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如不见

 木木在延吉 2022-04-22

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最吸引人的是即时通讯工具,人们通过这些软件聊聊天,交交友,也就有了“网友”一词。那个时候,有多少所谓网友,在网上聊得欢,大家都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聊得热乎了,就有人想见面了,可是公开的报道中也就有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彼此见面了,见光了,走向现实了,很多结果是见了后悔,是谓不如不见。

与人相见如此,参与有些场合也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没亲自参与进去,留下的印象是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期待,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我是不是要参与一下啊?如果我不去会不会让人家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啊?如果我去了,我会说些什么呢?不去之前心里总是有些小纠结。如果大家都去了,自己没有去,这种纠结可能会更深。

一种美好的向往深了,有时深深的失望也就悄然而至了。事先的想象,事先的设计,事先的准备,有的时候在实现了的当时就没有了当初的美好,事后再回忆更是索然寡味。有些人、有些事,还不如不见,不如不去,也许那种美好还会让自己久久的回味一阵子。

这一点,古人就做得很好。《世说新语》中有段小故事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在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睡不着了,突然想喝要喝酒,于是起来,叫人烫了一壶酒,一个人独酌,望着窗外的大雪,念叨着几句古诗,觉得没意思了,就想了好朋友戴安道了,可是当时戴安道离自己好远,需要乘船才能到达,于是,王子猷就连夜乘小船前行。经过了二半夜的折腾才到了戴安道的家,可是人家到了门前却不进去,又立马返程了。事后有人问为什么呀?王子猷说:“我当时就是高兴要来,现在我的兴奋劲过了,我为什么要见他?”是啊,有的时候,凭着一份兴致、一份热情想要见谁或者参与什么事儿,那种兴奋劲儿过了,就没有见或参与的必要了。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留有一份美好的向往更好,不如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