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二语文“思辨杂文”专题阅读
2022-04-24 | 阅:  转:  |  分享 
  
高二语文“思辨杂文”专题阅读选编仲亚贵审核王光晨精致之花结出了酸涩的俗果刘江滨曹禺话剧《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是一个典型的精俗者。
作者这般描述她:“一个俗不可耐的肥胖女人。穿一件花旗袍镶着灿烂的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的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肥硕
的臀峰,一起一伏,惹得人眼花缭乱。叫人想起有这一层衣服所包裹的除了肉和粗恶以外,不知还有些什么……”顾八奶奶是个中年寡妇,家境富裕
,故能穿金戴银,衣帽华贵,但这个女人做作、矫情、愚蠢、无病呻吟,其俗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对一个人的情趣气质,人们常用雅和俗来评价。
一般来讲,雅是文明的高级的,俗是粗蛮的低级的,从“高雅”“优雅”和“低俗”“粗俗”词语的形成即可看出高下之分。雅应该是讲究的、精致
的,而俗常常是随意的、粗劣的。然而在顾八奶奶身上却出现了背反,精致之花结出了酸涩的俗果,越讲究越俗气。这类“精俗”之人在生活中并不
少见,其精在表,其俗在骨。顾八奶奶之类,是活在物质世界中的女人,尚未进入精神的畛域。还有一种精俗者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因其素以雅人著
称,因其是活在精神世界的人,譬如《红楼梦》中的妙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妙玉在栊翠庵以茶待客,可谓雅到极致。且不说她的茶盘、茶盅
都属于“古玩奇珍”,连泡茶的水也是极为讲究,旧年存下的雨水倒也罢了,令人惊艳的是,收梅花上的雪,用花瓮储存,埋在地下五年方启用。你
看,这一切够雅到十二分了吧。黛玉饮后不明就里,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乖乖,黛玉在我们眼中可谓纯雅之人,竟然被妙玉怼为“大俗人”,真是雅到无以复加了。至于烹茶的水,茶圣陆羽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没有说到雨水、雪水。陆龟蒙、白居易、苏东坡等虽然也喜欢雪水茶,但我认为,这只是文人的风雅而已,与陆羽之说并不吻合。试想,将刚
降下的雪融化烹茶倒也说得过去,而将雪水存在瓮里五年,还能保持新鲜吗?这倒也罢了,妙玉这个大雅之人在一处细节上将其大俗暴露无遗。刘姥
姥随贾母至栊翠庵用茶,妙玉吩咐刘姥姥用过的茶杯不要了,自然是嫌脏了。宝玉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
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而妙玉却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这期间宝玉说了句“常言‘世法平
等”,宝玉作为一个世俗之人,尚知平等待人,有一颗悲悯之心,而妙玉作为一个佛门中人却全无众生平等之念,毫无慈悲之怀,嫌贫爱富。脂砚斋
评曰:“妙玉尼之怪,图名。”貌似精致高雅,其实远未超凡脱俗,心灵栖满尘埃,和赵姨娘那些人有甚区别?所以,正如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剥去精致的雅皮,里瓤终归还是个俗,只不过不是“粗俗”,是“精俗”。书法家沈尹默年轻的时候,被陈独秀评其字“其俗在骨”
。意思是看起来好看,但缺乏内在的清雅之气、俊逸之气。书与人同理。精俗之俗,透着一种“装”和“假”,倒不如粗头乱服、浑朴自然的真俗为
好。人人都有向雅之心,由精而雅,是谐和;由精而俗,是乖违。之所以有精俗这种气质、趣味出现,说白了就是喂饱了肚子没喂饱脑子,重外表而
轻内涵,重物质而轻精神。如果能像沈尹默那样以“其俗在骨”的棒喝为一剂猛药,或许还有救。摘自《解放日报》2021年6月17日廉价愉悦
与时间黑洞李俭近来,网上有则信息说,长篇小说已失去市场。此消息之源,未可得知。但客观现实是,现在的小说数量虽然并不少,可像《白鹿原
》《平凡的世界》这样浑厚有力的大部头,却越来越少,像四大古典名著那样的顶流更是不可企及。个中原因,在于一些创作者贪图“短平快”,难
得静下心来搞长篇创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读者群,人们陷入快节奏、碎片化浮躁之中,不愿拿出业余生活中的大块时间阅读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的
读者群在锐减。那么,人们业余生活里的大块时间哪儿去了?答案是:贪享“廉价愉悦”而坠入“时间黑洞”里了。两年前,人类首张拍摄到的天体
“黑洞”照片公布。它,“吞噬”一切,连光也无法逃脱。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率先预言黑洞的存在,到惠勒提出“黑洞”概念,再到霍金提出
“黑洞是时空的扭曲者”之说,都说明“黑洞”的客观存在。而“时间黑洞”则是说:对自己的时间观念并不自知,分分秒秒的时间被“黑洞”所吞
噬,回过神来,往往会产生遗憾、后悔之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向前,随着互联网的超常发展,“低头族”不计其数。公交
车上、地铁里、候机室中,人们几乎清一色地低头看手机,读书看报者极为鲜见。下班回家,电视不看,外卖点好,低下头来发微博、看微信、玩游
戏、刷抖音,一做不可收。看微信、玩游戏、刷抖音,并非没有任何益处,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廉价愉悦”。其实,寻求这种“廉价愉悦”就是在谋
求“廉价刺激”。一旦习惯了这类低成本、“高回报”的短期收益刺激,便坠入了时间的黑洞,注意力就被廉价收割,耽误了人们去做更有意义、更
为重要的事项,一些人也就更不愿去做那些高投入、见效慢但有长期收益的事情了,阅读长篇小说、深度思考一类的事情也就难以进行了。实际上,
“廉价愉悦”的“廉价”的确花费甚微,甚至免费,可却消耗了大量时光,使宝贵的时间被“黑洞”吸纳。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更
何况,“廉价愉悦”之下谋求的“廉价刺激”,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即时的愉悦。回过头来,将是一场空虚。“廉价愉悦”成就“时间黑洞”,“时
间黑洞”又消磨宝贵时光,缩短生命的长度,无异于浪费生命。时光如梭,是一直在流逝前行的,流逝的岁月永远不可复制,更无法粘贴。时间一旦
被“黑洞”吸纳,就再也找不回来。每个人生命的长度和深度,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肤浅的娱乐苗炜“兰博基尼!”有个孩子大叫了一声,
从我身后跑过去,他奔向一辆蓝色的电动玩具车,那辆车的造型的确是兰博基尼跑车,屁股后面也贴着招牌。想当年,我是在意大利的某个城市里第
一次见到兰博基尼,不认识是什么车,懵懵懂懂地拼读着那个陌生的名字。现在,小孩子们可以驾驶假装的电动法拉利、兰博基尼或者挖土机之类的
,“享受”操控带来的愉悦感。有了孩子之后,我时常在儿童游乐场活动,惊叹儿童娱乐市场的丰富。有一次,去某个市集,见一片空地,摆着两个
大塑料盆,里面是泡泡水,二十块钱一张门票,小孩子蜂拥进去,拿塑料圈圈,拉出巨大的气泡,我感叹,挣小孩子的钱真是容易啊。但儿童娱乐也
不总是这样简单。前些天,家门口的游乐场增添了一个设备,是一个两米长一米高的恐龙骨架模型,高高耸立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上,围着桌子是一
圈小凳子,孩子们坐在凳子上,用锤子凿子敲打一块块石膏。我不明所以,问了才知道,石膏里面包裹着一个小模型,或是兵马俑,或是青铜器,孩
子敲开松软的石膏,会碰到材质更硬的模型。这个游戏也许可以叫作“考古盲盒”吧,甚至可以美其名曰“考古体验课”。我相信,那个恐龙模型是
招揽生意用的,没有那个恐龙模型,只摆一张桌子,放几块石膏,孩子未必有兴趣去玩。但我一时又不知道该怎么确定这个恐龙模型的意义,它肯定
不只是广告,孩子们坐下,敲石膏,敲两下就会无聊,但抬头看一眼恐龙,又会获得一种意义感,似乎手里摆弄的石膏和凿子,跟更高大的东西产生
了某种关联,从而带来愉悦。后来我在网上学到了一个新词——氛围感,那架恐龙骨架增添了这个无聊游戏的氛围感。没过几天,我看到了“北京环
球娱乐城”的照片,在一块土坡上,耸立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城堡,那个城堡拍电影外景足够了,但它并不是一个建筑,它就是一个建筑模型,它
的作用大概就是增加氛围感。这些日子,北京环球娱乐城试营业,能看见不少“花絮”。其中威震天引人注目,他身披钢铁铠甲,能和上前合影的人
聊天开玩笑,以我愚蠢的脑子猜想,我以为这是个大电动玩具,或者说机器人,它能沿着XYZ轴活动手臂和腿,能控制手指,并且有一套AI系统
,能根据上下文和人聊天。很快我才知道,我真是太蠢了,那不过是一个人钻到机器铠甲里,是他在说话,声音经过处理后,带有金属的摩擦音,其
