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离中国仅有4米的一座村庄,中间相隔一条小河,相差却十分悬殊

 lixj1028 2022-04-24

引言:

前阵子,网络上流传着“是时候辞职去西藏旅游了”这样的话,虽然是一句笑谈,却体现出了人们平日工作中的劳累。

当然,还体现出我国西藏地区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日思夜想。杭州的阿里巴巴公司为人所熟悉,然而在西藏,也有一个地方叫“阿里”。

它地处中国的最西边,与邻国尼泊尔接壤。国界处,有一条四米宽的孔雀河,隔开了两个国家,也隔开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村落。

文章图片1

相距四米,却如隔千里

在西藏有个地方,有着世界上最为简单的“国际贸易市场”,如玉带一般的孔雀河旁边,有一个据说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市场。

这里的房屋大多数是用鹅卵石砌成无房顶的建筑架构,商人将自己带的白色篷布盖在房顶上,就成了简易的帐篷房。

房内放几块木板就成了货架,上面零零散散的放着一些商品,而这不仅有藏族人民,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印度的商人、游客。简单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如此国际化的场景。

这就是西藏阿里的普兰县城

文章图片2

1994年,一首极具声乐特色的《青藏高原》,让人们对于西藏这个地方充满了幻想。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了人们更多的便利前往西藏旅游观光。

一时间,西藏成为了文艺青年、骑行客等人群的青睐之地。虽然西藏的地势、气候等不是很适合人类居住,但自然景观却极佳,这些年在旅游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当地居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文章图片3

在西藏阿里,有一个普兰县,这座县城坐落在孔雀河的河谷中,孔雀河的对岸就是我国的邻国——尼泊尔。

普兰县的科迦村与尼泊尔的雨莎村隔河相望,河道最窄的地方只有四米宽。尽管距离很近,几步就能跨过去,但是这窄窄的河道,却隔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彰显着两个差别甚大的国家的实力。

科迦村所在的普兰县城,地势并没有很高,只有海拔3700多米,这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而言的确是较高的。

但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四千多米之上,并且由于科迦村处于孔雀河的河谷中,多年来河流在重重叠叠的山脉之中冲出了一片平原,所以带给了科迦村适合耕种的地貌和气候。

文章图片4

科迦村的人民勤劳而勇敢,这些年在援藏干部们的努力奋斗下,已经实现了农作物的自给自足,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花高昂的价格从外地购入了。

村里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科迦村还被评为了全国级的“文明村镇”,以及西藏自治区级别的“小康示范村”。村内景色秀丽;居民们大都有房有车,沿河居住,生活好不惬意。

据统计,科迦村总共有148户人家,共六百多人,而可用的草原面积能达到二十多万亩,耕地面积也有一千多亩,畜牧和农耕都完全不是问题。

到了2017年底的时候,科迦村的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七千多元,村里有电视、网络信号,水电和农牧民合作医疗保险也是全覆盖到位的。这是藏族人民与国家共同奋斗发展的成果。

文章图片5

但反观隔河相望的尼泊尔雨莎村,他们就没有科迦村这么繁荣了。

尽管走过孔雀河上的铁索桥就可以抵达雨莎村,但是这个村子却远没有科迦村的现代化,并且丝毫看不到现代化的样子,没有文明的痕迹。

雨莎村里偶尔可以见到的一些现代的工艺品,也大多是从科迦村这边购买来的,而当地居民居住的房子也大多是石头和泥土搭建的小房子,相比于科迦村这边还带着小院子的小洋房而言,较为破败。

文章图片6

贸易古都,引他国羡慕

隔开两国的孔雀河,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流经普兰县城,隔开科迦村和雨莎村,最终流入尼泊尔境内。

由于尼泊尔算是“夹在”中国与印度中间的国家,所以孔雀河自古以来就是阿里乃至整个西藏重要的对外贸易的通道之一,普兰口岸就是连接中、印、尼三国的重要通商口岸。

而科迦村附近,还保留着马帮穿越喜马拉雅的千年古商道。1992年,普兰还被评选为国家一级沿边开放口岸。

文章图片7

以科迦村为通商重点的普兰口岸,主要是进行货物贸易。尼泊尔商人用马和羊背货物,将他们的藏红花、木碗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带到普兰县城的市场上进行售卖,再将普兰市场上的羊绒、食盐等带回去在当地销售

尼泊尔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输入普兰,可大大的缓解普兰当地的人工成本。住在科迦村的人民就常见到尼泊尔的年轻人来普兰购买生活用品。

尼泊尔雨莎村,大概有三四十户人家,共一百来人,由于孔雀河上的吊桥,雨莎村便成了中尼通商的重要中转站。当地居民主要就依靠普兰口岸生活,如果普兰关口禁止通商,就要从别的地方运货,运输成本就会很高。

村子里虽然通了自来水,但只能依靠太阳能来发电。在有太阳能之前,他们只能用一种叫做卓玛样的植物照明。虽然居民大都有手机,却用的是中国的网络信号,话费也交到了普兰县的营业厅。

文章图片8

由于尼泊尔占地较小,国家也比较贫穷,劳动力廉价不说,还会产生很多的流浪汉。

往往这些流浪汉就会从雨莎村来到普兰县边贸市场,因为这边贸易较为发达,在这儿乞讨能够获得一些收入,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回到尼泊尔。这些流浪汉羡慕在中国的人民,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才会成为尼泊尔人。

两个村落地理位置虽然十分相近,但却过着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生活,尽管如此,两村人民却都是相互帮助的,也有许多通婚的例子,充分的显示出两地由于贸易往来而带来的隔不断的血脉亲情。

