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张图都是当下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的女一号、燕王(亦即后来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正妃徐氏(亦即后来的仁孝文皇后),一个是在与朱棣成亲前的徐氏,一个是在与朱棣成婚后的徐氏(其实,两位演员看上去岁数也差不太多,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将这个角色一分为二,让两位演员来扮演。徐氏也不过是活了46岁,她在《山河月明》中的出场,也已经不是小孩儿了,而是都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大姑娘了,一个演员拿不下吗)。 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徐氏(她的名字《明史》上没有记下,不过有野史说她大名叫“仪华”,闺名叫“妙云”)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先说结论:将门才女,一代贤后!如果要从历史上四百多位皇后(有人统计过,中国的帝制时代——从秦到清,一共出了四百零八位皇帝,基本上都是一帝一后,不过也有个别皇帝,是有过两三位皇后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原先的皇后死了,或是被废了,所以又立了新皇后,比如唐高宗李治,就是先废了王皇后,又立了武则天为后。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皇帝哥哥死了,无后,于是,弟弟就继承了哥哥的帝位,而哥哥的皇后还在,这就会同时有两个皇后。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先后有过两位皇后,分别是孝明皇后王氏和孝章皇后宋氏,宋氏是在王氏去世之后,才被立为皇后的。但在开宝九年,赵匡胤去世后,登上皇位的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登基后,就一边册立了自己的妻子李氏为皇后,另一边前皇后宋氏又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的皇嫂,自然是不能被尊称为太后的,但也不能削去她的封号,所以也只能还尊她为皇后。直到至道元年四月,宋氏去世,太宗一朝才结束了两个皇后并立的局面。还有一种极特殊的情况,这就得说是这个皇帝太性格扭曲了,比如北周的周宣帝宇文赟,他在当上皇帝后,竟同时册封了五位皇后,开始日日笙歌,纵欲无度,结果刚登基两年就因酒色过度而去世了,终年只有21岁。他死后的第二年,北周就被他的老丈人、天元大皇后杨丽华的父亲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所夺了。另值得一提的是,秦朝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没有立过后,所以历史上的第一位正式被册封为皇后的,是汉高祖的皇后吕稚)中,选出“十大贤后”来,那这个徐氏是一定会名列其中的。 徐氏,是大明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长女,母亲谢氏,也是一位知书懂理、温柔贤惠之人。 徐氏出生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当时距离明朝的建立还有6年。史称她自幼就非常聪明,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徐达夫妇为培养她,还专门给她聘请了一位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氏读的书越来越多,且她最喜欢读的,就是历史上一些英雄豪杰的事迹,她尝说:“著书人之所以会将这些英雄豪杰的事迹写进书里,就是为了要让后人照着去做。” 又因为徐达是个大将军,所以他书房里的书,多一半都是兵书战册。这些兵书一般女孩子都是不怎么爱看的,但徐氏却看得津津有味,故而她对排兵布阵之法,也是颇为在行(这点我在后面还会说到,这里就先留个扣)。 后来,京城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了徐达家出了一个大才女,人们还送给徐氏一个“女诸生”的称号。 再后来,朱元璋就听说了很多关于“女诸生”的事,当时,他正在为自己的四皇子燕王朱棣物色正妃,就觉得这个徐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这天早朝过后,朱元璋就把徐达给留了下来,对他说:“咱们君臣,自小就在一起,患难相交二十余年,始终无间。朕的四子气质不凡,这卿是知道的。朕听说卿的大女儿聪明贤惠,且与朕的四子年龄相仿,不如就叫她嫁给朕的四子吧。” 自古做臣子的都巴不得能和皇室结亲,是故当徐达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后,根本就是喜出望外,当时就叩首谢恩,同意了这门亲事。这跟《山河月明》中说的,当朱皇帝向徐达提出要他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四皇子时,徐达那叫一个不愿意,是完全不一样的。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洪武皇帝正式下诏,册封了徐氏为燕王妃。是时,燕王朱棣17岁,徐氏才15岁。 婚后,徐氏就住进了皇宫(因为当时朱棣虽已被封为燕王,但由于年纪尚轻,还没有去就藩,仍是居住在应天府的皇宫里),知书达理的徐氏在成为燕王妃后,对丈夫朱棣可以说是非常体贴,朱棣对她也是关爱备至(哪里有什么一再逃婚,还和北元的一个什么公主玩起暧昧之事)。徐氏对婆婆马皇后亦是十分敬重,马皇后对她也很喜欢,没事儿就爱叫她来陪着聊天。这马皇后也不是一般人,要评选“十大贤后”,也肯定会榜上有名。 就这样,徐氏便经常有机会亲聆马皇后的教导,马皇后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了徐氏。 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朱棣终于要到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了,徐氏自然要与丈夫一起去。于是,她不得不告别了马皇后,还有父亲,随朱棣一起来到了北平。 徐氏到北平以后,就把从马皇后那里学来的很多东西都用到了对燕王府的管理上,将燕王府的一切府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燕王朱棣在有了她这个贤内助后,就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了,因而得以一心一意地发展燕地的经济、壮大燕地的武备。于是,很快他就成为了大明25个藩王当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藩王。(剧中说朱棣在就藩前,还一度被召回南京执掌了“拱卫司”,也即锦衣卫,办了“印空案”和“胡惟庸案”,还一度被取消了燕王的封号,身怀有孕的徐妙云,还从北平千里迢迢地赶到应天,欲为丈夫脱罪云云,则都是没有的事儿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终于驾崩了,根据他事先的安排,他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是个生性比较仁厚之人,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他应该是一个爱民的好皇帝。但他这个人在性格上,却有些优柔寡断,与他的父亲、已故的太子朱标有点相像。而当时被封在全国各地的25个藩王,都是他的叔叔(只有个别几个是和他平辈的朱家子孙)。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都是土皇上。太祖在时,他们还都不敢太闹腾,但这太祖一不在了,这些人可就都不老实了,虽未必一开始就有觊觎皇位之心,但朝廷的号令对于他们来说,可就变得想执行就执行,想不执行就不执行了。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为最。 建文帝朱允炆 当时各藩王的分布图 讲真,朱元璋当初搞的将诸子分封到各地去担任藩王的那一套,对于江山初定的大明王朝,或有一些积极的意义,“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但从长远地看,肯定是不利于皇权的。 建文帝登基后,信用儒臣,而这些儒臣虽大多都只会纸上谈兵,但他们对分封的弊端,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于是,就怂恿建文帝削藩。建文帝也深感再任由这些藩王继续发展壮大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于是,就决定要削藩了。 削藩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所以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建文帝的削藩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把自己直接给削没了。盖因方法错了。 削藩,历史上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汉武帝当年搞的“推恩令”(就是当一个诸侯王死后,除其嫡长子可继承他的王的爵位外(一般最多也就能继承三代),其他子弟则也可从其国中分得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且在成为列侯后,就要归郡守管辖了,而当一个列侯死后,也是除其嫡长子可继承他的侯的爵位外,他的其他儿子都也在他的封地中分得一块土地……这样两三代人下来,当初的藩国自己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循序渐进的削藩方法,既达到了削藩的目的,也不会影响到宗室的感情,还让王爷们也找不出理由来拒绝。但建文帝却直接就下了这样一道诏书,“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咸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这就是想一蹴而就啊!大家想,这些藩王们原来在他的藩国内,不仅有兵权,也对其藩国内文武吏士的任免有着很大的发言权,现在这一些都被剥夺了,这都简直不是在削藩,而是在废藩了。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吧,明天咱们再接着往下聊。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