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前,拿一周零花钱买的1本盗版书,我手捧蜡烛读了两个月

 史海烂柯人 2022-04-24

朋友们,您还记得儿时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么?

世界读书日,特别想聊一聊这个话题。

提出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毕竟,人的记忆很容易出现误差,时间越久,便越是如此。不过,即便我们记不清自己读过的“第一本课外书”,却总会对某一本书印象最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本能让我们多年后还能记起的书,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答案。因为,是它让我们体验到了阅读的幸福。

此时此刻,屏幕那边的您,应该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触——社会真的进步了!

如今,科技已经发展到,划划手机,便能找到自己想看的视频、图片或文章,甚至还能通过网络直播授课、学习。如果回想一下,这在四五年前,还很难做到,至于十几、二十年前,更是无法比拟的了。

追求知识,也是一种本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简单地说,我们识字后,总会如饥似渴地找文字来读。记得童年时,祖辈、父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而且家里并不富裕,更谈不上有什么书可看。可是,识字后总是对有字的东西感兴趣。

90年代,村里大街上的墙壁,大多会布满白底红字的格式标语。诸如“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男孩女孩都宝”这样的口号,现在还能脱口而出。

除了看墙壁上的大字,难得的识字机会,便是家里的日历本了。那时候,挂历还并不算普及,大家用得最多的,当属巴掌大的日历本了。三百六十多张薄纸合成的小长方块,除了年月日、星期几外,中下部分还多印刷着些生活小妙招或是历史上的今天。

由于家里不富裕,没有电视消磨时间,收音匣子太费电池,也不会常开。所以,生活中可见的文字,无疑是珍贵的。走在大街上看标语,回到家里翻日历,就算是阅读的美好时光了。

二十年前,拿一周零花钱买的1本盗版书,我手捧蜡烛读了两个月

如今回头想想,幼年时很喜欢在姨父家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家里有很多书。当然,“很多”终究也是相对的。但终究聊胜于无嘛!记得有本《中华民间大笑话》,我还曾与表弟争抢过。

五年级以后吧,手里的零花钱渐渐“多”了。与此同时,书摊也成为了村里集市上最火爆的营生之一。当然,看者多,买者少,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毕竟,买书也是件奢侈的事儿。

随着电视的普及,我对古装剧颇感兴趣,尤其是《三国演义》,每播必看。电视剧看不够,又动了买书的心思。可是,问了几次,卖书的都说少七块钱不卖。

至今记忆犹新,前后思想斗争了半个月吧,终于拿了一周的压岁钱,从地摊上买了本《三国演义》。这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课外书”。

不过,因为白天要上课、写作业,看书的时间往往要拖到傍晚、晚上。比较麻烦的是,当时农村经常停电,往往看着兴起,整个世界便从眼前消失了。于是,便点了蜡烛,借着烛光继续看。

回头想想,还真应该感谢94版的《三国演义》,其剧情大体尊重了原著。否则,真要了解罗贯中写了些什么,还得大费周章。断断续续两个月吧,算是将《三国演义》看了一遍。

对比当下,条件虽好了很多,可儿时的那种阅读的幸福、愉悦,却几乎再也没有体验过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本书,其实是盗版货。当然,二十年前,不懂“盗版”为何物,依然将其当作宝。

二十年前,拿一周零花钱买的1本盗版书,我手捧蜡烛读了两个月

如今,看着书页上零星的蜡渍,我更加肯定,人是需要读书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这么说,绝非什么悲天悯人,或是有意把孩子们分类划别,而是基于事实。

乡村的孩子太需要书了!或许,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买书并不是什么负担,甚至就是随手的消费而已,但在一些乡村,受很多条件所限,孩子们没有什么合适的书可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的孩子们,大多无需靠翻日历来满足阅读的欲望。不过,与很多同龄人相比,乡村小学的图书室真的太匮乏了。

世界读书日之际,悉知头条开启了#以书之名#活动,并且组织了公益项目。基于此,我也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大家一起关注乡村儿童,让他们也能够阅读优质童书。

(此处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赠需求,请到今日头条 APP 查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