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u 八 Da 大 ● ● ![]() ![]() ![]() ![]() ![]() ![]() ![]() ![]() ![]() ![]() ● 八大山人 ● 名字释义 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统托,后名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零五),享年八十一岁。 其中有研究八大的学者李旦先生曾于1960年著写文章说,青云谱道院历代传说中称,八大呱呱坠地,便生有一双大耳,八大的父亲朱谋给他取了乳名叫“耷子”,所以他本名叫朱耷。与八大同时期的新建人曹茂的《绎经杂识》中说了:“耷为僧名雪个”,这是发现最早的史料记载,其后清朝、民国时期的一些资料,也记载八大姓朱名耷,字雪个。于是,人们一直沿用到今天。 关于“八大山人’’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八大山人”之名,连写为“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 之意。 另有一种说法是,朱耷,注意“八”比“朱”少了个“牛”,“大”比“耷”少了个“耳”,牛耳在古代指有权力的人,把牛耳去掉,权力就消失了,从而成了亡命之徒。 其它别号,尚有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驴汉、人屋、刃庵、拾得、何园、洛园、黄竹园、书年、书疾、八还等,不一而足。居山二十年,称宗师,从学者百余人。 ![]() ![]() ![]() 馆藏精品展示 ![]() ![]() ![]() ![]() 八大山人 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 水墨纸本 立轴 题识:八大山人书。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遥属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40、42、39印,269页) 鉴藏印:区瑞堂家珍藏 这件作品是八大山人书明末七子李攀龙七律《送耿蠡县之官》。这首诗录于《沧溟先生集》卷九。释文如下: 百里初分上谷城,傍临易水接燕京。 地偏侠客风犹在,天近郎官宿转明。 北阙青云悬舄影,西山白雪入琴声。 知君三异寻常事,何限当年卓鲁情。 “这件诗轴共计五行,墨色以淡墨为主,通篇气势连绵不断。圆笔藏锋,中峰逆势起笔,以中峰为主导,使线条圆中有方,淳厚又极富流动感。字的体势正欹相生且舒朗雅致。笔势结合着书势,在平面中生成一层新的空间。 这层空间不似以往比较突兀的“特色空间”,而是比较内敛含蓄但又复杂多变,使得通篇的章法灵动之际又颇为严谨,有法度。诚如今人所言:“尤其是狂草,与向来的草书大家趋于狂肆激荡不同,而表现为极简练的点线游行,线条圆厚而具方意,以其善用秃笔,单纯中又见丰富的微妙变化。”(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 诗轴中所反映出来上述风格,在史料记载中也是有迹可循。书史中关于八大山人书法风格记载比较丰富。张庚《国朝画征录》载:“有晋唐风格。”陈鼎《八大山人传》载:“至于书法,则胎骨于魏晋矣。”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载:“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杨宾《大瓢偶笔》载:“有钟、王气。”“书学瘗鹤铭。”这些与八大山人同时期的记载,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了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整体轮廓。”张丹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 ![]() ![]() ![]() ● 传奇坎坷的一生 他的一生岂止坎坷。 他生长在宗室家庭,祖辈、父辈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不久父亲去世,贵族生活在他19岁这一年戛然而止。 国破家亡的年轻人朱耷遂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入山中。后来,在他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符号,其实便是“三月十九”四字甲申三月十九日,明亡的日子。 明亡后四年,妻子去世,朱耷遂出家。他曾经装作哑人,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以手示意。他好酒,爱哭,戴布帽,穿长袍,烂鞋,以疯癫的样子,躲避新朝的迫害。西方艺术界称他“中国的凡·高” 凡·高是真疯,而朱耷,究竟是真疯还是装疯? 晚年,朱耷从俗成婚,靠笔砚养家糊口。但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隐瞒明宗室身份,卖画给清朝官员。在南昌城郊的一所草房里,他度过了孤寂、贫困的晚年。 ![]() ![]() ![]() 觉得有用 点个“在看”再走 分享给更多有品有味的朋友 来源:甘肃天庆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