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论文困难症”的三个阶段和两种方式

 止观观止 2022-04-24

关注我,学习科研写作知识、了解科研趣事

喜欢就转发哦 (* ̄︶ ̄)

▍两个含义

什么是好论文?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完成一篇论文,并且能够顺利投稿。另一个则是我们所撰写的论文能够被杂志社编辑部(核心期刊)所录用。那今天这节课,我希望从自己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心路历程出发,跟大家做一个平等交流。

打个比方(开玩笑地)说,我们在发表论文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然后我们要去看病,医院里有很多国家级、省部级专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方案,各有各的治疗手段,但那些跟目前我们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关系,反倒让人觉得虚无缥缈。与之相反,假如将我们(病人)安置在一个大房间,病友与病友之间相互探讨病情,则不存在太多隔阂。恰恰这个时候,可能有个病友正好有一个偏方能够立刻对我产生作用,被我采纳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们要面临的痛苦,缓解了症状。由此而言,今天其实是一场“病友”之间相互探讨病情的分享讲座。

实际上,我特别羡慕现在这些年轻的博士们,他们大都是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很多人到了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育、学术工作。而在我们那个年代,我是1996年本科毕业就到大学当老师的,教龄已经26年,算是比较长的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历,也得读硕士、念博士,期间还面临评职称等诸多现实压力。

现在回顾整个撰写论文到发表论文的历程,我想总结为三个阶段。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境界”。

▍三个阶段(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为(年轻的)老师,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过程当中,怎么去选取我们的研究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去选题,如何去撰写论文……这些真的是一个让人非常痛苦的过程。也就是说,虽知前途一片光明,但却不知路在何方,更别说漆黑的夜晚,更是无助又彷徨。此刻转身回望,不明觉厉,真真是一入学术深似海,此时此刻已无归途,硬着头皮也得朝着原有的这条路继续往前走。

经历过这个迷茫的过程,大家自然就会觉得“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番话,一点都不矫情,而是感同身受。我觉得如果年轻的学者能把怎么去找到研究的方向,怎么去进行我们论文的选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得多。所以这是第一重境界,前路漫漫而不知道我们的研究方向在哪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天开讲之前,我跟咱们平台老师商量,要不要露脸,需不需要简单化化妆,可转念一想,还是别露脸了吧。人长得不帅,头发也没剩多少了,因为什么?为了写论文,为了发表论文,熬得头发都少了,所以真的是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沧桑感。

但即便如此,也未必会能够换得来一个好的结果——辛苦撰写的论文能够得以发表。以个人为例,在我计算机的硬盘里,就存储着几十篇文章,自我感觉这些还都不错,认真写也仔细改了。但投稿出去之后,依旧是石沉大海,这些论文已经永远地就躺在我的硬盘当中,很大概率上讲,它们再也不可能被发表出来。因为时过境迁,很多选题已经成为过去式,不可能被发表,自然也就没有再去修改的必要。

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学者在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当中,也会跟我一样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就是辛辛苦苦地去写,搞得自己身心俱疲,非常憔悴。虽然每一篇论文,都是我自己的心血,但未必然有什么好效果,这也让人有点束手无策。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阶段,经受住这种折磨,那很难在读硕士、读博士的阶段有所收获(体会),而这个阶段恰恰恰是“大浪淘沙、洗尽铅华”的过程。经历这番苦痛折磨,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很合适的方式,突破这一关键阶段,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可能就会好很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当我们的第一篇论文被一个高水平期刊所发表,或者在学术交流、学术会议过程当中,有人提到过我们的这篇论文,他说XX的论文在XX的期刊上发表了,写的还是不错的,假设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会恍然发现之前的那种迷茫,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经历的那种痛苦都是值得的。

就我个人而言,从论文撰写到论文发表,一定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我希望能够跟大家产生这样一种共鸣——看看大家是不是也是处在这三个阶段,尤其是前两个阶段。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在读书的(硕博)期间,学校也会聘请很多学术界的“牛人”来做各种各样的讲座。而我是这些讲座的常客,经常拿个小本子仔细听、认真记。但是诚如上文所述,我现在身体上有非常急需解决的病痛,而讲座可能不能立刻把我的病治好,让我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那是否有一种方式能够解除我现在的痛苦,缓解我的症状,然后带着我走上康复的道路,这个是我一直寄希望的。

▍两种方式

▷“病友”间的探讨

即上文中提到的,“病人”之间来探讨“病情”,包括我的导师、同门、学生,我们经常会在一起或者在网络上进行记录。

而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说谁指导谁,谁提点谁,而是大家像头脑风暴一样互相借鉴,互相找出对方论文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跟容易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家进步也会非常快。

▷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

作为一个刚踏入学术研究的或者是在学术研究过程当中仍然还觉得非常迷茫的(学者),我觉得最有效的第二个方式就是一定要多看文献。

这里的看不是简单地读。大多年轻人会用一些电脑的软件来进行文献的阅读、处理,就像读课本去学某个知识一样,仔仔细细地去抠,但是我们会发现往往这种方式下其论文撰写的进步程度并不是特别明显。

实际上,我们在读论文的过程中重点要看什么?这里有一个词说叫做“模仿”。众所周知,日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我在研究日本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阅读过一本名叫《模仿艺术》的书,一个创新性很强的国家,同样也很看重模仿。借此说来,“模仿”也是我们迅速完成一篇论文,并促使我们实现在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您的关注/转发/收藏,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感觉好,就点个赞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