本质跟一个踩高跷的演员差不多。好玩吗?还可以,但真的是太肤浅了。我曾经看过一篇财经报道,写的是曾经的中国首富陈天桥,他在2000年
引进了一款游戏叫“传奇”,他测试的时候,玩了一个通宵,涨了两个级别,然后游戏中的角色挥出去的刀就增加了一道白光,那套刀法叫“半月刀
法”,他说,“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吗?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加了一道白光以后,
我就把这个游戏删了”。那篇报道写了很多陈天桥的人生感悟,但我只记得他所说的这道白光。我相信世上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操控者,想让人们成为
消费时代和娱乐王国里“顺从公民”,层出不穷的剧,层出不穷的游戏,待在这里多好玩,以至于人们不去想该有另外更高级的乐趣。我们当然都知
道,肥皂泡泡、恐龙骨架模型、电动车、环球影城的威震天,都是哄孩子的玩意儿。我们当然也知道,很多时候大人也是被当成孩子哄的。有用与有
趣狄青多年前,因为工作缘故,去到个陌生地方,总习惯先给人递名片。后来就不了,至少不会主动,因为我知道有一些人拿了名片去是要先看你是
什么位置的,判断你有没有用,大家只愿意结识“有用”的人,没用的嘛,就会甩到一边。一个写字的,即使再能写,其用处想来也有限,常有人打
着哈哈道:“等有机会帮我家孩子辅导辅导作文吧。”“有没有用”这事儿其实不易量化,就比方争论到底是面包有用还是玫瑰花有用这个问题,我
以为一个人吃饱和没吃饱对玫瑰花的态度一定是不同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年是画给无用师的,原名为“无用师卷”,本只与朋友赏评,未
作为他用。没想到如今连摹本都卖出了“天价”,旅游观光、电影戏剧皆打“富春山居”牌,论“有用”它恐怕是画作里最“有用”的了。照某些成
功学教材中的理论说,“有用”的一天大约是这样开始的:坐马桶的时候,上网看邮件,而邮箱里挤满的新邮件,让你感觉这个世界上都是比你更有
用的人,他们会比你睡得更晚、起得更早;洗漱的时候,听早间新闻;吃早餐的时候,要选择养生专家推荐的健康食品,因为唯有健康才能保证你的
身体更“有用”……总之,一天都要被“有用”的事情排满,这样似乎才能保证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我们已然习惯了这样的“诘问”:你读那
么多杂七杂八的书有什么用?你收藏这么多一看就不能“保值”的东西有什么用?你把那么多时间用在去河边钓鱼有什么用?世界固然那么大,可你
放弃这么好的工作去“看看”又有什么用……别人一定问过我们这些,我们也肯定问过别人。依照“有用”标准,阅读文学经典一定是多余的。需要
阅读的除了“职场圣经”“成功人士必读”外,一两本“心灵鸡汤”还算必要。当然,经典作品也并非不可读,而是应该从“有用”的角度去读。读
《红楼梦》,可以从中领悟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管理方法;读《西游记》,可懂得团队建设之道;读《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永远是
你学习的榜样;至于《水浒传》嘛,难道还有比及时雨宋江更高明的领导人吗?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哪个又是省油的灯?细究起来,“有用”的标
准往往都是每个时代的世俗标准,多半无趣。我就发现,那些在各个时代里感觉“没用”的人,却又恰恰都是活得有趣的人。写《与山巨源绝交书》
的嵇康通晓音律,有“嵇氏四弄”传世,擅长书法,工于丹青,长于文学创作,他喜欢打铁,打铁的时候还唱歌,别人替他惋惜,他却说“穷则自得
而无闷”。写《夜航船》的明人张岱,无缘功名,却在吟诗作赋之余,精于造园、作画、茶道、收藏、弹琴、作曲、美食。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
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写《闲情偶寄》的李渔,自称“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虽远离官场,却独爱交友,
与他结交的上至皇亲官宦,下及村姑野叟,有记载的达八百多位。林语堂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富人穷人
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当代“玩家”王世襄先生,“玩”的东西不仅多,而且玩得精。斗虫、养鸽、架鹰、遛狗无一不通
,烹饪、摔跤、竹刻、火绘无一不能。当初老师让他用英文写作文,他通篇写的竟然都是他的宝贝鸽子。寒冬腊月,一棵最普通的大白菜在王先生的
炒勺里都能变化出百种滋味……但这些“本事”在有的人眼里都不是“有用”的,可在王世襄和他的朋友眼里却又是极为有趣的。何谓生活?就是要
活出趣味,而看似小小的趣味中却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影帝”周润发闲来酷爱摄影,自己还办过摄影展。当有人称他为摄影家的时候,周润发
连称“不要说”,讲自己摄影只是觉得喜欢,感到有趣而已,水平高低无妨。香港作家蔡澜给周润发的摄影作品写过一篇评论,文中写道:“学一样
东西,众人都想成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摄影家,这都是精神负担,到头来成不了家的居多,我们爱上一种东西,只管爱好了,成不了家,又
如何?”没错,只要自己喜欢,觉得有趣,就好;如果让他人因你也感觉有趣,就更好。至于成不成“家”,有没有“用”,想多了,只剩下无趣。
“从俗”与“免俗”陈鲁民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七月七日,按习俗家家户户晒衣服。富人们晒的都是绫罗绸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
仲容,也用竿子晒条粗布裤子充数。有人觉得很奇怪,他回答说:未能免俗,不过从俗而已。免俗,即言行不拘于世俗常情。未能免俗,意思是说,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陆游的《自诒》诗写道:“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他为了活下来,不得不去干素常看不起的
浇灌蔬菜的俗务。赵秉文的《送宋飞卿》诗中写道:“未能免俗聊从宦,遥望孤云忆旧庐。”他虽打心里瞧不起做官这个事,觉得俗不可耐,也想学
陶渊明与严子陵,但总得有个饭碗糊口,只好先干着吧。虽说世人有时心里也想文雅、清高、脱俗一点,对许多落后愚昧的习俗和做法都不赞同,但
是,还不得不从众从俗,入乡随俗。否则,就会被人议论批评,视非同类,就有被孤立、被边缘化之虞。酒桌上,大家都在转圈敬酒,说些由衷或违
心的劝酒词,闹哄哄的,确实很可笑。若觉得俗气,不愿从众去敬酒,也说些半真半假的“酒话”,就会被认为自大傲慢,人家即便嘴里不说,心里
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估计下一回聚餐,就不再相约了。家里遇到婚丧嫁娶,按照习俗风气,总要摆上几桌,热闹热闹,造点气氛,也顺便敛点
“份子钱”。如果不肯从俗,不去随礼,自己觉得是特立独行,清高处世;人家会说你不通人情世故,久而久之,自己可能就会成了孤家寡人,被打
入另册。当然,如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厚重的心理基础,不怕孤立,甘愿寂寞,不怕人说闲话,就是不从俗,别人其实也没有办法。钱锺书夫妻就
是这样的一对高人,从来不参加任何应酬,因为觉得无聊、俗气,又耽误时间。即便是过春节,也从不出去给谁拜年,不接受别人来拜年,因为他们
忙于读书钻研,著书立说,觉得这样更有意义。最后,这两个不肯从俗的人,一个成了“文化昆仑”、国学泰斗,一个成了翻译家、文学家,他俩比
翼双飞,令人艳羡。反之,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却在中年以后,因为未能免俗,主要精力都纠结于俗务俗事中,参加各种有意义没意义的会议,出席各
种或公或私的应酬,浪费了许多大好光阴,几十年里,没有创作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晚年时,他非常懊悔,一提到这个事就痛苦不堪。人们不大可能
会像钱锺书夫妇那样决绝,但也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原则,以未能免俗为借口,违心地参与那些无聊且耗时花钱的活动。时不时拒绝一回,免一次俗
,既是对自己意志定力的考验,也让人家觉得你不是一个呼来挥去、随波逐流的人。未能免俗,有时也可能成为走向堕落的开始。办事收红包,出力
拿好处费,帮忙收辛苦钱,这可能是行业之俗,官场之俗,如果官员从了这个俗,收了这个钱,积少成多,早晚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唐玄宗上任
伊始,目睹官场风气庸俗且糜烂,就专门用卢怀慎为“副相”,给他的任务是“以卿坐镇雅俗耳”,意即用你的高尚道德和出众操守,来抵制低俗的
官场风气,为天下官员作榜样。这种举动,还真是效果不错。世俗常情,有科学合理的,也有荒诞愚昧的,对于前者自然无妨入乡随俗,一起参与,
