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画家都为何钟爱黄山

 丘山三也君 2022-04-24

黄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自然之山,还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自古以来,人们游览黄山,建设黄山,歌颂黄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我国古今很多画家去黄山游览、写生、采风,留下了不少描绘黄山的不朽名作,用特有的笔墨语境表现着黄山的险峻和奇峰。刘海粟、黄宾虹、汪采白、张大千、李可染等笔下黄山神妙绝伦的境象,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称之为创新革命的经典之作。

刘海粟泼彩黄山

说起刘海粟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就是其围绕钟爱一生的黄山达到的高度,其重要的作品大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刘海粟艺术的源泉,刘海粟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作黄山图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画风豪放、劲拔、朴茂、多姿。笔下的黄山,或大气恢弘,或迷茫空蒙,或悠远缥缈,别有一番山河风情,从“昔日黄山是我师”,到“今日黄山是我友”,黄山见证了刘海粟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他屡次登临,常看常新,常画常新。所作黄山图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喜用泼墨泼彩画黄山。他仍感画不厌,看不足,感情之深厚,难以言表。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更可令人敬佩,引作启迪。

图片

刘海粟《黄山》1982年

黄宾虹遒墨黄山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迭入烟云,画过无数的黄山题材,《黄山汤口图》作于1955年,更是其绘画生涯中一幅绝笔精品。他笔下的黄山画面山势巍峨屹立,耸入云霄,山中林木葱郁,浑厚华滋,烟云出没,气象恢宏。山下房舍隐现,二人坐树下。遒劲圆润用顿挫的线条勾出的山石轮廓脉络,浓淡干湿,墨繁皴密,赭色相参。苍松老树,以古篆法写之,笔法古朴苍劲,刚柔相济。构图丰满,墨色光华焕发,韵味无穷。整幅作品,笔力雄健,全无老态,山溪树木一笔不苟,房屋人物刻划入微,令人惊叹,实处见虚,足见黄宾虹冥心玄化之匠心,其笔墨功力堪称现代翘首。

图片

黄宾虹《黄山汤口》1955年 纸本设色

汪采白雅洁黄山

汪采白(1887-1940年),别号洗桐居士,其画迹鲜为人知,曾多次赴黄山写生

他在青绿法表现黄山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落寂三百年的新安画派再注强音。他创作的黄山卧游集系列作品,剪裁大胆、构图新颖、笔墨谨细、色彩雅洁、气清韵逸,沁人心脾。堪称一部不朽的无声之诗。同时,随着技艺的日渐先进,对于黄山的表现已经不限于纸张,近代黄山之有摄影照片,迎客松得入镜头与世人见面,便是从他开始,使世人得以见到胶片之下的更为真实的黄山景像。

图片

汪采白《黄山图》

张大千俊直黄山

张大千一生酷爱祖国名山大川,其中,对安徽黄山更是情有独钟,先后游览了三次,并留有大量手迹。受石涛的影响颇深,他对举世闻名的黄山也是情有独钟,曾先后三次登上黄山:1927年,徒步登上黄山绝顶-光明顶;1931年,他再次登上黄山绝顶;1936年,他第三次登临黄山。他笔下的《黄山九龙潭》所描绘的是黄山悬崖绝壁之间的九龙瀑及潭池,揉石涛之笔墨,将瀑潭一体的奇观挥洒而出画面气势撼人,万壑松云,飞泉流瀑,雾霭弥漫的小道上有一高士正闲观瀑布,以方直劲挺的线条十分形象地描绘黄山的俊逸形貌,山峰纵横奇肆深幽、奇峻、变幻之美立刻展现在眼前。行笔流畅豪放,设色清雅妍丽,颇具秀润怡人的风貌,含有文人画清疏淡逸的格调。

图片

张大千《黄山九龙潭》 1930年作

李可染金光黄山

曾两次到黄山写生,1954年,第一次来到了黄山,是他从师造化到大自然中去的试探性一步的中国画改革探索。1978年,李可染再登黄山,驻足亲近一个半月,但依然兴味未尽。他笔下的《黄山烟霞》用光线体现出这些美丽的细节。因霞雾,本身就有光彩又具有流动性、不规则性。在山水画中引入了光线,完美的表现了光彩虚幻流动的特征。夕阳下的黄山如披上了一层金色外衣,整座黄山仿佛镶了金边儿。飘渺横生。李可染结合传统技巧中的留白法,勾画光线反射效果,奇妙地画出了霞光的流动性。创作风格影响到很多画家,大家一同研究国画中的光到底怎么画。

图片

李可染《黄山烟霞图》1963年

黄山被众多的画家所钟爱,刘海粟更是以十上黄山的一段感悟,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页。“深入黄山,表现黄山,跳出黄山,拥抱黄山,吞吐黄山,心和黄山风风雨雨一齐跳跃,和奇峰怪石一起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