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种病证针灸最常用穴位统计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2-04-23

为了探讨现代针灸处方用穴的基本规律,我们以建国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医学期刊的临床针灸文献为研究对象,共选出文献5733篇,将其全部病证的处方用穴,逐一编码并输入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通过用FoxBase语言编制的相应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现将50种病证的针灸最常用穴位统计结果报道如下,供临床选穴或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

1、脑炎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0多个,计15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数大小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三阴交、大椎、环跳、悬钟、肩髃、肾俞、风池、外关、哑门、委中、内关、昆仑、百会、太冲。

2、小儿麻痹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80多个,计100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环跳、悬钟、阳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肾俞、大椎、风市、三阴交、解溪、外关。

3、腮腺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孙、颊车、翳风、曲池、少商、耳尖、外关。

4、菌痢: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天枢、足三里、气海、曲池、合谷、关元、中脘、上巨虚、大椎、神阙。

5、肝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62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中脘、太冲、脾俞、大椎、期门。

6、心律失常: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7、高血压: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8、哮喘: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9、(支)气管炎、咳嗽: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文章图片1

10、呃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冲、翳风。

11、胃下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12、胃痉挛、胃炎、胃脘痛、胃扭转、十二指肠溃疡: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3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上脘、太冲、三阴交、下脘、梁门、梁丘。

13、腹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73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枢、神阙、中枢、长强、关元、内关、脾俞、气海、大肠俞。

14、遗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8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

15、尿潴留: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566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气海、曲骨、肾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2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间使、神门、风池。

17、减肥、高血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18、肩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7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贞、天宗、臂臑、条口、合谷、外关、肩前、肩髎、肩井、后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12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5个穴位,依次是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秩边、悬钟、殷门、肾俞、大肠俞、风市、承扶、足三里、夹脊、次髎。

20、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78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风池、合谷、太阳、百会、印堂、头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上星、率谷、内关。

21、面神经麻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60多个,计260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太阳、下关、攒竹、迎香、翳风、风池、水沟、鱼腰、颧髎。

22、三叉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6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下关、合谷、颊车、太阳、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鱼腰、迎香。

23、偏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2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太冲、足三里、丝竹空、百会、头维、悬颅。

24、中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40多个,计3414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悬钟、三阴交、廉泉、百会、风池、内关、地仓、颊车、风市、手三里。

25、癫痫: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的用穴共110多个,计51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大椎、百会、足三里、丰隆、内关、腰奇、鸠尾、水沟、长强、间使、合谷。

26、神经衰弱、失眠: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7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风池、百会、心俞。

27、癔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冲、神门。

28、落枕: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1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风池、悬钟、后溪、肩井、外关、肩中俞、养老。

29、颈椎疾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3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夹脊、大椎、风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后溪、天宗、肩井、外关。

30、腰痛、急性腰扭伤: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10共多个,计630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委中、肾俞、后溪、水沟、腰阳关、大肠俞、昆仑、命门、环跳、殷门、次髎。

31、泌尿系结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肾俞、三阴交、京门、阴陵泉、足三里、关门、膀胱俞、中极、太溪、水道、天枢。

32、男性不育、阳萎,遗精、精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84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肾俞、中极、命门、次髎、足三里、太溪、气海、太冲、神门、曲骨、内关。

33、肠道病、(急)腹痛、肠梗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合谷、气海、三阴交、上巨虚、关元、大肠俞、阴陵泉。

34、胆石病、胆绞痛:涉及该病证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阳陵泉、胆俞、日月、足三里、期门、太冲、肝俞、胆囊穴、丘墟。

35、乳痈: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内关、足三里、少泽、曲池。

36、痔: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83穴次,其中最高颊次的5个穴位, 依次是长强、承山、次髎、二白、大肠俞。

37、月经病、崩漏: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4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肾俞、气海、中极、太冲、血海、次髎、地机、内关、隐白。

38、胎位不正: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个,计3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2个穴位,依次是至阴、三阴交。

39、缺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泽、合谷。

40、疳积:涉及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8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3个穴位,依次是四缝、足三里、内关。

41、疮疖: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疮: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荨麻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22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风池、三阴交、委中、风市。

44、带状疱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9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曲池、阳陵泉、太冲、合谷、足三里、支沟、内关、肺俞、血海、三阴交。

45、麦粒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多个,计4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太阳、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1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风池、攒竹、太阳、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丝竹空。

47、耳聋、聋(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9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翳风、听宫、听会、耳门、合谷、中渚、哑门、风池、百会、廉泉、外关、太溪。

44、鼻衄、鼻(窦)炎、嗅觉缺失: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3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风池、百会、太冲、肺俞、攒竹、列缺。

49、失语(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3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的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哑门、涌泉、内关、金津玉液、水沟、天突、照海、神门、通里、列缺。

50、咽喉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2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内庭、鱼际、尺泽。

3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一、治感冒病歌诀

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

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咳嗽加尺泽。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点刺出血。

二、治咳喘歌诀

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

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三、治胃肠病歌诀

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

腹泻隔姜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腹泻可隔姜灸神阙穴。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四、治肿胀歌诀

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

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还可加足三里。

五、治小儿遗尿歌诀

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

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六、治妇女病歌诀

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

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

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痛经针归来、太冲。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点刺出血。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七、治心神病歌诀

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

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

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

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心主神,心神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或神门、关元、合谷。头痛可加太阳、列缺。失眠加涌泉、印堂,眩晕加内庭、百会,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心悸加内关、太冲、心俞、肾俞,交通心肾,养血镇静。

