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对于工地还有用吗?包工头会被“取缔”么?” 【链上甲乙】原创行业随笔第200篇 经常有小伙伴问到这样一类问题,对业内的广大搬砖人来说,也许心目中,这是个一笑泯江湖,并司空见惯的存在。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 也就是说,折算下来,大约有5227万建筑农民工就业人数。而就在同年,官方统计的全国就业人数有多少呢?7.5个亿。显而易见,大家可以折算一下比例,即便在当下就业渠道如此多样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业农民工的就业存量,依旧不容小觑。 而农民工资源供给的主力,又来自于哪?无疑是“包工头”这个“神”一般存在的传统组织形式。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为啥小伙伴们会有这个疑问。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反复关注,无疑同工程行业,越来越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及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生存现状的焦虑分不开。 存在即合理的事实,你不得不去承认,虽然这属于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即便相对于最初的形式有所变化,但本质还是延续下来,这一种项目组织形式。 所以,得一分为二的客观去看它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定义为有用或没用。 对于“包工头”这种工程项目推进过程里,一种民间默认的管理模式,在当下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它的存在已经有了不同的存在模式。 首先一种模式,就是大家几十年来,心目中的一个形象标签:小米加步枪,带上一波同乡就去承包工程的小老板,没有组织的游击队,有人就此踩对准了风口,走向人生颠覆,实现逆袭。 这个情况,突出的优势,就在于最大化地整合了灵活用工的劳务资源,减少了项目承接源头的经营管理成本; 而劣势就在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正规统一组织管理和约束之下,蠢蠢欲动的“掘金人”一窝蜂地野蛮生长。 形式上的资质挂靠、无序转包分包等等边缘灰色操作之下,在质量、安全等环节会存在工程承接上的风险隐患,相关联的不必要的与农民工劳动纠纷,这些个饱受争议的“诟病”,也曾作为一个年年老生常谈的话题见诸于报端。 而另一种模式,就是行业矛盾升级后发展的新产物,项目经理、内部承包责任、合伙制等等新形式,究其本质,属于包工头的升级版: 有了规范的统一管理,也有了制约,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上都大大得到了提升,同时又满足了激发个体能动性和灵活性,实现了项目组织的资源配置。 当然,越往后,人口红利的减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这样那样,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也更会有匹配的模式出现,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动态的,也不是“有用或没用”来衡量的。 毕竟,岁月交替之下,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延续发展、改良,才是他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