共同热闹;对于后者,则要自觉抵制,不能因为其是风俗习惯就盲目屈从,还用一句“未能免俗”来辩护,那无异于自欺欺人。善于从俗,是一个人
的本能;敢于免俗,方见一个人的风骨。“鲜花”和“牛粪”刘荒田诗友熊君热衷于“微诗”,写了大量,名气不小。有一首我很喜欢,但作者自己
认为“不怎么样”,据记忆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两朵鲜花/三朵鲜花/无数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语不惊人,但“微诗”的两个通病——灌水
和压缩都得以企避,回旋于极小空间,幽默感十足。昨晚看电视上一出过时的小品,主要情节是:一对男女谈恋爱,男曾离异,女一直单身。双方即
将决定是否结婚的关键时刻,男子的前妻有意复婚,男子旧情难了,要抛弃现女友,请朋友帮助拆散。其间前妻两次反复,卒同意,他决定与前妻在
一起。最后,女主角退出三角关系,抛下一句:“我这鲜花,还怕找不到牛粪吗?”老话“鲜花插在牛粪上”被她翻出新意。鲜花和牛粪的关系,焦
点在“插”,如果换一个字——种,那就是实打实的理想姻缘。牛粪一如名篇《爱莲说》中被鄙弃的“污泥”;然则,莲不植入泥中,何来“濯清涟
而不妖?”所谓“亭亭净植”的“净”是水制造的幻象。牛粪是鲜花的好肥料。然而,匆匆忙忙地把鲜花往牛粪一戳是另一回事——颜色、形状和气
味,二者都相反不说,不可能扎根、生长,才是要害。“鲜花”和“牛粪”并陈,总体而言,是“十分不般配,反差极大”的象征。从表面说起,女
方漂亮,男方丑陋;女方年轻,男方老迈;女方高雅,男方猥琐。分开还好些,一旦形成对比,那就抱歉之至。回到老掉牙的比喻——婚姻是鞋子,
鲜花配牛粪乃畸形、劣质的鞋子,而且,纯然唯“颜值”是问,压根儿没聚焦于“穿上舒服的鞋子”,那才是理想搭配。是故,此说局限于“一见钟
情”式关系,且将功能最大化。它的损耗与时间成正比。进入漫长、刻板、琐屑的日常生活,鲜花和牛粪的内涵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买菜、洗碗、
叠被子、剪草之类蕴藏渐变,生孩子、与长辈闹矛盾酝酿突变,外遇、家暴干脆是玩儿完。如今,看穿虚伪表象的“鲜花”,不复在乎男子外观牛粪
不牛粪,认定他们一律喜欢“又年轻又漂亮”的软肋,一开始就选成功的快车道,以青春换财富,赌明天。看到现代版的潘金莲挽着武大郎的胳膊进
最高级的餐厅,谁敢说武大哥不是腰缠万贯的老总?如此以来,困扰增多。价值观的混乱,爱的互动变为利益至上。上文提到的小品剧女主角,自比
“鲜花”是否信心爆棚姑且不论,她在“牛粪”阶层择偶,此举本身就够可歌可泣,难度远远低于高级男人圈自不待言。下一个问题,“鲜花”和“
牛粪”的组合能否维持?所有爱情和婚姻都是个案,并无一把万能尺子,以划一标准把休咎、祸福、恩怨、长短清晰地标示出来。一般地说,差异太
大而能够结合,必缘于爱情以外的因素,如金钱、权势、恩惠。一旦这一独特因素的能量消耗完,根基即崩塌。五十年前的下乡知青和当地农民结婚
,大多数以离异收场,就是教训。要问:鲜花不宜配牛粪,那么,该配什么呢?从广告看到,一株或一束长柄玫瑰卧在绸缎中,旁边或是一块名贵的
瑞士表,或是一枚钻戒,或被男士拿着,即将献给伊人,均无法贴切地表现婚姻中“一半”的形象。另外,鲜花是会枯萎的,除非把“插”改为“种
”在泥土里,生根长叶并受爱的雨露滋润。这土,改为“牛粪”也不妨,只要局中人喜欢。说来说去,“鲜花插在牛粪上”一老话,优点是浅白而形
象,缺点是内涵和外延均受限,张力不足。美的应用和滥用张丰网红主播孙一宁和王思聪的争执,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大体上,舆论更多是嘲讽
王思聪的,也有一些报料对孙一宁不利,比如有人说她是网络骗子,漂亮是因为“整过容”。有一位自称是她中学同学的女孩,言之凿凿地说孙一宁
整过容,因为她们是“同一个上午同一个医生做的手术”。这种爆料未必真实,但是那种陈述的坦然,却不经意间说出一个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女
中学生,正在成为整形医院的客户。有医美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在暑假,如果你在整形医院大厅坐一天,会发现这里的“顾客”大部分都是高中生
。她们会在读大学之前,对自己的身体做一次美化,这样等到考上大学,人生就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人到了大学,脱离父母的掌控,也开始以成年人
的姿态面对世界。过去,人们都强调努力学习和“了解社会”相结合。这关乎到“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够提高的两个维度。而现
在“美丽资本”正在变成“第三极”。这样的观点,容易引来诸多批评。一种来自“自然派”,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自然的就是美的;另一种来自
女性内部,认为“变美”隐含着男性的要求,是一种屈从。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道理,但是也都没有深入到那些整形女孩的内心:到底是什么驱动着
她们去改造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认为她们都是被大众媒体和广告呼吁,其实是忽视了她们的自主性。去做整形手术,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技术再成
熟可靠,也有一种赌博的性质,要承担万一失败的风险。和同龄人相比,那些去整形的人至少已经体验了一种人生的真谛: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
责任。她们体会到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可以不断完善的,在这个意义上,她们走出了父母温柔的牢笼,迈出了通向广阔天地的第一步。现在的年轻人
,普遍拥有一种关于身体美学的新观念。人们不再羞于谈及自己的身体,不管男孩女孩,都开始接受身体外形可以变得更好看这种观点。美,成为人
们生活中的一个核心追求,也成为一个前景巨大的产业。这当然是一个社会变得富足的表现,人们不再担心是否能够吃饱。贫穷,正在离我们远去。
中国大城市开始流行整形手术,大概始于21世纪初,那时“人造美女”还让人惊悚,现在走在街上,你不一定能看出哪些美是“人造”的。这个行
业经过20年发展,已经变得“自然”,暑假的整形医院里,有不少女孩都由父母陪同前来。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幕,看着自己生出、养大的孩子变得
“更美”而“不像自己”,父母也由此获得某种对世界的新认识。当然,也有让人担忧的一面。视频网站上千篇一律的“美颜”,正在反过来影响到
现实世界。有媒体报道,有女孩为了拥有纤细的双腿,做手术抽掉腿筋,或者为了显瘦,从身体里抽出骨头——这种描述让人恐怖。这可能意味着这
个行业已经过度了,需要更多规范,也需要伦理层面的反省。从“美”的应用,到“美的滥用”,界限模糊,而对具体的个人来讲,可能会造成不可
逆的伤害。“健康的才是美的”,这样的告诫在年轻人看来是老调重弹,他们已经把“美”的地位置于健康之前,因为年轻人总是健康的——这种一
往无前的探索中,隐藏着真正的风险。化妆与卸妆陈鲁民人在化妆前后差别很大,特别是借助于现代化妆术以后,反差就更明显了。所谓上帝给了他
一张脸,他又给自己造了一张脸,说的就是化妆之功。那些讲究的都市女性,白领精英,不化妆不出门已成为铁律。虽然化妆卸妆都是很麻烦的事,
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但爱美女性们乐此不疲,觉得值。有些多情且不本分男子,总认为外头的女人漂亮,因为他看到的都是精心化妆过的脸。而家
里的黄脸婆则基本是素面朝天,本色对人,脸上的瑕疵一览无余。所以,才会产生老婆是人家的好的错觉。正因为如此,聪明的女人,即使再忙,也
会在家里淡扫娥眉,给老公孩子呈献一张美好无瑕的脸。女为悦己者容嘛,这没什么错。据说宋美龄自打学会化妆后,都是盛装以待,从没卸妆后见
人,直到百岁高龄,仍是这个习惯,没有谁见过她卸妆后的芳容。我们看影视剧,那里的女演员,几乎个个貌美靓丽,如花似玉。但内行人说,那多
半是化妆的结果,卸了妆和常人差不多,强不到哪里去。还真有多事之人,隔三差五就在网上发布一批明星化妆前后的对比照,差别确实很大。化妆
后容光焕发,倾城倾国;卸了妆就成了一般人物,甚至惨不忍睹。我有时就痛恨这些多事之人,因为他们破坏了我心中的女神形象。古时有个美女赵
飞燕,深得皇帝宠爱。但她的美貌也得益于化妆术的加持。在她重病不治时,皇帝去看她,她把脸背着就是不让看,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化妆的脸再加
上病容,是经不起皇帝苛刻审美的。她希望最后留给夫君的是一个美丽形象。化妆卸妆,当然不限于一张人脸。胡适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确实,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化过妆的,有的还是浓妆艳抹,与事实相去甚远,根本经不起推敲。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那些化
妆太过的人和事卸妆,洗尽铅华,还其本来面目。这个事很难很复杂很费时间,但也很有意义。有些贪官,也精于化妆之道。明明是贪得无厌、以权
