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权谋:印象曹孟德

 金色年华554 2022-04-24

 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似乎和戏剧也不无联系。近现代以来,国人开始为曹丞相翻案,肯定和赞扬魏武大帝的“文治武功”。其间尤以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最为恢宏大气: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三国权谋:印象曹孟德

白脸的曹操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人们总是从特定的历史视域和具体的价值立场评价历史人物,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寄寓了更多的时下性的,基于现实利害得失的心理诉求。曹操,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不可或缺的主角,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

三国权谋:印象曹孟德

克罗奇

在曹操生活的魏晋当世,人们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可信的,但也带有明显的主观价值色彩。曹孟德未成名之时,汉末著名人物品评家许劭说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评价肯定了曹操的才具,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在赤壁大战对手周瑜的眼里,曹孟德也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汉贼”。在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眼里,魏武帝则被美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权谋:印象曹孟德

陈寿著《三国志》

对曹操的贬斥以宋、明为甚,大概是汉祚王政时刻面临异族亡国的危机。主流意识形态渴望忠君爱国的能臣良将,而对心怀篡逆的曹操样的逆子二臣多有贬斥。朱熹认为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罗贯中认为曹操“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三国权谋:印象曹孟德

朱熹白鹿洞书院

给曹操彻底翻案发生在清末民初。大概是传统的礼教纲常再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行,人们渴望有大智大勇者平定天下,凭借文治武功整饬社会,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至于他的身份是否正统?乃至于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否合法?则不在人们的考虑之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