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拿大和日本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奖

 飞翔eagi56anp0 2022-04-24

楚天金报讯 图为:麦克唐

图为:纳梶田隆章

据新华社电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日揭晓,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获奖。该奖以表彰两位科学家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两名获奖者的研究对证明中微子改变特征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引发这种物理变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内部运作的理解,并能提升对宇宙的认知。”两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阿瑟·麦克唐纳出生于1943年,是加拿大物理学家、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他还是女王大学戈登和帕特里夏灰色粒子天体物理主席。

梶田隆章出生于1959年,是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梶田隆章师从日本著名科学家小柴昌俊、户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获得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而小柴昌俊也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来自同一研究团队的科学家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日本还是第一次。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此次也是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和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以接近光速运动,是除光子外数量最为巨大的粒子,地球无时无刻不处于中微子的撞击中。

中微子也是目前自然界最难捕捉的基本粒子。它们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积里,每秒钟有超过1000亿中微子穿过,却几乎不被人觉察,因此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者”。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中微子振荡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意味着中微子具有质量。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此猜想。

可能改变宇宙认知的发现

据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介绍,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绍了某种中微子从宇宙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而麦克唐纳同时证明了不同种类的太阳中微子在抵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通过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可以得出结论,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没有质量的中微子,其实是有自己的质量的,无论它的质量有多小。

为了捕捉并检测中微子的性能,现在全世界都在不断进行实验。对它们终极秘密的探索和揭露,也许可能改变我们目前对于宇宙的结构、历史和未来的看法。

“杨氏标准模型理论”受挑战

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说法,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发现,对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杨振宁所开创的标准模型理论而言是一个挑战。

标准模型理论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论,其核心运行模式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并成功抵抗住了二十余年的试验挑战,但前提是中微子没有质量,而这个新发现清楚地展示,这个标准模型不可能是宇宙基本成分的完整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