谋私的无耻小人,却化妆成清正廉洁、一尘不染的正人君子;明明是男盗女娼的下流人渣,却化妆成仁义道德的贤达圣人。纪检委反贪局的使命,就
是给他们“卸妆”,抹去脸上的白粉、嘴上的口红,揭穿他们的画皮,送他们到该去的地方。还有五花八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有
名堂无穷的繁文缛节、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等,看起来很美,其实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劳民伤财,华而不实——也要为其卸妆,暴露其真面目,
让其难以大行其道。戴了很多花环、脸上涂了不少油彩的名人,也有卸妆之必要。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晚年时,却被人加了不少高帽,
他心里一直很抵触。最后忍无可忍,干脆发了个声明,一辞“国学大师”之赞扬,二辞“泰斗”之夸颂,三辞“国宝”之美誉。自我卸妆后,不仅没
有影响到他的声誉,反而在人们心目中更真实亲切了。有日出就有日落,有化妆就有卸妆。化妆,是为了美化生活,提高颜值,只要不过分、不离谱
就好,标准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卸妆,是为了还原自然,回归本真,坦然面对世界,也不无诗意。“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就是很美
的意境。“躺平”的资格陈鲁民前些时,我生病住院,每日打吊针输液,一躺就是多半天,累得腰酸背痛。突然想到一个流行词“躺平”,真不明白
为啥如今有些年轻人会那么热衷于追求“躺平”姿态。当然,我的“躺平”和年轻人的“躺平”不大一样,有肉体与精神之分,有时也混在一起用。
老实话说,“躺平”也是要讲资格的,不是谁想“躺平”就能如愿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整天躺在大街上的木桶里。他是有资格“躺平”的,
因为他学问很大,研究很深,将犬儒学派发扬光大。因而,他的“躺平”,就连亚历山大皇帝都惊动了,专程去街上看望他。进士杨时和朋友游酢结
伴去拜见大儒程颐,不巧的是,程老先生正“躺平”睡觉。这两人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口,顶着鹅毛大雪,足足等了大半天,典称“程门立雪”。程颐
是有资格“躺平”的,不仅是年老为尊,德高望重,更重要的是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竹林七贤的阮籍,也喜欢到处“躺平”。他喝醉了酒,便不
分场合,随地就躺,不论是官衙、农舍,还是街头、树下。最夸张的是,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躺平”在美妇人旁边。正因为他
有漂亮的诗篇和文章撑着,才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写文章前,往往先盖着脑袋“躺平”睡觉,醒来后,就“援笔
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想想王勃那些脍炙人口的锦绣诗文,这样的“躺平”还是多多益善,一不留神就是一篇《滕王阁序》。陆游即
便是“躺平”睡觉,也不忘爱国守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郑板桥“躺平”时则另有牵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可见,“躺平”不仅需要资格、本钱,而且躺得好还能躺出家国情怀、文坛轶事,留下美谈。今日而言,“躺平”仍然是需要资格与本钱的。如
果家里财大气粗,或自己腰缠万贯,或有人愿意包养你,或本事大到躺在那里就会来钱,即所谓“躺赚”,愿意躺那就躺着吧,他人只有羡慕的份。
反之,若不具备这几个条件,还是不要躺为好,该干嘛干嘛去。很简单的道理,“躺平”了你吃什么?毕竟躺不出大米,躺不出钞票,而且越躺越懒
,越躺越累,躺到最后肯定会变成废人,被时代所淘汰。因而,不要看见人家都横七竖八地“躺平”了一地,挺潇洒的,咱也跟着学。凑热闹也要从
实际出发,躺倒之前一定要摸摸自己兜里有多少银子,想想自己有多少家底,判断一下自己有没有“躺平”的资格与本钱,然后再做定夺。否则,“
躺平”虽不用上班,不必奋斗,避开内卷,无须竞争,舒服倒是舒服,可是,你若想点个外卖,要瓶饮料,少一分钱都没人伺候,饿肚子的感觉可不
大好。还是三思而后躺更稳妥些。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躺着”。但还有两句话更须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躺平”的诸位,还是赶快站起来为好,挺起腰身,抖擞精神,撸起袖子,流汗挣钱,自强不息,奋斗翻身,才是人间正道,天经地义。《世说新语
》记:东晋时,太尉郗鉴想和宰相王导结亲,王的那些子侄都竭力表现,各显才华,以求中标。唯有王羲之“躺平”在东床上无动于衷,还露着肚皮
,郗鉴偏偏就选中了他,典称“东床快婿”。估计今日“躺平”之诸君,不会有王右军那么好的运气,毕竟,人心不古,世道浇漓,“躺平”君常见
而郗太尉不常见,这种美梦还是不做为好。躺平、侘寂与欲望管理林紫商场里,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下了电梯就一个劲儿往前冲,把爸爸妈妈远远
甩在后面。爸爸妈妈着急了,让他慢点,他头也不回地喊:“我要赶时间!”爸爸妈妈哭笑不得地回喊:“你赶时间去哪儿?去上幼儿园吗?”男孩
立刻停下脚步,拼命摇头:“不——去——!”碰巧路过的我,忍不住哑然失笑,脑海中蹦出近来一个热词儿:躺平。你可能会说,人家小小年纪都
晓得赶时间,跟躺平完全不搭界嘛!而我看见的,则是“躺平”发生的全过程——先是时间的焦虑,接着是目标的迷茫,然后是结果的恐惧,最后是
意义的丧失。这么小的孩子,焦虑来自哪里?显然,来自心理上的“继承”。父母以及整个时代,让幼小的生命来不及在成长的细微处体验活着的乐
趣,便匆匆卷入了追赶的浪潮里。可是追赶什么呢?成功、财富、幸福……一切似乎都需要追赶,可一切也都在追赶的过程中不断幻灭,遥远而迷离
。一觉醒来,一切的确定都可能变成不确定,再努力地追赶,似乎也逃不脱“去上幼儿园”,并没有更好的结果在等待自己。于是,停下脚步,开始
怀疑:追赶的意义在哪里?十多年前,我给许多企业讲《跨代管理》课程时,常有60后领导向我发出感叹:“以前觉得80后难管,现在90后来
了,才发现:更难!他们为什么那么懒?”我开玩笑说:“也许不是懒,是人生哲学的不同:60后的哲学是‘走别人让我走的路’;70后进了一
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80后则想,为什么不可以‘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到了90后,更进一步地想:为什么一定要走
得那么辛苦呢?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能不走就不走!”领导们听了常常拍手大笑,说:“太对了!就是这样的!”我会接着说:“其实,每一代人
成长的环境,都是上一代人造就的。当我们抱怨下一代人太懒时,也许要反思:我们这一代长辈做了什么才会让他们变成了我们不想要的样子?有没
有一些事,是我们需要集体反思和调整的?”我的幸运是,所遇领导皆谦逊——他们不但用心聆听、而且身体力行,真的会立刻行动,带动整个企业
由跨代抱怨转为跨代学习,用心理管理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我还常跟他们分享日本学者三浦展所着的《下流社会》一书。“下流社
会”是三浦展造出来的一个词,用来形容一群不再努力向上、甘愿向下流动的中产阶级。他们衣食无忧,收入不高但稳定,普遍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
向上流动的强烈意愿,喜欢“疲疲沓沓走路,松松垮垮生活”。那时,我说:“这样的现象,也许十年后会在我们身边普遍出现。当年轻人都想躺着
之时,就是长辈们必须改变之日。”从哪里改变呢?我提出了“欲望管理”。不加管理的欲望,带来的是过剩而非满足。过剩只能让人迷失和疲劳,
满足才会享受到向上生长的乐趣。事实上,心满意足的人,不躺也“平”;心慌意乱的人,躺也不“平”。如果一定要给欲望管理下一个定义,我想
借用日本美学中的“侘寂”——它来自中国禅,又融入生活中。在光影的明暗之间,在内外的得失之间,在动静的有无之间,以能够同时感知到当下
之美和岁月古雅的心,自在地游走于人世间。它不是对生活的逃离,而是对生命的接近。生而为人,我有一句“八字真言”,分享给所有躺或不躺的
朋友们:如如不动、全力以赴。停留在舒适圈与不求上进,不是一回事王建强各种自我管理和励志书籍流行,“舒适圈”开始变为众矢之的。每个人
提起它时,都会带着一点不屑和鄙夷,仿佛这是让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在网上搜索“舒适圈”,会出现满屏的“跳出舒适圈”“远离舒适圈”“冲出
舒适圈”等字眼。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要贪图安逸,等等。问题是停留在舒适圈与不求上进,真的可以画等号吗?
