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临界点了!再跌,就该恐慌出货了!如何理解当下市场逻辑?

 财经时差 2022-04-22

(开工懵了两天,才想起来自己是干啥的)

看一下当下的市场逻辑。

春节之前,市场情绪相当悲观,任何利好都拖不起A股,股市一路下跌。

利好因素很多,比如连续降息降准货币宽松,各地基建项目不断上马等财政宽松等等,

市场下跌,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最“专业”的理由是,市场担忧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

核心是,也没有数据公布,大家都没有信心。无论是对经济的信心,还是对未来的信心。

过一个春节假期,大家都没有状态,一开始都懵懵的,节前啥利空来着?管他呢,先干一票再说。

于是,第一个交易日股市大涨。

节后第二个交易日,大家看盘才想起来,市场咋起不来呢?然后一琢磨,WC,想起来了,有利空。

于是市场开始抛盘,沪深300指数一度下跌2.4%,市场又一片恐慌。

国家队一看,这不行啊,冬奥会这么大喜事儿,男足输越南恶心人就算了,起码还有女足夺冠冲喜,股市可不能再扫兴了。

于是,国家队入市,买入大金融,市场来了一个V型大逆转。

第三个交易日,市场情绪稳定下来了,三大股指一路走高。

最后收盘,沪指涨0.79%,深成指涨1.55%,创业板指涨1.3%。

节后还有一个令人感慨的小插曲,年仅四十余岁,从公募到私募,有着16年从金融从业经历的上海环懿私募基金实控人高杉,选择在黄浦江结束他年轻的生命。

刚开始大家疯传,可能因为业绩和赎回压力大,规模从多少跌到多少,导致非正常死亡。但是,目前警方已排除他杀。

当下市场相当迷离,相当多私募的净值差不多都跌到临界点了。

截至目前,合计有432只私募产品净值低于0.7元,即已低于传统的私募产品清盘线。

市场下跌,基金也在一直清盘。

Wind数据显示,仅1月就有15只基金宣布清盘,截至2月7日,年内已有12只基金完成清算工作。

问题是,市场再这么跌下去,私募就该集体恐慌了,接下来,他们肯定会不计成本的出货。

到时候,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市场跌下去可就没底儿了。

恶性循环究竟会不会形成,还是取决于市场,因此很有必要捋一下几个关键问题:

01

美联储加息引发市场风暴?

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会不会引发中国等新兴市场风暴?

2020年,美联储将正式进入紧缩周期,无论是加息三次,还是加息四次,市场都存在预期。

根据常识,只要美联储一收紧货币,新兴市场就崩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支持这个逻辑。

理论: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回升,美元走强,资金回流美国,新兴市场被抛弃,新兴市场股汇债房等资本市场遭遇市场风暴。

实践:1983年拉美债务危机、1988年前苏联解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危机、2015年新兴市场风暴等等。

2004-2006年,美联储加息从1%到5.25%,新兴市场并没有率先崩盘,而是2008年美国带头爆发了全球次贷危机。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美元指数。

今年内,只要美元指数快速反弹,金融风暴就一定会来,到时候中国市场也难逃一劫。

一个关键问题是,美元指数会快速起来么?

1、我们之前文章讲过美元大周期,美元长期溃败大势所趋,所有的向上反弹都只是“暂时”的。

目前,美元指数95,这一轮高位差不多在100-110这个范围,上涨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从前两轮长周期的经验来看,美元指数走势呈现出三个特点:

(1)上行周期短,下行周期长。前两轮长周期的持续时间大致都在15年左右,其中上行周期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即五年左右,而下行周期则长达十年左右。

(2)上行周期中,美元指数表现较为稳定,持续走高;而在下行周期中,更容易出现反复,呈现震荡波动。

(3)尽管有周期性的大升大降,但从趋势线来看,美元指数整体上是向下移动的。上行冲击的最高点一次比一次低,而向下触探的最低点的一次比一次有所突破。 

价格涵盖一切信息,比如美元信誉,美国债务,美国综合国力,竞争对手实力等等。

2、另一个角度看,判断美元指数不能只看美国的政策,毕竟美元指数这个篮子里面,欧元占了50%,所以美元指数怎么走,欧洲也很关键。

现在欧洲的情况是,德国完成组阁后,内政方向开始明朗,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在加速正常化。

