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进》|主动选择:高效学习的秘诀

 新用户49272060 2022-04-23

《精进》: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

怎么才能做到持续又精确地努力,撬动人生更大可能呢?整本《精进》,随处可见两个字:主动

文章图片1

主动选择: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主动选择,意味着有针对性,而针对性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疑问。

《精进》:作为一个学习者,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就我自己来说,我的阅读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牵引之下、在因问题无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虑和不安的鞭策之下进行的。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我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

比如,你想要解决如何清晰表达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一本书,比如《金字塔原理》吧。你会怎么看?你肯定不会像学校里读书一样从头到尾地看,你只会围绕你的疑问到处搜索相关内容。

翻开目录,第一章就是“表达的逻辑”,里面提到归类分组,自上而下结论先行,自下而上总结概括和顺序。

这么一看你就大概明白,什么是“清晰的表达逻辑”。可是脑子里立马会蹦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就是?

文章图片2

于是,带着问题你翻开相应章节的内容。你会发现,所谓清晰表达,是让听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跟大脑有关。大脑一次最多记忆7个项目。而且结论先行更容易让人理解,它像是目的地一样指引着方向。

看着挺有道理。可是脑子里又蹦出一个问题:该怎么做?于是,你接着翻看该怎么总结概括,该怎么用SCQA的故事结构。然后进一步还会注意该怎么在总结概括的时候提炼共性,该怎么用有思想的句子写标题,等等之类的内容。

至于剩下的内容,跟你有关吗?如果你觉得有关,肯定是因为一个个的疑问解决到那里,突然出现了新的疑问了,那你接着解答你的疑问。如果觉得无关,那就不看了。

围绕着你的疑问看书,书看过了,你的问题可能也解决得差不多,至少,疑问是基本解开了。这个过程,书里的内容不仅看过了,还运用了,而且运用的地方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还会看完书就忘吗?

这也是《精进》提出的“做中学”。边做边学,边学就边运用了。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运用过了就变成技能了。

知识都变成技能了,它不高效吗?

文章图片3

解码:主动深入事物深层

只要想精进,我们随时随刻地会有学习的意识。可是,怎样学习会更深入呢?《精进》指出: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精进》: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比如,你看了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给罗振宇的《阅读的方法》写的推荐序,发现它很好,想学,该怎么解码?

解码第一步:它说了什么?

它的主题是:怎么能大量阅读,而且不累。 三个观点: 1.一本书不要从头到尾地读,随时可以翻开,随时可以合上,不累。 2.享受读书的乐趣。 3.不仅要使用这本书,还要“使用”罗振宇这个人。

解码第二步:它对我有什么价值?

首先,它提出用“平视书的视角”阅读,让我解除了从上学以来对书“仰视”的心理习惯。 其次,让我体会到,怎样读书会收获乐趣。 其三,它让我明白,读一本书是在读一个人,是在与作者隔空交流,作者的思考方式、经历、关键转折点都可以给我启示和借鉴。

文章图片4

解码第三步: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看看,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

从大框架看,它由一个主题和三个观点组成。

从小框架看,每个观点包含观点、案例和总结拔高。

从案例内容来看,第一个观点的案例来自读者反馈。第二个观点的案例来自《阅读的方法》这本书里提到的有趣之处。第三个观点的案例来自与罗振宇的互动内容。

再来,看看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第一个效果来自读者需求。

比如主题,读书多还不累,读书的人几个不打心眼儿里想要?

第二个效果来自反直觉。

三个观点都让人反直觉引发好奇心。“随便翻看”、“不要读完”、“用书还要用人”,其实没见过一个人这么推荐的。

第三个效果来自切身体会。

第一个案例里的“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估计很多读书人的人碰到过。第二个案例里“头脑里的某个开关忽然被'咔哒’一声按下的乐趣”,我们也会有。而第三个案例里,“他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几乎都是用一本特定的书来锚定”,“世界在他们眼中是一张辽阔的地图”,我们也想要。

第四个效果是一个疑问:作者是以什么切入角度构思的?

仔细看这个推荐序,没有多少内容引用书本里的,了解一下罗振宇以前对自己读书方法的介绍,可以猜测,脱不花写这个推荐序的切入点估计是罗振宇自身的阅读方法,而不仅仅是这本《阅读的方法》。

回头一看,这么“解码”下来,是不是比一句“哇,说的真好”深入得多,清晰得多?被你这么一扒拉,赤裸裸地站在你面前,能不清晰吗?

要是拿这方式把你们老板的话也解码一遍,他的意图,他的思考路径,他的思维方式,甚至他的赚钱路径,是不是也能很清晰?你可以试试。

文章图片5

简化

初步选择和解码的信息可能比较繁杂,只有经过简化才能清晰。《精进》提出: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精进》: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我们拿上面事例简化一下,会是什么效果?

《金字塔原理》简化下来,就剩下了一个主题和四个主要关键词: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分组归类,逻辑递进。

《阅读的方法》推荐序的写法一简化,就剩下:每一个观点都在帮读者解决问题,每一个案例都与读者切身相关,每一个总结拔高都在提升读者思想境界,而每一步都不忘推介作者。

如果简化一本书,特别是功能性的书,一般简化完能留下的主要是一个主题和若干主要关键词、一些概念和一些知识点。其他的内容,基本都是对它们的注解。

其实,不仅是读书,不仅是学习,其他方面只要抓取主题和关键点,也可以简化。只不过,所谓的“关键点”因人而异,因需而异。

比如学医的人,研究方向不同,关键点就不同。研究经络的,办公室里挂的恐怕就是奇经八脉图。而研究肌肉的,估计就挂肌肉分布图了。还有的挂骨骼图的,甚至还摆骨骼模型的。

如果将我们的生活物品进行简化,只留下生活必需品,恐怕家里也是整齐划一,宽敞明亮。如果将我们的情感进行简化,恐怕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情绪了。

文章图片6

总之,主动选择,解码,简化,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一种精进方式,同样,也可以是人生的经营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