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宁的下一站就是云南的建水古镇。 南宁和建水相隔近700公里,一路高速畅通无阻,在休息站看到有些鲁牌的大货车被贴上了防疫的封条,这也让我感受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其实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上海能够顺利战胜疫情,重新恢复活力。 一路未停开到了云南的一个名字叫皈朝的地方,心想已经有了南宁的24小时核酸检测,下高速休息一下吃个饭应该没问题。 下了高速就有防疫卡点的同志,检查双绿码,并且登记备案,本想一切顺利就可以吃个饭就离开这里,可不成想南宁的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一直没有出来,所以就在卡点又做了一次核酸检测,办完所有的手续就在卡点边的小餐厅吃口饭。 餐厅虽小但是里面特别干净,我喜欢和当地人聊天,餐厅两夫妻非常自豪的告诉我,皈朝附近的县都有感染个例,就这里最安全一例都没有。 这里是中越边境,越南的疫情很严重,很多越南人偷渡到中国,给边境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过地方政府管理严密,所以大家也很安全,当然居民们也很听话,只要通知做核酸就全部都去核酸。我开玩笑对老板说,在你这儿吃饭都要做一次核酸才行。 虽然浪费点时间,但是内心还是很开心的,因为大家付出一点耐心可以换来安心,何乐而不为,放下倔强早点崛起。 晚上八点多才到念念不忘的建水古镇,回想一下给心里种草的是建水的包浆豆腐,一块小小的包浆豆腐就给没出息的我结下了千里之缘。 一到古镇就被一群当地人载歌载舞的欢快气氛所打动,我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录了一小段,回到光绪年间古老的小客栈里,正准备对视频编辑处理一下,却发现整个视频没有一处需要改动的,包括音乐。第一次我未作任何改动发布了一条视频,突然间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就是: 尽兴尽力,自己不做作,别人不麻烦。 第二天一早静坐冥想结束就换好跑步的衣服,出门在古镇里跑上一圈感受古镇的气息。 我发现古镇里处处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古老的门墙上留出的空白上不是写着书香门第,就是写着翰林墨香。 小小的古镇里面既有佛教寺庙也有道教道观还有科举考棚更有文庙关帝庙等等古老文化的印记。 大清早跑在空旷的石板路上仿佛自己穿越到了古代,就那么一刹那我对这里文化传承的好奇心替代了那块垂涎的建水豆腐。 要了解建水的文化首当其冲就要去观览朱家大院。 朱家从湖南迁居到建水一共有十几代人,因为个旧的锡矿而盛,也因巨大财富带来了灾祸而衰,却因被部队的医院占用而未被毁,其中的起起伏伏,可谓波澜壮阔,正应验了那句“一切如梦幻泡影”,人生意义何在? 走进大门就有两颗大树,左边一颗是小叶榕意喻为:左青龙。 右边一颗是从印度引进叫霸王鞭意喻为:右白虎。这两棵树是在建造之初就种下的,朱家大院建造时间是两代人三十年。 再往里走的一个门洞上写着:循规蹈矩,意思是在外无论多风光回到家里,就要按照家里的规矩来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门洞的背面对应也是四个字:谨言慎行,意思是出门在外,带着觉察不要祸从口出,带着觉知不要得意忘形。 简简单单八个字就将复杂的江湖之道讲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朱家大院内的老老少少进进出出抬头都要看到这八个字,它就像警钟,每时每刻都在耳边回响,规范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朱家的宗祠里的排位正中供奉的是:天地国亲师,因为到了民国没有了君,就用国代替。 宗祠的正中牌位是在无声地传递着家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家风不是念念有词的说教,家风是用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形的能量信息,在家中最重要位置,族中最德高望重的人都要躬下身来敬奉,就是这种能量至高无上。 朱家大院的房屋建造处处体现着等级界限,以及男女不同的社会约束,女眷有专门的绣楼和私塾,并且有严格的活动区域,保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是宣誓朱家严格的家风,也是维护当时社会价值的坚定执行者。 在朱家的各种庭院内穿行,沐浴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祖国的边陲小镇远离核心文化圈,却能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既说明传统文化的强大也说明人都需要一种文化为依归,这种依归是精神世界的依归,是文明的具体体现,文明就是一束光芒能够照射到所有需要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于是我对快乐又有了新的定义:精神有归宿,尽兴尽力去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