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47:为什么说老子天下第一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4-23

泉州是一座用石头写就历史文化的城市,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它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宗教石刻最丰富的城市。在前面的篇幅中,我有介绍过关于佛教的开元寺东西塔上的佛国缩影(点击链接阅读),有关于摩尼教的摩尼光佛点击链接阅读,有关于伊斯兰教的清净寺点击链接阅读,关于多元宗教类的文章可以写的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就先写一篇关于咱们中国本土的道教的石刻,那就是位于清源山脚下的老君岩。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被文史界戏称为“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老君岩造像雕于宋代,根据12世纪朱熹曾到访的记载,其雕凿年代应该不晚于12世纪。据《泉州府志》记载,此地原来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硕大天然岩石,由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稍施雕凿,把它雕刻成春秋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造像。这一巨大的石雕造像的形成,首先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石雕建造带来的市场,养成大量工艺精湛的工匠,同时还需要雄厚的社会财富来支撑营造的费用,体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繁荣成就。

造像坐北朝南,露天端坐,它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敦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将老子自然安详、淡泊宁静、仙风道骨、超凡脱俗、襟怀坦荡、和蔼可亲的神态表现得出神入化,充满了自然温馨、包容随意的人情味,全无道貌岸然、威严神仙的神秘感。

老君岩


走近细看,老君身披道袍,衣褶刻纹清晰柔和,屈足着靴,姿态从容,极具太上老君洞察一切、安之若素的神韵;面额圆润,前额有皱纹数道,面含微笑,两眼平视,目光深邃睿智,嘴唇微张,像在讲述着五千言;长髯飘动,左手扶膝,右手凭几,让人产生风过髯动、指能弹物的感觉;而其夸张的双耳、高突的鼻梁、不成比例的双膝,更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老子豁达大度、伸屈自如的大丈夫气概。整座造像立于天地之间,隐于山林之中,夸张而不失其意,自然而不少神韵,是东方石雕艺术真品

老君岩

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孔子也不得不赞叹老子思想境界之高,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特。

老子像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这本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也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充分辩证法思想的书籍,因此老子也被称为世界哲学之父。


灵宝秦函谷关老子像


东汉末年,道教内涵也不断被丰富,体系也更加完善,作为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被封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渊追认老子为李姓始祖,在唐朝的数百年间道教不断被发扬光大,老子也更加声名远播。唐朝以道教为先,儒家为次,佛家为末,这也是“老子天下第一”说法的由来之一。

陇西李家龙宫老子像


泉州道教活动始于3世纪的西晋太康年间,道教传入福建省的第一座道观就在位于泉州东街的元妙观,当地人更熟悉的名称则叫做“天公观”。泉州道教盛于唐宋,在其发展中吸纳了包括海神信仰在内的大量民间信仰。宋元时期,以老君岩为代表的道教信仰在泉州活跃,受到社会精英和寻常百姓等各界的尊崇。这一中原主流文化与泉州地方海神信仰,以及各种异域文化共存一城,反映出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人群带来的多元文化特征。

福建省第一座道观——元妙观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道家的“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无为而治”的理念到了向海而生的泉州的实践中,一定程度解放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在宋元商业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泉州对商业行为和海洋贸易的接纳,使泉州成为和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昆仑山西王母瑶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