连接商贸与亲情的,则正是这仅仅四米之宽的孔雀河,以及流传千年的古商道。

文章图片9

有摄影师曾拍到中尼边境的实景,一边是贫民窟,一边是高大雪白的建筑。科迦村里已经有了西藏特有的居民楼;雨莎村却还是简陋的房屋,连河岸边都堆满了垃圾,生活在雨莎村的人,生活很艰难。

甚至在十几二十年前,他们都只能在山坡上吃饭,并且以土豆为主,几乎没有别的食物可以吃。雨莎村的村民们都很羡慕四米之隔的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甚至对于很多雨莎村民而言,他们毕生的梦想就是来到对面的这个普兰县城的科迦村。虽然走几步路就可以抵达,但是中国的边境管制十分严格,雨莎村的村民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界线,而不敢跨越。

文章图片10

一带一路,国民共发展

隔开雨莎村和科迦村的孔雀河,河面上架着一座铁索桥,可以让两岸的人同行,铁索桥上挂满了历代来此地朝圣的信徒们所绑上的五颜六色的经幡,代表着当地的宗教特色。桥两岸的人民隔岸相望,虽然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

但是,可雨莎村背后,没有强大的支撑;而在科迦村的背后,是强大的中国。

多年以来,科迦村凭借着普兰口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纵横交错的通商古道,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也给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

雨莎村的人民依靠着自己作为通商中转站的位置,从发展良好的普兰县里,也获得了一些生存的机会。

文章图片11

由于雨莎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海拔要高一些,所以他们没有可以利用的耕地面积,很难通过自己种植农作物来达到自给自足。自己不能种,就只能买,而买就得用钱,可是钱又从哪里来呢?

这便是雨莎村的村民所碰到的“死循环式”的生存问题。所以,在普兰县高速发展的时候,当地人手不足,便会给予雨莎村民一些就业的机会。

并且在2015年,我们国家就推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并提出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其中,推进西藏地区和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更是倡议的重中之重。边境旅游对于促进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西藏的边境旅游资源富集且品质高,发展边境旅游将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文章图片12

质朴生活,简单且纯粹

雨莎村的许多人,虽然身为尼泊尔人,却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普兰县的塘嘎市场内,许多尼泊尔商人的家乡村落与普兰一衣带水,尤其是雨莎村。孔雀河养育了普兰县的人民,也养育了雨莎村的人民。

他们从小喝普兰的水,也熟悉普兰当地的语言、风俗、文化,和地地道道的普兰人一样在普兰成长、成家、立业。对于他们来说,加上了“普兰人”这个身份标签后,他们才更加完善和全面。

文章图片13

有一个来自雨莎村的商人就这样说过:“普兰的社会秩序非常好,市场正规,中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年轻人有事做,社会和谐安定,普兰县各方面管理很到位,对我们非常照顾,适合我们这些边民商人经商,市场交易公平,我们非常愿意到这里做买卖。”

也许,他已经从内心认可了自己是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普兰人”。

在雨莎村,虽然贫穷,甚至有时候会吃不饱饭,但是在这儿生活的人们,却是安宁、平和的。男人们外出经商,女人们往往在家织布维持生活,孩子们在村里玩耍,老人们就静静坐着看着玩耍的孩子。

文章图片14

路过的人看到这些衣着褴褛的居民,会心存不忍,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一些,这些居民们便会展现出一个幸福、纯洁的微笑。

雨莎村里有个小楼的楼顶视野很好,可以看到整个村落的景色。这个小楼便是当地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附近还有一个供村民们休闲放松的台球室,虽然比较简陋,空间也不大,但仍然是居民们都很喜欢的放松的地方。

从古代起,科迦村和雨莎村这一代就是穿越中国和天竺的必经之地,中国和印度的僧侣和商人都会在这一带相聚,然后前往西藏或者天竺朝圣。

即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会经过雨莎村和科迦村,前去朝拜圣山——冈仁波切。

文章图片15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发展科迦村这边的边境贸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科迦村变得富裕,很多尼泊尔和印度的工人都慕名来到科迦村寻求赚钱的机会。

尽管目前雨莎村仍然贫穷,但是在我们看来原始、落后的生活,对于本地人而言,并非就是十分糟糕的。

他们没有“996”,没有每日忙忙碌碌却眉头紧锁,他们反而生活的很悠闲,没有什么事情做,除了一些必要的工作需要做之外,其他时间都比较悠闲,和邻居聊聊天、喝喝茶,看着孩子逐渐成长,生活里一些微小的地方都可以带来快乐。

文章图片16

结语:

人们总说,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虽然它的确可以为人们带来许多的便利,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他们在过着十分贫穷的日子,依然可以过得“富足”和愉快。

人活一世,不是为了来赚钱,而是为了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天的日子。

雨莎村的人民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羡慕一河相隔的中国,可是也不抱怨,他们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过着自己平静安宁的小日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每一种活法都不过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相信在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的带领下,这个和我们仅隔四米的雨莎村,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文章图片17

参考文献

[1]噶哇扎西.藏西行记——“新时代 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阿里行采访活动侧记[J].中国西藏,2018(06):60-66..

[2]陈无诤.边城记事 普兰科迦 边陲古村的欧珠啦[J].西藏人文地理,2019(05):14-31.

[3]周文强,孙芮茸,嘉措,孙吉.西喜马拉雅的盐粮古道与国际市场[J].西藏人文地理,2018(03):28-55+6.

[4]张海云.秩序、流动与认同——西藏三口岸边民贸易调查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53-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