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怒同行

 立志德美 2022-04-23

愤怒如恶犬,见者无不惊惧。如果愤怒者可以抽身反观,可能连自己也会被吓到。从实惠的角度讲,一到愤怒人就已经不由自主的退化三级,八成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图片

常讲的这个愤怒实际上指的是情绪,也就是机械的条件反射人在漫长进化过程里的历史遗迹,属于级别较低的神经中枢反应。情感的愤怒则是理智的愤怒,出于正义或者反抗压迫....这和情绪有本质不同。

《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对比了两种怒的区别,秦王说普通人发怒,无非就是摘掉帽子脱了鞋,把头往地上撞而已(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而唐雎提到“士”的怒气,是在没发之前就已经从天象上显露出来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两者间的差别,实在是十万八千里。

图片

情绪之怒,很少能解决问题,反倒能把自己气死,应该越少越好,最好一点没有。情感之怒,尤其是基于道义的愤怒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道义要靠他守护,一定是越多越好。本文不特别讨论情感之怒,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另外找时间谈,文中的愤怒都指情绪上的愤怒。

01

要启动愤怒,条件只一个,就是感觉到自己被侵犯”,这大概起源于所有动物对领地和财产的保护本能当然人发展到现在这个层次,保护的范围已经扩大至精神,比如习惯、思维定式、或者视之为必然的原则.....

当然,这里的“侵犯”一定要打印号,因为“侵犯”只是一个主观、相对的认定,而非绝对、客观的事实。

一些人把善意的鸣喇叭闪远光看成侵犯,或者把被无意撞着踩到当成侵犯一部分人把统一口罩、核酸检测当成(权利被)侵犯,不管实质上到底侵犯了没有,只要自我的条件满足,愤怒就开始了。

愤怒一旦进入反射程序,大脑会迅速调集大量肾上腺素,进入身体各系统,人马上进入战备状态:血液循环加速、能量储备增加,手心流汗、肌肉膨胀、呼吸急促。战斗就要开始啦。

在愤怒时感觉不到恐惧,愤怒和恐惧无法兼容。人在愤怒时大声咆哮,以声威宣示“恶犬之力”,警告侵犯者他会被撕的粉碎,若不退却必有来无回。

愤怒的流程就是这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管中国人外国人黑人白人人全是这样,而且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即使从第三者的角度看愤怒者实在愚蠢,但他自己依然无法自拔,愤怒当中大脑和神经的全部流量都被占满,哪还理智留下什么位置呢。

犹太拉比Abraham Twerski亚伯拉罕·尔斯基的说法,愤怒过程有三阶段

1激怒provoke)。有来犯的人或事出现。

2(rage)侵犯触发情绪反应机制,主管愤怒的脑区域开始调动激素和神经,主宰身体开各种行动,形成回应

3怨恨(resentment)激素和神经流量到达极限,愤也随之到达顶峰之后逐渐回落、平息。但情绪不会就此停止,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一旦再次在记忆中被唤起,愤怒马上重启,延宕的愤怒即怨恨。

2阶段和第3阶段都很可怕!

图片

2阶段“暴怒”可能产生无可挽回的后果,因为事情极可能在此阶段失控并超出界限,使结果变的恐怖。即使侥幸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第3阶段“怨恨”依然可能长时间的给人造成杀伤。

一次下风的争吵所导致的怨恨,可能反反复复拉锯式的折磨一个人很多年,只要想起来就生气忿恨,但又无法回到当时当地去做个了断,结果就是怨恨只增不减。日积月累,刀尖朝里,把人逼向极端。

02

如何降低愤怒的杀伤?Abraham Twerski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解读一下——

降低愤怒杀伤的策略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从心理上着手,尽量降低被无意识的机械反射控制,靠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减少被动杀伤。另外一个就是改变条件和反射之间的关联,从而切断愤怒的反应机制。

先看第一个策略,从心理角度切入,这条策略下最本质的办法就是要调动主动思维参与到问题中来,比如使用笔记和换位思考。

笔记的过程自己面对内心的过程,是平复心态很有效率的方式。就算是心里飘过一丝绪,瞬间能让人五味杂陈,但又似乎很难讲清楚背后的原因,真要写起来,可能几页都写不完,而它居然可以在刹那间并发完成,所以不能低估内心的复杂程度笔记是帮助自己处理复杂心理过程的最价廉物美的方法

换位思考就是尝试从第三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对方。如果以第三人的视角看对方在发怒,会感觉他很愚蠢,可能会因此同情对方:他真可怜!愤怒和同情无法兼容,这样愤怒就会被同情挤占而消失,以此祛除第2阶段的“暴怒”。

当然,笔记或者换位思考都是后发后验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先发,最好愤怒压根就没有启动,也就自然没有之后的第2和第3阶段。先发的手段是修心。

受现代社会的文明和法治约束,物质上的侵犯行为确实是少见的,愤怒大多来自于精神——准则、信仰或者习惯被“侵犯”,但这个主观的过程非常容易出错。

凡是因小事争执而最终愈演愈烈全部都是因为当事人头脑里所预设的原则观念出现问题,有的是不切实际,有的是阈限太低。

所有人都不喜欢被批评,也不喜欢被挑战,因为的缺省前提争胜、不要吃亏就算是奥运冠军,也不见得每局都能平/,不见得每一手都能占到便宜,为什么一个普通人非要坚持这么不靠谱的准则呢

实际上要根本性的解决愤怒的底层机制并不难,修心其实就是需要花些时间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想不清楚的时候就用笔记,看看自己愤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自己预设了不太实际的原则。如果找到和确定了,就能瞬间感觉不愤怒了,顺带着,一大批类似的事儿也都不愤怒了,这就是觉悟。

《礼记·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不表露喜怒哀乐的状态,就是“中”的状态,内心平静如水。而如果因为人或事有喜怒哀乐了,但能做到恰到好处(皆中节),就代表着更高级的结果,即“和”,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

图片

和气或者和谐,都是从“和”而来。“和”不代表没有情绪,而是始终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这不是很容易做到。达到境界首先要有理智,其次要有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越的人能达到“和”的境界如果人人都有“和”的气度和能力,那距离社会整体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

所以,与愤怒之犬同行而不悖,以和为美,心若止水,对自己来说是修为,对社会来说是功德,能见智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