笔者认识一位出了三本画册的女子,除了插画的业余爱好之外,她还有一份并不轻松的本职工作。可不管加班到多晚,她每天都会提笔练习一会儿,
即便只是半小时,几年来从没间断。笔者曾经向她求教:“你是怎样一直保持这种上进心的?”她反倒露出一脸惊讶的表情:“为什么你会觉得我上
进?我每天都在偷懒,逛街聚餐都是能逃就逃。对我来说,出去跟人应酬,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画画更轻松有趣。”她又笑着说:“你们都努力让自己
多方面发展,跳出舒适圈,倒是我,干脆在舒适圈里面挖了个洞,赖着不走了。”笔者问:“可是,明明看电影、玩手机、刷微博才更舒适吧。你每
天下班还要画画,不累吗?”她一笑,认真地回答:“对我来说,刷微博、点赞才累,还要考虑领导同事会不会看到,看到之后又会怎么想,多麻烦
啊。还是画画更轻松。”或许她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吧,笔者这样想。几年之后,笔者在知乎(网络问答社区)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无所事事,会让人情绪低落,一点也不轻松?”其中一个网友给出的答案很有趣,大意是说,无所事事与轻松清闲的心理状态全然不同,前者
是焦虑疲惫,后者是轻松享受。那一瞬间,笔者忽然就明白了那位女子的话。看电影、刷微博、聚餐、玩手机,看似很轻松,心中却应对着“今天又
虚度了”的自责和压力。而选择画画,别人看来辛苦,自己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做自己习惯和喜欢的事情,才能不断地向新的高度迈进。成长并
不是单纯地跳出舒适圈和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的前提,是你在自己所谓的舒适圈中,是真的感到舒适和清闲,还是自欺欺人地无所事事?强迫自己
去参加明明不喜欢的聚会;去做一个明明不拿手的项目;内向的人逼着自己见人就露三分笑,热情搭讪;外向的人逼着自己今天一定要单独呆着,看
完一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的书……凡此种种,看似上进,其实是焦虑,反而生出了自责和无助: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我是不是颓废得没有救
了?找到自己舒适圈的人,并不会急着逃离。相反,他们会想尽办法在圈圈的底层,挖一个洞,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垒砌高塔。舒适圈并不是一个只可
以平面发展的图形,还有可以向上下无限延伸的空间。与其盲目地选择改变,强迫自己去接纳明明不喜欢的人、工作和生活方式,还不如安心地停留
在这个圈里,把自己的喜欢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特长,发挥到极致,也是一种上进。要知道,停留在舒适圈与不求上进,不是一回事。抵抗习惯刘
荒田不干“不喜欢”干的事,心情会好一些。此说我们都赞同。但一个哲人说,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境的宁静,每天要做一两件“不愿意”干的
事。我琢磨多天,并检视自己的行状,恍悟此说有道理,它所聚焦的是:抵抗一些习惯。个人习惯中有好的,如爱清洁,早起,走、坐、站姿端正,
待人谦和有礼,为走在后面的人把住门,排队;有坏的,如随地吐痰、扔垃圾,当众掏鼻孔,在不抽烟者群中抽烟;有中性的,即在私下无伤大雅,
公开场合做引人侧目的事情,如自言自语、裸露。以上是大体而论,具体到人,特别是老出火候的人,被漫长岁月赐予诸多习惯。在加州硅谷,一个
上班族男子,学历和本领都十分优秀,却无法在任何一个公司待得长久,因为早上开车上班,如果一连三个十字路口都遇上红灯,必打道回府,理由
是:红灯主凶,恐招祸患。30多年前,一个新移民,买了二手车。每天开着去上英语补习班,他每次只加五块钱的汽油,即使油箱大半空着也不加
满,刚好够对付从学校来回一个星期,以此限制自己驾车出游的欲望。习惯之可怕,在于“成自然”,一旦太频繁,太熟习,你就被它主宰。十年前
,在街上看到许多人走着走着,忽然运气,来一声洪亮的咳嗽,一坨浓痰落在乌黑的柏油马路上,路人闪避、摇头、骂娘,他均不以为意。有什么办
法呢,他吐了几十年,在村野、墟场,稠人广众处,谁都这样,他早已麻木,连吐痰这动作也由下意识驱动。扔空烟包亦然,从口袋里掏出,抽出最
后一根。捏扁,手张开,烟包落地,何等利落的水到渠成。我对习惯的警觉,是从看微信发现的。有一位极热心的国内文友,每天推出公众号,转载
了我许多作品,我极为感激,曾向他多次致谢。我在国内居住时有意快递自己的新书给他,他婉拒,说自己买。我迄今不知他的姓名、职业、年龄。
最近,他停止转载,每天浏览他的公众号,渐感失望。不愉快累积起来,生了疑问:是不是冒犯他了?就此作了痛切的反省。于他,选谁的作品具有
完全的自由。于我,虚荣心膨胀,却浑然不觉。这里隐藏着普遍的人性——习惯一旦定型,就形成一个“新基准点”。还是以作品被公众号转载为例
,如果对方纯然出于欣赏,并无功利计算,只是“偶一为之”,那么,被转载一方是由衷地感激的。这是一个基准点。如果转载持续,每天必有你的
作品,不止一篇,重复数十次以后,新基准点就建在了“天天受捧”上。一旦对方停止,你的挫折感,乃至怨愤、仇恨就滋生。由“既成习惯”产生
的情绪,不管“基准点”怎样转移,其“体量”变化有限。被家长宠坏的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给的零花钱每月达五千元,这就是儿子眼里的“理所当
然”。后来,零花钱减为四千、三千,他的天就塌下来了,要死要活。尽管同学中的贫寒者一个月连三百块也拿不到。这就是中国的老话——“升米
养恩,斗米养仇”。明了这一极易患上的“习惯”病,我们要怀着警惕,力求不要使一些事情定型,如别人的帮助,如热心人的提携,如让你天天自
我感觉良好的奉承。单向的受恩尽可能及早规避。少吃、不吃“免费的午餐”,不但为了“不占便宜”,更为了维护心理卫生,做一个明达的人。摘
自《昆山日报》2021年12月6日从范蠡“知止”说开去郑有义“知止”,是对目标、归宿和原则的清醒认识。老子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墨子云:“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记》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止”乃一大学问,一大修养,一大智慧。知止,对应的实是个“贪”字。而人之贪欲,有止乎?能“知止”乎?难
乎?有乎?近得闲暇,便看闲书,思闲事,动闲心。发现,古往今来风云一时而显赫者,由于贪而被贬被逐被罢不胜枚举,大多无不在顾盼撕裂中终
了。善始善终者,竟唯范蠡莫属。为政,范蠡忠心以事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建大言、立大功。从一布衣到上将军,佐勾践立越灭吴终为春秋霸
主,却在功高位显之际,毅然隐退。他持诚以经商。秉天道悟人道,以人道行商道。大道经商,广德济民。十几年中,竟三次富甲天下,却三次散尽
其财,百姓尽颂“陶朱公”。他秉大道以治学。人称老子重要传承人和践行者,着有《致富奇书》《陶朱公术》等宝典,提出诸多治国之策和用兵之
法。他弃政以拥美,要美人不要“江山”。在功成名就业显之际,淡俗极之红尘,远喧嚣之繁华。与第一美人西施相携相伴,飘然四海,泛舟五湖。
一壶清酒,醉遍九洲。拥添香之红袖,其悠然怡情之美之智,却有几人可得。综观范蠡,曾集权势、财富、美人于一身,却于功名利禄诱惑之中波澜
不惊,清醒至极。细细想来,范蠡之奇,奇在“收官”。范蠡之贵,贵在“知止”。范蠡云珍,珍在不贪也。弘一法师曾给好友写了一幅字:“知止
”,实则蕴含了无限深意与禅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天道如此。而人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则决定了结局。实际,人之一生,结局远
比开局重要。而人之最终结局,便首在“知止”、难在“知止”、溃在不“知止”。小聪明亦可做事,小智慧亦可成事,唯大智慧方可“知止”。智
慧之大小高下,定“知止”之高度难易。心从容,善“知止”,事便悠然。苏东坡被贬黄州,心灰意冷,道:“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却一天
,大醉归来,江边长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反思并痛恨自己,为什么忘不掉功名利禄,不甘平静地生活。直到夜游赤壁,他才明
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想世间名利得失,不过转瞬即逝,反而是明月清风,更值得欣赏与信赖。从此,苏轼放下得失欲望之心。然
