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时空长廊: 中国印学博物馆(上)

 llssmm44 2022-04-23

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篆刻艺术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古代金属玺印开始,随历史变迁不断发展。至元末明初文人以书法和镌刻结合,以石材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中国独特艺术形式,印学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此次中国印学博物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长廊,领略这方寸间的印学妙趣。

1 战国玺印

中国古代玺印萌芽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社会应用日渐广泛,玺印制作进入繁盛时期,不同地域呈现的形制、文字、风格的多样化,使之成为中国印章艺术的灿烂篇章。战国玺印文字欹侧恣放,布局疏密错综、形式纷繁多样,形成了印章审美的多样性,其中蕴含的丰富形式和技法语言呈现了时代审美和发展方向。

01 释文:事均;材质:铜;规格:13×13(mm)

02 释文:*得; 材质:铜;规格:13×13(mm)

03 释文:韩* ;材质:铜;规格:12×12(mm)

04 释文:*隋 ;材质:铜;规格:13×13(mm)

05 释文:一心慎事;材质:铜;规格:20×20(mm)

06 释文:敬君;材质:铜;规格:φ13(mm)


2 秦印及秦系陶文

秦代推行“书同文”的政令,玺印文字、形制钮式趋向统一,在趋向精熟而未至精熟的过渡阶段,秦印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金文遗韵、战国古风、先秦古隶、秦摹印篆、权量诏版,在秦印中都能觅得痕迹。在中国印章史上,秦印大多表现的是一种稚拙美、率意美、自然美。界格是秦印的显著特征,因印形不同而分别有“田”、“日”形之分。

秦系陶文与青铜器铭文、石刻、诏版、权量、玺印、钱币文字一样为秦文字应用的遗存,构成了书法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源头。秦系陶文传递出不加掩饰的趣味,表现了自然浑成之韵、天趣盎然之意,其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近年来备受古文字学界、篆刻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

01 释文:贾牟;材质:铜;规格:10x19x13(mm)

02 释文:殷遂;材质:铜;规格:11x19x12(mm)

03 释文:范* ;材质:铜;规格:10x19x16(mm)

04 释文:王当;材质:铜;规格:11x20x14(mm)

05 释文:杨訢;材质:铜;规格:13x13x10(mm)

06 释文:杨* ;材质:铜;规格:12x19x13(mm)

07 释文:咸* 里奢;材质:陶;

08 释文:咸亭* 里*器;材质:陶;


3 战国吉语印、箴言印

古代玺印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功能不断扩展和转化,逐渐出现了吉语类、箴言类、成语类玺印,内容主要以祈求福祉、劝诫励志、修身养性、寄托理想为主。这类玺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和风俗,其折射出的思想内涵,深邃丰富,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01 释文:宜民和众;材质:铜;规格:18x18x13(mm)

02 释文:得志;材质:铜;规格:10x10x13(mm)

03 释文:长相保守;材质:铜;规格:14x14x17(mm)

04 释文:善寿;材质:铜;规格:12x12x7(mm)

05 释文:思言敬事;材质:铜;规格:26x20x18(mm)

06 释文:敬事;材质:铜;规格:13x12x12(mm)


4 两汉官印

古代玺印发展至西汉,社会应用更加广泛,各种形式已臻完备,玺印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官印品秩在印章的材质、钮式、绶色、印文等方面得到体现。这一时期的印章,布局均衡匀满、文字结构方整,端庄雄健、浑厚典雅成为汉印主流审美。两汉间,王莽改制建立“新”朝,变革汉法,改用五字、六字、七字、九字印文,结构匀满、书体工整、笔画圆润。刘秀建立东汉后,恢复西汉官制,初期承西汉法,中后期较之前稍显随意,渐呈疏放。

01 释文:临*丞印;材质:石;规格:22×20(mm)

02 释文:骑千人印:材质:铜;规格:21×21(mm)

03 释文:建威猥千人;材质:铜;规格:22×22(mm)

04 释文:平安长印;材质:铜;规格:24×24(mm)

05 释文:后将军假司马;材质:铜;规格:24×25(mm)

06 释文:军司马印;材质:铜;规格:23×23(mm)

07 释文:军曲侯印;材质:铜;规格:24×24(mm)


5 汉代私印

汉代私印形制自由不拘、布局灵活巧妙、线条匀称挺劲、笔意自然精微,相对同时期官印更为多姿多彩,与官印共同构筑了汉印这座高峰。汉代私印中流行玉印和鸟虫书印,风格华美精丽,极富艺术魅力。这一时期朱白文相间印、朱文印也开始流行,在制式上,双面印、子母印、三套印大量出现。