八、治阳痿早泄歌诀

阳痿早泄需开导,再刺三里三阴交,

命门曲骨太冲穴,关元肾俞加灸烤。

阳痿早泄病人,常与缺乏生理知识,还有思想负担较重有关,因此治疗时要问清情况,给以正确解释开导,暂时夫妻分居,容易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九、治癫狂病歌诀

风府少商加上星,隐白申脉并大陵,

曲池颊车承浆穴,轻刺舌下重劳宫,

男刺会阴女玉门,常用之穴是人中。

此歌诀即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癫狂症十三鬼穴所改编,歌中舌下即舌下中缝,它在金津和玉液两穴之间。玉门穴位于大阴唇上方,少用,病情若重者可一次用十三穴,轻者可选五至七穴,每次交换使用,但都要用泻法强刺。另外,百会、间使、丰隆、太冲也为常用穴,可作备用。

十、中风急救歌诀

中风闭证针百会,劳宫涌泉紧相接,

脱证内关灸关元,莫忘隔姜灸神阙,

人中闭脱可通用,闭症十宣可放血。

中风急救,首先区分闭证、脱证,方能有的放矢。不论闭证、脱证皆可应用人中,对于闭证可在十宣放血。脱证千万不能多用灸的办法。《医宗金鉴》云:“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鼾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可供辨别闭、脱证时参考。

十一、治口眼歪斜歌诀

口眼歪斜合谷先,地仓攒竹丝竹空,

百会颊车二白用,再取内庭和太冲。

口眼歪斜属风邪中于经络,可用歌中穴位尽早治疗。二白指阳白与四白,初起针患者患侧,久则两侧均用。配合葱白煎汤来熏洗患侧,避风寒,忌烟酒,收效较快。

十二、治四肢病歌诀

四肢病用局部穴,分经取穴轮流医,

患侧病久健侧治,针刺阿是功效奇,

下肢环跳足三里,绝骨阳陵并解溪,

上肢外关曲池刺,合谷后溪并肩髃。

四肢疼痛、半身不遂等,均可局部取穴,但是还要辨证分经取穴,一般先针患侧,病程日久针刺感觉迟钝时,亦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遇到疼痛,有时取阿是穴效果好。

十三、治眩晕证歌诀

目眩头晕足三里,百会印堂风池取,

太冲曲池兼合谷,三阴交穴并后溪。

眩晕因肝阳偏亢,上冲头目而致,可用太冲调治肝经,足三里导气下行,再配其它各穴。若痰热盛者可加中脘、丰隆。针刺治疗多用泻法。

十四、口齿咽喉歌诀

齿痛颊车并下关,喉痛风池和廉泉,

齿痛人中喉照海,两症合谷全承担。

四总要穴:面口合谷收,故齿痛喉痛可应用大肠原穴合谷,一般加局部穴,痛重时可加人中。肾阴虚火旺齿痛喉痛,可加肾经照海养阴清热,润喉止痛。

十五、治疗耳病歌诀

耳病下关及听宫,耳门完骨风池行,

外关中渚合谷穴,久病再把肾俞针。

耳部为少阳经所过,取手足少阳经耳门、完骨、中渚、外关和其它局部穴,加面部治疗总穴合谷即可。耳为肾窍。耳病久者,治疗要加刺肾俞。

十六、治疗眼病歌诀

眼病太阳和睛明,攒竹鱼腰四白中,

合谷光明一般刺,其它穴位手要轻。

—般眼病局部取穴加合谷即可。胆经起于眼外角的瞳子髎,刺光明对目疾较好。眼部的各穴位要轻刺不要捻转、提插,另配风池治眼病,治疗时针感由穴位传向同侧眼部效果明显。

十七、治疗腰痛歌诀

腰痛主穴选委中,肾俞命门大肠俞,

咳嗽痛增不能动,加刺阳陵问轻重,

风寒急性难俯仰,攒竹二穴可用上,

腰痛连腹卧不安,天枢针后可起床。

四总要穴:腰背委中求。急性腰痛可在委中放血治疗,局部配肾俞、命门、大肠俞。若痛甚以致不能咳嗽,咳则疼痛增加,刺阳陵泉,用泻法。

边针边令患者咳嗽,问疼痛是否减轻。因风寒而致急性腰背疼痛,前俯后仰困难,可针两眉头攒竹穴,出眼泪效果更好,此为笔者经验。如果是腰痛连腹可针天枢,从阴引阳。

十八、五十肩痛歌诀

五十肩痛不能举,攀头摸脊穿衣难,

先刺条口透承山,合谷曲池肩髃全,

还要配合多锻炼,阳陵泉穴不能忘。

五十肩又叫肩凝症,多在五十岁左右得此病,表现肩部疼痛不能上举,攀探头部,后摸脊柱,穿上衣等俱感困难。先以针从条口透承山穴,再依次针合谷、曲池,最后针肩髃。还要令患者高举患肢上下活动或者以肩为圆心以患肢为半径作画圆活动,以加强功能锻炼。

十九、治疗落枕歌诀

头项强痛难回顾,先刺承浆后风府,

前后困难刺后溪,左右难转昆仑寻。

“先刺承浆后风府”出自玉龙歌,屡用屡效。如果前后低头抬头困难加后溪通督脉。若左右回顾转头因难,针昆仑,以疏通太阳经气以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