自古以来,无不争事者众,“知止”者稀。何以如此?盖缘于人性的弱点与本质,本质只一个字:贪!贪心,贪婪,贪欲,贪腐。无疑,欲望是人的
本能,衣食住行,无不受欲望驱动。人无欲望,则如行尸走肉,社会也会停滞。然若欲望不止,则注定是人生的最大祸根。倘放纵一个“贪”字,让
贪从心而生,让欲望成为枷锁而如影随形,则花花世界,灯红酒绿,诱惑无处不在,名缰利锁无处不在,争名逐利无处不在。人心不足蛇吞象,几乎
成为一些人做官经商做事的铁律。为官,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德不配位,才难跨界,高度格局更如云泥之距;为商,则恨不能圈尽天
下之财,刮尽人间之利,欲壑难填,永无止境,“知止”便也成为妄谈笑谈了。待深陷欲海,欲罢不能,幡然醒悟,便一定为时已晚。因之,“知止
”,止贪心、停妄念、抵诱惑、守底线,必有所为有所不为。能赢,看的是能力、实力和聪明。而“知止”,在能赢时放手、放下,则看格局、看修
行和大智慧了。“轻奢”与“轻俭”齐夫最近在网上看见一个新词“轻奢”,玩味再三,颇有感触。轻奢,意即那些家境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省吃
俭用,量入为出,但偶尔去体验一下富人的生活,轻轻地奢侈一下,当然是浅尝辄止。譬如,男主人或女主人一咬牙一跺脚,今天不做饭了,破天荒
带领家人去五星级酒店用一次餐。怯生生又假装老练地点一道龙虾,要几个澳洲鲍鱼,开一瓶拉菲,尝尝什么滋味,看看富人们平时是咋生活的。不
过,这一回轻奢可能至少要花掉全家半个月的伙食费,会让当家的心疼好几天。现身说法吧。我坐高铁从来都是二等座,有时也会去商务座那边开开
眼,羡慕一把。看了几回便有点眼馋,就和老伴商量一下,下一回出去旅游,也坐商务座,轻奢一把。可一查票价,商务座的票价是二等座的四倍多
,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还是算了吧,谁爱奢谁奢,我可不当这冤大头。于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轻奢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看来,轻奢不仅需要胆识支
撑,还需要财力打底。“轻奢”,其词虽新,其意则十分老旧。过去,穷人光景再差,吃糠咽菜,过年时也得想方设法吃顿饺子,打打牙祭,也算轻
奢一回。歌剧《白毛女》里,大年三十,欠一屁股债的杨白劳,出去躲债好几天。就这还要用卖豆腐的钱给女儿买了二尺红头绳,又称了两斤白面,
准备包顿饺子和喜儿轻奢一顿。没想到被恶霸黄世仁搅局破坏,不仅饺子没吃成,把老命也丢了。作家莫言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常和饥饿做伴,一
年到头也就轻奢那么一顿饺子,他的人生理想就是长大后过天天吃饺子的幸福生活。当然,如今他早已心想事成了,一天吃三顿饺子也没问题。轻奢
的升级版自然就叫“重奢”,也即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我没当过富人,不知道这重奢的具体内容,因为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所能想象到的,就是
吃则山珍海味,住则别墅豪宅,行则私人飞机,穿则顶级名牌。此外,还听过不少描绘重奢生活的形容词,如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纸醉
金迷、鲜花烹油、穷奢极欲等。还是举例说明吧,某明星自曝一家三口每月伙食费就要7万元之多;某老板,仅超级跑车就有十几辆,可以组成一支
豪华车队;某名媛,家中名包有上百个之多,而且都是限量版,最便宜的单价也要十多万元;某富豪办一次婚礼花了几十亿元,新娘手上戴的“鸽子
蛋”价值数亿元……轻奢的反义词叫“轻俭”,这是我杜撰出来的词,但确有存在意义和实际价值。意指那些奢侈惯了的富人,偶尔也过一回普通人
的生活,体验一下,感慨一番,省悟一二。比如,轻身简从,去坐坐公交,挤挤地铁,骑骑共享单车,吃吃盒饭,穿穿普通衣服,在大排档里闻闻油
烟味,到菜市场里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一番,知道不富裕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有什么疾苦,最需要什么,有什么愿景。即便不能给他们多少帮助,至少
也会节制一下自己过于招摇的“重奢”,多少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古语有“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之说,很深刻也很高明,但对大多数人来说
近乎空话,因为俭与奢不论从哪入哪,都有很多条件限制,不是想入就能入的。一个普通人,寻常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一不小心就会入不敷出,哪
还有什么入奢的机会,就连下决心轻奢一回都很难。至于那些奢侈惯了的富人,也根本不会动入俭的念头,不存在难不难的问题。只有一种可能,富
人衰败破产了,到了那个时候,山穷水尽,没有奢的资本了,不入俭就活不下去了,难不难他都得过苦日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眼下正在兴头上的
富人若能时不时“轻俭”一下,对自己也是个警醒,万一到了“楼塌了”的那一天,多少也有点思想准备。切勿以为这是诅咒富人,是羡慕嫉妒恨,
我的根据就是“富不过三代”的铁律,随随便便就能举出几个例子……轻奢,一个挺有趣的话题,不妨偶尔为之,只要不上瘾就好。烧包与哭穷崔广
勋“烧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不到,大概是我们沂蒙老区的方言,意思大体是说贫穷却故意摆阔,可能是由“要饭的烤席笼子——穷烧包”
的歇后语缩写或衍生而来。它与“哭穷”虽不是标准的反义词,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哭穷”主要是讲家里实则富有,口头上故意装穷,该词
在词典中倒是可以追根溯源。大凡四十五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这可是农村颇为流行的两种极端的社会现象,也是口头使用频率特高
的两个词。先说“烧包”。“烧包”的指代对象,大都是当时农村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买辆城里人“退居二线”的自行车骑骑,被称作“烧包”;买
块二三十元的“钟山”表戴戴,被称作“烧包”;穿着从商店买的凉鞋下地干活(那时人们大都穿用地排车外胎自制的“鞋垫子”),被称作“烧包
”;把崭新的衬衣束到裤子里(怕糟踏坏了),被称作“烧包”;穿皮鞋、打领带、打头油、搓雪花膏……统统被称作“烧包”。说得也有一定道理
。当时家家拆了东墙补西墙,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有闲钱补笊篱”,故意摆阔?不是“要饭的烤席笼子——穷烧包”,是啥?当然,不少“
烧包”者也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那就是炫耀自家的富有,显摆本人的潇洒漂亮,以求“混”上个对象。但十里八村的谁不知道谁?为了避“
烧包”之嫌,有的青年便想出了闯关东的点子,别管挣着挣不着钱,到东北混上个三年两年或一年半载,凑二三百元钱寄给家里(挣不着钱也有家里
先寄去的),然后家里再私下寄回去,他再大明大摆地寄回来。这些钱通过邮局“旅游”几个来回,投递员经常到家里送汇款单,给村里人就留下了
混得很好、挣了大钱的印象,这样便可以身着羊皮大衣、脚穿大头皮鞋回家相亲了。挣钱了,“不扶(垄)不结地瓜”(地瓜需栽植在扶起的垄上才
结地瓜。沂蒙方言,不服也得服的意思),人们不再说三道四,找对象的事也十拿九稳有眉目了。受“烧包”现象及其“流毒”的影响,前些年,在
外工作的我每次回老家,总不敢造次,唯恐沾上“烧包”之嫌,以至于进村前要把束在裤子里的衬衣拽出来,把手表、领带摘下来,甚至故意把锃亮
的皮鞋沾点尘土,唯恐别人说“穿甩裆裤子”。上世纪90年代,因工作需要,单位给配了个传呼机,进村时更是赶忙从腰间摘下来,也是担心人会
说:吃了三天“公家饭”,“烧包”烧得不知道姓什么了。时代的变革,都是悄无声息的。如今的农村,不仅年轻人,老年人都把衬衣扎在裤子里,
而且大都西装革履;不再腰挂传呼机,都是手拿智能手机了。我猛然发现,如今说谁谁“烧包”的现象悄然消失了。春节期间,我与本家大叔闲唠起
这个话题,大叔说的话糙理不糙:“过去穷时摆洋阔,当然是‘烧包。现在咱脱贫致富,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也得讲究品质了,吃好穿好用好