01 释文:巴荆之印;材质:铜;规格:15×16(mm)

02 释文:戏建私印;材质:铜;规格:15×16(mm)

03 释文:*诂 仁士;材质:铜;规格:11×11(mm)

04 释文:田千秋印;材质:铜;规格:17×17(mm)

05 释文:枝众;材质:铜;规格:20×20(mm)

06 释文:杨彤之信印;材质:铜;规格:23×23(mm)

07 释文:董* ;材质:铜;规格:17×18(mm)

08 释文:弘称私印;材质:铜;规格:16×17(mm)

09 释文:杨具印;材质:铜;规格:19×18(mm)

10 释文:窦横之印;材质:铜;规格:20×20(mm)

11 释文:贾训;材质:铜;规格:14×14(mm)

12 释文:宋庆私印;材质:铜;规格:14×14(mm)

13 释文:卫忠;材质:铜;规格:20×18(mm)


6 三国两晋南北朝印

三国西晋印章在制度、形式、风格等诸多方面仍是以承袭汉制为主,延续严谨、整饬的基调,与东汉晚期风格接近,结体方正、丰厚朴茂。东晋在大体保留汉魏模式下,渐失匀整、工稳气象;北方十六国因政权交替、制度迭变频繁,印章亦无固定模式,恣肆萧散是基本倾向。南北朝官印中,将军与武官印章逐渐增多,这与当时常年战争有关。这一时期的印多为凿制而成,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从中流露出不假修饰的真率情趣,与端庄典雅的汉印形成鲜明对比。

01 释文:强弩假侯;材质:铜;规格:22×22(mm)

02 释文:军司马印;材质:铜;规格:23×23(mm)

03 释文:部曲将印;材质:铜;规格:24×23(mm)

04 释文:骑部曲将;材质:铜;规格:23×23(mm)

05 释文:关内侯印;材质:铜;规格:25×23(mm)

06 释文:神将军章;材质:铜;规格:20×20(mm)

07 释文:奉车都蔚;材质:铜;规格:20×20(mm)

08 释文:振武将军章;材质:铜;规格:21×23(mm)

09 释文:建威将军章;材质:铜;规格:21×22(mm)

10 释文:部曲将印;材质:铜;规格:14×14(mm)

11 释文:胡诵令印;材质:铜;规格:25×25(mm)


7 魏晋颁少数民族印

在中国古代多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冲突中,印章被认为是中原王朝政治地位标志,与周边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凭证。魏晋时期中央政权颁赐边远民族的印章,涉及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等,这些官印是研究当时中央政权与各族关系的重要资料,也是官印体系中独特的组成部分。

01 释文:魏屠各率善邑长;材质:铜;规格:23x23x25(mm)

02 释文:晉鲜卑率善佰长;材质:铜;规格:22x22x28(mm)

03 释文:晉匈奴率善佰长;材质:铜;规格:22x22x25(mm)

04 释文:晉乌丸率善邑长;材质:铜;规格:22x22x30(mm)

05 释文:归赵侯印;材质:铜;规格:25x25x32(mm)


8 宋辽西夏元印

隋唐对旧制多有变革,随身佩带的职官印渐被中央及地方的官署公印替代,印形增大,改为朱文,完成由封泥向钤朱的过渡。隋唐官印通用小篆,笔形弯曲圆活,布局舒朗,宋代与之相承,印文婉曲更甚,出现盘曲重叠。辽、西夏、金、元诸少数民族在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并效仿唐宋制度使用官、私玺印。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画押印记,以固定的个性化符号作为凭信标志,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玺印新类型。

唐宋以来,因社会环境因数的转化,私印的凭信功用有了新的扩展,一度衰落的私印呈复兴的趋势,并出现与官印不同的演变走向,部分私印作为鉴藏印,于唐代就在书画上使用,而渐开风气的宋元文人名号、斋室印和闲章,在扩大印章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为其后文人篆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01 释文:西昌程氏明善堂私记(宋);材质:铜;规格:41×40(mm)

02 释文:契丹文印(辽);材质:铜;规格:18×14(mm)

03 释文:都统之印(金);材质:铜;规格:62×62(mm)

04 释文:西夏文;材质:铜;规格:φ19(mm)

05 释文:元八思文印;材质:铜;规格:23×16(mm)

06 释文:吉利(元);材质:铜;规格:21×14(mm)

07 释文:张押(元);材质:铜;规格:30×18(m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