、女儿待业的《东北一家人》,拥有一大群远房亲戚的《父母爱情》,在今天年轻观众的眼中,何尝不是一种陌生的“历史故事”呢?

就像《人世间》中的“光字片”社区最终消失,无论我们怀念与否,人情冷暖、鸡犬相闻、时光如流水的国产剧“慢时代”终究已经过去。

但搬出光字片、搬进高楼以后的故事怎么拍,荧屏内外的人们,却都还没有完全想明白。


· END ·

作者丨曹吉利

编辑丨程迟

校对丨吴玉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