顺理成章,习以为常,过去‘烧包的特殊现象如今成了正常现象,‘烧包的话也就派不上用场,逐渐被遗忘没人说了。再说谁谁‘烧包,那不是吃饱
了撑的,是啥?”不仅如此,据说现在“烧包”的定义又有了新外延,在网上“烧包”竟成了一种时尚、潮流的代名词,是对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的
肯定和引领。以年轻人为主的“烧包族”已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消费大军,拉动了经济循环和增长。与“烧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哭穷”。过去大
凡“哭穷”者,都是人口多、孩子小的家庭(孩子大了再哭穷,怕找不着对象),几个人凑在一起拉家常,往往是一个劲儿抱怨孩子如何肚子大,把
家给吃穷了。有的家庭偶尔吃顿纯麦煎饼或白面馒头,也是藏着掖着,不准孩子拿到外面吃——怕人家看见“露富”。见了村干部,更是装出可怜兮
兮的寒酸样,声情并茂地述说家中如何困难。故意“哭穷”,的确也是让穷逼的。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家少吃缺喝,能够领点
救济款、吃点统销粮、享受点减免。即使只有十块八块钱、十斤八斤粮,但在十分工一角钱的年代,也能解燃眉之急。结合农村“烧包”一词的销声
匿迹,细一琢磨,“哭穷”的现象如今竟也没有了。谈起“哭穷”现象在农村的“绝迹”,依然是我那肚里有点墨水的本家大叔品咂得到位:“现在
救济款、统销粮、减免之类的没有了,即使有也不在乎那点钱了;再者,现在是市场经济,家家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再整天吆
喝穷,叫人看不起!”一些司空见惯乃至熟视无睹的表面现象,往往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我在想,“烧包”和“哭穷”作为一个年代的流行词和社会
现象,如今在农村悄然消失,这之间的鲜明反差,不正说明了时代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突飞猛进和观念的深刻转变吗?岁月如歌。无论如何变迁,“
烧包”和“哭穷”,在我这一代人的脑际深处,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和永恒感念,历久弥新,酸楚忧伤而又甘甜如糖……摘自《齐鲁晚报》
2021年5月18日奢则不逊张树民《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也就是说,人一旦奢侈无度,就会逾越规矩,骄横无礼,常常无
法无天,目空一切,不逊必招祸端。历史上,因“奢则不逊”而惹来杀身大祸的不乏其人,甚至遭受灭族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汉鼎鼎大名的霍
光家族。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之弟,汉武帝的托孤首辅重臣,自汉武帝归西至汉宣帝年间,权倾朝野,家族势力庞大,朝廷上下,关键岗位,不是
霍氏族人就是其亲朋好友把持,裙带关系错综复杂。更可怕的是,霍家从来不重视树立好的家教家风,霍光父亲霍仲孺,曾为小吏,与公主家婢女私
通生下霍去病,又抛弃母子,另娶生下霍光。以道德的视角观之,家风很有问题。俟霍光大权在握,霍氏家族更是为所欲为,奢靡腐败,嚣张跋扈,
臭名昭著。霍光不仅不加治理,还常常生事护短,不断放纵家人胡来。从史料来看,霍光对朝廷似乎并无二心。但他的老婆却是个见利忘义、胆大妄
为、寡廉鲜耻之人,霍光又乏约束,作孽多多。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居然买通御医,毒杀皇后。谋杀已是死罪,更何况被谋杀的是皇后,汉宣
帝下令彻查。然而,当霍光得知乃自己老婆所为时,便极力遮掩淡化,使之不了了之,遗憾的是,依旧没有制止老婆胡作非为。霍光死后,朝廷予以
厚葬。然霍妻多次表示不满,逾矩大修霍光墓,将其规模搞得犹如帝陵,还强抓许多百姓、宫女守墓,弄得民怨沸腾。接着大建霍家豪宅,面积之广
,奢华度之高,常人难以想象。这么说吧,霍妻去看府内某个侄儿,得坐马车才行,那马车也是包金镶玉,必须由奴仆拉车。霍妻与管家通奸,毫无
顾忌,家族成员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霍光之妻若此,其家人个个穷奢极欲,不守规矩,想不上朝就不上朝,想去皇家园林打猎立马就去,根本不
把朝中任何人放在眼里。奢靡家风一旦形成,习惯性奢侈便一发不可收;飞扬跋扈一旦成为习惯,目中无人便成常态。奢靡而跋扈,定然成为众人的
眼中钉。不消动员,自会有千百双眼睛,紧紧盯着霍家的一举一动。由是,举报不断。有个叫徐福的人,三次直接向汉宣帝举报。霍光死后两年,霍
家终于作到头儿了,灭顶之灾蓦然降临,被诛九族,达两千多人。唯一幸存者,是窃取皇后宝座的霍光小女儿,也被打入冷宫。霍家之灭,主要灭于
奢靡,灭于“奢则不逊”。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奢靡之风若不消除,后患无穷。霍家未灭之时,举报者徐福便议论说:“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柄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可悲可
叹的是,祸已将至,霍氏尚不自省。尽管霍家灭族惨剧上演在霍光死后,但祸根在其生前就已埋下。霍光作为霍氏家族第一责任人,难辞其咎。可以
说,霍家奢靡跋扈家风、“奢则不逊”恶习的形成,缘于霍光权势的任性。同时,霍光对家人的所作所为,只有放纵,毫无约束,公权私用,任人唯
亲,为家人恶行百般遮掩,用行动助长了家人嚣张气焰,使得更加肆无忌惮。看来,手握权柄者,倘若对家人及身边人不严加管教,便会狐假虎威,
枉法谋私,其害无穷。“奢则不逊”,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欲辨官风,先察家风——最简便直接而且有效的办法,就是观察其本人及家人是否过着
或追求着奢侈生活,观察是否嚣张跋扈。譬如,“我爸是XXX!”“X长的人你也敢惹?”之类。穿名牌,住豪宅,驾豪车,更有豪车若干辆被“
收藏”,手表价值几十万,非万元以上的酒不饮,非千元以上的烟不吸,等等,均为奢侈的标志。至于“喝也喝不完,送也送不掉”,便把奢侈品茅
台酒倒进下水道,当属超奢侈。家风若斯,绝非清廉门第。不过,现今如霍家那种奢靡明晃晃,嚣张跋扈如示威的狂妄之徒,着实不多。大多潜于地
下,如同雍正朝的两江总督唐文尧,靠三年吃白菜沽得清名,岂料那白菜相当奢侈,以海参、鲍鱼熬汁,以人参为柴,取白菜最嫩的一点菜心入汁白
焯,其余扔掉。此类隐性奢侈,鬼气十足。但他养了三十多个小妾,花销不菲,此等奢靡却隐藏不住,终露马脚。总之,“奢则不逊”,不逊则危,
百验百灵。“谦”而不“虚”张春波“满招损,谦受益。”古今中外,适度的谦虚往往被人们称颂为一种美德,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注意,这里的
谦虚前面加了一个“适度”的定语。其实,任何事都要讲究个“度”,比如:过分谦虚,那就是虚伪,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以史为鉴,古籍《尹文子
》记载了一则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叫黄公的人,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美貌如花、颜值倾城。但他从不赞赏女儿漂亮,常常谦虚地对
别人说他的女儿长得丑,丑极了。由于古时的女子藏“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一来,女儿便丑名远扬。几年后,他的女儿到了谈婚论
嫁的年龄,却没有一个人上门来提亲。即使在全国各地征婚,也没有一个来应聘的。宋朝思想家朱熹说:“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黄公的
这一“诈”,结果却害了自己的女儿。何为谦虚?谦虚是相信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过高估计个人的作用;是认真听取不同意见,用于自我批评,知
错就改;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换句话说,谦虚就是指一个人要经常想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谦虚使人进步”,这是应当
永远记住的真理。不过,谦虚也是一门哲学,有时候要“一让再让”,有时候却要“当仁不让”。然而,看看我们周围,不少人并没有理解谦虚的本
