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动的彩虹27 | 全世界最古老的蚕茧

 吴越尽说 2022-04-24

图片

显然,文明的起源仅靠传说和典籍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考古发现来验证。而早在 “荆州战国丝绸宝库”被发现前,中华大地上丝绸文物的蛛丝马迹就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那么,又有哪些考古发现成为了找寻丝绸起源的线索呢?那些石破惊天的重大考古新发现,会是难以保存的丝织品吗?

1926年,军阀割据的神州大地上,考古学者们以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西方近代考古学引入中国。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我国第一代考古学者李济博士发掘出了一个55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灰坑。考古队员们在坑底发现了半个茧壳。这半个茧壳,长约1.36厘米,茧1.04厘米,好像是被锐利的刀刃去了一部分。

图片

李济,这位中国田野考古事业的开拓者,后来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写道:

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似丝的茧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腐蚀了一半,但是仍然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不平直......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比较,比那最小的还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并不在坑的底下,它不像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是野蚕偶尔吐的,因为它经过人工的割裂......

只是,中国的原始先民为什么要切开蚕茧呢?是为了食用茧中的蚕,还是为了取出蚕丝去纺织呢?

李济先生惊人的考古发现,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半个茧壳的出土,似乎对传说中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养蚕治丝的说法予以了印证。“如果西村的半个蚕茧石鉴定不误,那更使联想到嫘祖发明了养蚕的故事,是中华民族远古养蚕的创始。”在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样写道:“陶器、陶片发现最多,西村遗址发现的多至数万片,制造技术和纹饰,一般说是很精美的。西村和大赍店遗址都有纺轮,骨针、骨锥,各遗址都有,足见纺织与缝纫已是一种普遍的手工业。”

图片

1928年,这半颗蚕茧经过中国生物学家刘崇乐教授和美国专家的鉴定,确认就是家蚕的茧!

一枚全世界最古老的蚕茧?!

中国纺织史学家刘克祥先生非常肯定的认为:“这枚蚕茧的出土,使中国是'丝绸之源’获得了实证。”

但是,还有一些考古工作者持怀疑态度。他们的结论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养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研究颇有建树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把中国丝织技术的发生与发展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可是,他却曾在《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一文中说:“这个发现(作者注,指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茧壳)是很靠不住的,大概是后世的混入的东西......我们不能根据这个靠不住的孤证来断定仰韶文化已有养蚕业。”

对于这个问题,李济先生后来于1954年在台湾做学术演讲时,曾经这样说过:“在山西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里,我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1928年,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时,证明这是家蚕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

其实,早在夏鼐先生写那篇文章的5年前,专门研究古代丝绸的日本学者布目顺郎,就设法从台湾故宫博物馆里弄到这半颗蚕茧正反两面的照片。他在仔细研究照片后,做出了这半个蚕茧的模型,复原了蚕茧。

布目顺郎从自己复制的蚕茧上,测得蚕茧长1.52厘米,茧幅0.71厘米,蚕茧被割去的部分约占蚕茧的17%。布目顺郎由此得出结论:桑蟥茧。他认为这半个蚕茧,与现在栖息在长江流域桑树上的野蚕一一桑蟥属同一品种。但是,日本学者池田宪司却认为,这是一种家蚕茧,只是当时的家蚕进化不够,茧形还较小。

布目顺郎和日本东京大学学者吉武成美在生物学研究的同时,结合考古学资料,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已完成了家蚕的驯化。

图片

1987年,中国学者蒋猷龙从文献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和遗传学等多角度出发,对中国蚕业的起源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家蚕的祖先野桑蚕为多性化,养桑蚕始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他对布目顺郎的结论基本上持赞许的态度,同时又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他在对桑蚕茧进行实物测量后,认为与布目顺郎复原的西阴村蚕茧形状相似,并认为,桑蟥与家蚕不同属,两者在血缘上不相关,桑蟥不可能演进为家蚕。他断定,西阴村出土的半颗蚕茧,就是桑蚕。

蒋猷龙的观点,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争论。吉武成美专门邀请蒋猷龙到日本共同研究这一课题。吉武成美基本认同了家蚕起源的多性化和多中心论,他和蒋猷龙一起,共同完成了《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研究》。

只是,不管学术界如何对这半颗桑蚕的真伪争论不休,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还是把这半颗蚕茧作为镇院之宝,藏于恒温的文物库之房中。半个世纪以来,仅仅只是在1995年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才作为特展品展出过64个小时。

来源:《荆州文旅频道》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卫平 张 旗

2022-03-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