比如,2月3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放弃此前“2022年加息可能性非常低”的说法,强调“通胀是当务之急”。

英国央行已经连续两次加息,欧洲央行也会很快释放加息预期,并采取行动。

3、最后,我们再重复一下,美联储一贯行为就是,易宽松难收紧。

美联储这次收紧货币的导火索是什么?通胀失控。

问题是,这一轮美国的通胀,就不是美联储搞出来的,而是美国大搞财政刺激搞出来的。

举个反例,从2008年9月起,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采取了QE政策。刚开始的时候,美联储的总资产规模才约0.9万亿美元,但是到2015年末就飙升到了4.5万亿美元,短短5年扩张了4倍左右。

这种级别的宽松,在当时也是史无前例的。

相对应的,五年间美国的CPI累计只上涨10%。

当时全世界都在问,通胀去哪儿了,为啥释放了那么多货币,却不见通胀的踪影。

这一次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因为没有宽财政。

在美国,只宽货币,不宽财政,经济起不来,通胀也起不来。

这次为了拯救经济,美国财政部大量投放财政补贴,规模大约占到美国GDP的8%以上。

此外,从特朗普到拜登,两年时间,美国就推出了8.2万亿美元,约合5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

意思就是,只要美国财政刺激起来了,单靠美联储收紧政策,根本控制不住通胀。

美联储,以及市场,迟早得认清这个情况,加息没用,别入戏太深,也没必要假惺惺的表演。

这就是MMT实践。

因此,结论就是,这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元上升幅度有限,因此总体上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并不会像之前那样大。

从交易层面看,我们战略上不应该放大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但是从战术上,还是得注意它的影响,尤其是对成长股的影响。

如果拆分开来,美联储收紧政策,美国利率走高,全球风险资产定价受影响,从实践上看,它会对我们的成长股影响最明显。

最后再插一句,现在有人说,听到了泡沫破裂的声音。

标题很刺激,但是不说具体时间,不给出理由,就是耍流氓。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详细分析过,MMT实践崩盘之前,这不是泡沫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至于MMT何时崩溃,看之前的文章:

 

10年之内,你都听不见泡沫破裂的声音。

02

警惕债务灰犀牛!

中国经济稳增长,到底啥情况?

2022年初以来,发改委、央行等出台一系列,目标就是要稳增长。

经济增长就靠消费、投资和出口。

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支持,如果从资金来源看,那就是居民加杠杆、地方政府加杠杆,以及企业加杠杆。

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刺激消费,以及发展房地产,对应的就是,让居民加杠杆。

刺激出口,以及制造业投资,对应的就是,企业加杠杆。

基建投资,对应的就是,地方政府加杠杆。

现在的共识是什么?搞基建。

发改委指出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央行提出货币政策的“三个发力”。

稳定“一季度”内需任务明确,就是要大搞基建;

国常会部署“抓紧发债、简化手续、尽快开工”,全方位提速基建;

地方和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项目落地,成为留存资金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的有效抓手。

这有两个问题:

1、当下已经没啥好项目了,搞基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相当小了。

两个指标,GDP/公共财政支出的比值和财政收支效率指数(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收入比率)

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现边际下滑态势。GDP/公共财政支出的比值由高点9.1回落至当前的4.1。

财政收支效率指数(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收入比率)反映的是,单位财政支出能够最终产生的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也反映了财政支出的经济性。

根据国元证券的计算,有13个省财政收支比率低于1,贵州、河南、陕西、天津、河北、青海是典型代表。 

什么意思?这13个省,越搞基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越大。

2、搞基建,钱从哪里来?发行地方债。

1月分,地方债发行迎来开门红,发行和净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共计发行6989亿元,净融资额为6701亿元。

因此,搞基建必然引起,地方政府债务灰犀牛进一步壮大。

所以,通过发展房地产稳经济,是饮鸩止渴;通过搞基建稳经济,也是饮鸩止渴。

当然,这是长期的故事,对不适用于短期交易逻辑。

从交易层面,无论是发展房地产,还是发展基建,只要预期打满了,数据好转了,资本市场就会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