意,把谦虚错误地理解为:自己行的地方要说成不行,懂的地方要说成不懂,好的地方要说成不好,以为谦虚就是在别人面前把自己贬低一些,从而
显示一个虚假的自我,认为这样就会受人好评,才不会被人说成“傲气十足”。结果,了解你的人会认为你是在故意“卖关子”,即人们常说的“过
度的谦虚等于骄傲”;不了解的人则真的以为你不行、不懂或不好,或许你将因此而失去不少发展的机会。“谦谦君子”,应该是以谦虚的态度约束
自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博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只做做表面文章。做人不就是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幺?因此需要正确理解“谦虚”
二字,行就是行,懂就是懂,好就是好,在人们面前实事求是展示一个真正的自我,做到“谦”而不“虚”,才有可能“谦以受益”。“谦”而不“
虚”“谦”是人的本性;不“虚”,并不是不虚心,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以“谦”的姿态展现不“虚”的心态。切记,在我们“谦”而
不“虚”,充满自信的同时,头脑要清醒,千万不要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走向谦虚的反面——骄傲自满!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王国梁特别喜
欢儒学家马一浮的一句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已经见识了乾坤之大,依然能够怜惜草木。我觉得这句话与英国诗
人西格里夫·萨松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相近。人的内心再强大,也有温情时刻,也会被温柔美丽的细节触动,感受到细小的美好。已识乾
坤大,犹怜草木青。一个人经历过再多人生沧桑,饱尝过再多世事艰辛,心也不能苍老麻木,冰冷坚硬。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怜惜草木的柔软之心,如
今这个时代,更应该重拾这种情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更加激烈。我们追求立竿见影的利益,很多人拼尽全力让自己的舞台
更加开阔,让自己的梦想更高远,动不动就会萌生“挣他一个亿”之类的梦想。这个时代也确实是为所有人圆梦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不少人
在追梦路上确实很顺利,人生从此开挂。但是他们见识了乾坤之大,却忘了怜惜草木青青。他们马不停蹄,急着去享受人生的巅峰时刻。他们太着急
了,甚至忘了斗转星移,时光前行。草木枯了又荣,花儿谢了又开,春夏秋冬,日月轮回,这些大自然的细节完全被他们忽略掉了。登临顶峰,他们
仰望蓝天,伸开双臂想拥有更高更远的世界,哪里还会低头俯视一棵细弱的草?我想说的是,其实他们丢失了两个字——情怀。即使你经历南征北战
,即使你赢得一身荣耀,如果丢失了情怀,也不过是一个麻木而冰冷的机器,永远领略不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犹怜草木青,时时刻刻保留悲悯
仁爱之心,关爱世间万物,关爱弱小生命。能够怜惜草木,才能获得更多生活的美感和艺术。“已识乾坤大”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打拼的过程,而“
犹怜草木青”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温和慈悲,优雅诗意。我的周围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是我人生的标杆。我们小区南面有一座小院,主人是一位生意场上的成功人士。他的小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生意再忙,他也会定时打理花草。他说:“闻闻花草香,学会享受最本色简单的生活,人才不会在名利场上迷失自己。”他侍弄花草的时候,真象是侍弄婴儿一样。我还认识一位老者,他也算是这座城的知名人士,成绩卓著。退休后,他不甘心过安逸生活,于是创办了一家私立学校。大家都说他是位“心细如发”的校长,他记得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名字,能说出谁的作业不合格,谁的成绩倒退了,还知道谁因为跟同学闹矛盾哭鼻子了。他每天跟学生们在一起,把自己也变成了学生,甚至还穿起了校服。鹤发童颜的老爷爷,在一群孩子们中间笑,大家都穿着校服,画面是那么和谐。他爱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宠。大家评价他是一位特别有情怀的校长。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能做到这一点,你会让自己的心永远留有一个柔软的角落。生命不仅需要征服和战胜,也需要柔性和韧性。保持生命的柔性和韧性,焕发人性善良美好的光辉。情怀与套路毛利人们开始迷恋古法生活了。我也没能逃过。就像观看挪威人直播柴火从点燃到熄灭的全过程一样,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整整12个小时,我饶有兴致地看着视频里一个年轻女性缓缓推着石磨。她想做玉米饼,需要将新鲜玉米碾成粉状。那一定是很凉快的地方,姑娘一滴汗都没有流,娴静如水地完成整个过程,然后像田螺姑娘一般,在柴屋的土灶里生火煮饭。另一个视频里,同样,人回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吃饭,需要先到山上刨几根竹笋,然后回家,用井水洗干净,从房梁上拿下一挂腊肉,在树墩做的案板上徐徐切几片。还是那个一看就可以烧出好吃米饭的土灶隆重亮相,像美食江湖里那位隐藏到决战关头才出现的扫地僧。我家曾经有这么一个土灶。10岁之前,这柴火灶旁永远坐着我高龄的太奶奶,一个矮小、勤奋的老太太,80来岁过着跟十几岁时一样的生活。除了她,没人喜欢用土灶。一开始我爸弄回了一个煤球炉,后来所有人都用起了煤气灶。土灶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控制火候,那得需要像我太奶奶这样烧了几十年柴火饭的人来掌控——她会指挥你什么时候放一把柴进去。柴一扔进去,轰的一下便热浪袭人,夏天时人忙着逃命,冬天时人坐一会儿,身上就带着一股烟熏火燎的浓重气味。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古法生活不易,但看起来真的很美。看到人家推石磨,脑海里竟是“好幸福啊,居然可以过这种悠闲的生活”。而你呢,连用豆浆机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路边买一袋冲好的简易豆浆。但是如果这袋豆浆上写着“老奶奶手工制作”“外婆的味道”,你脑海中就会涌现对童年的回忆,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味蕾,让人觉得味道还真是有些不一样。其实,老板只是少兑了一点儿水而已。古法生活,绝对是屡试不爽的商业套路。每个人都渴望回到古代,在那个时代,人们制作汤圆要花整整一天时间,像真正的节日。女人们穿着粗布衣服,用手一颗颗挑出坏红豆,随后蒸、煮、沥,直到一层细豆沙完美呈现。糯米粉准备起来更麻烦,要磨浆、压榨,最后才到包馅这一步。这种故事被印在速冻汤圆袋上,告诉你这就是古法炮制的汤圆。你虽然不信,但又觉得比起其它标榜工厂多干净、设备多先进、馅料多丰富的汤圆,古法汤圆看起来的确要好吃很多。速冻食品都是一个味儿,加上情怀,滋味就复杂起来——有了记忆的味道,更有了对古法生活的向往。花5分钟煮这包汤圆时,总要看看包装袋上写的传说,然后你就信了,这明明就是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女人做出来的嘛。嗯,肯定比一碗没有故事的速冻汤圆好吃很多,后者看起来未免太现代、太薄情、太没有品质。但任何经历过真正古法生活的人都知道,那是平常人待不住的,太热、太苦、太累、太无聊,当然还是一边吹着空调一边刷手机有意思。但你没法拒绝商业套路中的古法生活,它像磨豆浆时过滤豆渣一样,把生活中这种烟熏火燎、操劳疲惫、穷极无聊的一面统统滤走了。留给你的,是表面上的温情脉脉。喝完一碗豆浆,发现碗底写着:你用时间煮雨,我以豆浆熬情。感动不感动,惊喜不惊喜?是不是一碗用机器制作的豆浆背后,也站着一个当代的田螺姑娘,她告诉你:虽然你很穷,住的地方很破,还买不起房子,但是没有关系,我依然爱你。有故事的食物,总是昂贵一些。1
献花(0)
+1
(本文系找水的沙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