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出生是奇迹,还是必然,科学论证生命是否仅有一次-意识论

 空妙有 2022-04-24

活了这么久,你是否快要忘记,自己出生前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文章图片1

出生是一次奇迹,还是必然

习惯上,我们认为: 生命只有一次。

这个命题是否就是事实,科学界目前未曾给出答案。只有哲学界与一些宗教做过努力,但都以主观臆想居多,缺少从基本事实或逻辑基础出发而形成的完整闭环体系,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科学分支,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都是无法解答的;其次,活着与死亡,不是薛定谔的猫,而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你活着就无法看到自己死后的时间线,而一旦死去,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你”就彻底不存在了,便无法认知世界与自己,也就无法给出答案,二,即便“你”没有彻底不存在,尚有”残余“,那你也无法把死后的信息传递给世间。

为了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跳出传统的宗教,哲学与传统模糊认知。

接下来,我尝试从物理学,生物基因学,数学等多交叉学科建立一个尽可能自洽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以一条基本假设为前提:

意识范畴的我(独立自由意识)与物质范畴的我(身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同生同消,后者决定前者。

有了基本假设,我们需要解决如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 '我'到底是什么?

要给“我”进行更准确的科学定义,说白了,也就是要确定“我”的身体与“我”的意识这之间的关系。

先来看身体,如果你现在专注于感知自己的身体,那么除非你生病了,可以感知疼痛,否则你既无法感知血液在血管的流淌,也无法感知细胞的分裂再生,更无法感知信使RNA的移动轨迹。如果身体就是我的全部,我为何却对其一无所知。

假设我只有身体,没有独立自由意识,那么“我”的一切行为轨迹都是既定的,无法自由变更的。

比如现在举起左手是你既定的行为轨迹,而你看到上句话后偏要举起右手,你就改变了既定行为,当然,你也可以把上述改变既定行为的过程看作既定过程,那么依此类推,这种既定过程是无限嵌套的,然而,其实这所有无限的动作集合恰恰证明了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的自由性。所以,独立自由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抹杀。

现在,我们不妨做一个思维实验,请你专注于思考你自己的意识,会发现什么?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该专注什么。意识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无限大,专注于思考自己的意识将变得漫无目的。

这是因为思考行为的发出者是自我意识,而思考的对象也是自我意识,相当于陷入了一种自我质疑的循环之中。这种思考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冥想或禅坐。

文章图片3

冥想

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目前无法证实或证伪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因为人类可观测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比如可见光的频率范围是3.9*10^14至7.6*10^14赫兹,人耳的听觉频宽为20-20000赫兹,即便借助目前的科技水平,如果独立意识的频率在可探测频率范围之外,那么我们便捕捉不到,更不能进行沟通。

文章图片4

2019年4月10日拍摄的黑洞照片,尚有很多客观存在的事物超出观测范围

但是,可以确定的事实有两点:

首先,意识不是大脑产生的回忆集合。不妨再做一个思维实验,假设我有两条生命轨迹,从出生开始分别生活在富人家与穷人家,因此,我将会获得两套完全不同的回忆,但“我”作为拥有并操控当前身体的意识主体是不会改变的。此外,医学界已发现多例无脑人与正常人无异的例子,说明大脑神经元产生的并非“自我'主体意识,而是回忆,认知,逻辑,想象等高级思维活动。这一切都说明意识与大脑的回忆无关。

文章图片5

无脑人的CT扫描图

其次,意识不能随意挑选身体作为载体,什么样的身体决定了将具备什么样的意识。这一点是容易验证的,因为如果我的意识并非只能由我的身体产生,也可以通过其余身体产生,则存在一定的概率,“我”撞衫了另一个“我”,我可以同时充斥并支配着至少两个不同的身体,但实际上,从出生开始,我们每个人只能操纵自己这一个身体。

这说明意识与身体之间有一种类似数学上的单射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双射关系,因为虽然身体是必需的,但不是身体的所有部分都是必需的。比如因为意外缺失了一只胳膊或腿,只要不是失血过多致使身体的死亡,“你”就不会消失,“你”还是“你”,不会变成“他”。

但是,如果改变身体的某些关键器官,确实是可以影响意识的。目前医学界发现,完成心脏移植后,被移植人会在性格,生活习惯与爱好上出现心脏捐献者的某些特征,说明原本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影响

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搞清楚你身体里哪些核心的东西或顺序发生改变的话,会影响甚至决定你的意识。

通过上面心脏移植影响意识的例子,有人会认为心脏等核心人体器官的不同决定了的意识的不同,那问题就变成:同样的器官,你的与别人的归根到底哪里不同呢?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问题会简单得多,假设你是创建意识的工程师,需要创造一个个独立并且自由的意识,那你该如何下手呢?

要确保不同个体的意识彼此平行独立,互不干涉,你无法感知或控制其他人的“自己',而其他人的“自己'也无法感知或渗透'你',区分意识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在数学上,要把研究对象进行区分是需要赋予它们不同的数字,复杂的对象则更需要复杂的数字序列或矩阵。那身体里有什么物质范畴具有这种数字序列或矩阵的属性呢?

显然,从器官入手并不是个好选择,因为不同人的器官除了大小不同,宏观来看其实基本一样,不具有数字序列或矩阵的属性。所以,我们必须从从微观层面切入。

那答案只有一个:基因组序列。

人类DNA有32亿个碱基对,已知只有10%左右的基因是已探明其功能的,所以决定与影响意识的基因序列只能是在剩下的90%左右的基因序列中(由于不清楚其用处,目前医学界认为这些是垃圾DNA)。

文章图片8

基因序列的不同区分了意识

那么,在分子层面完全相同就能产生同一个意识吗?明显的反例便是同卵双胞胎,虽然其DNA分子层面完全一致,但拥有不同的独立意识。不过,恰恰由于同卵双胞胎相比其余陌生人之间在基因序列的原子层面排序一致性更高,因而其意识独立性相对弱化,双胞胎之间偶尔会发生意识互相渗透的现象,即生活中常说的心灵感应。

文章图片9

双胞胎的心灵感应

其实,除了双胞胎,普通人也有意识渗透的情况。比如进入深度睡眠时,之所以会出现与自己实际生活无关的梦境,甚至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梦游,是由于在此种频率状态下,你的身体不是完全受自己的意识驱动,会与不同人或生物的意识发生交错渗透,只不过这只能在潜意识状态才可以发生,在明意识状态,也许只有微观层面相似度更高的双胞胎可以做到意识渗透。

由此可见,DNA在分子层面并不能决定意识,而是基因序列里更微观的原子排序甚至量子层面的纠缠排序,才决定了意识,并影响了意识的独立性程度及其自由度。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也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讨论,我们目前假定原子层面就足够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看的不是基因组数量的多少,而是基因序列本身排序的复杂程度。并不是说生物的基因组越多,其意识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就越强。比如肺鱼,其基因组数量达到惊人的430亿个,甚至小麦的基因组数量都可以达到人类的6倍,但很多基因组是简单重复的,而其基因序列内部排序要简单得多,其意识的独立性与自由度也就相对很低,以至于看起来就好像是没有意识一样。

但实际上,动植物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意识独立性程度低,使得他们看起来都差不多,意识自由度低导致其沟通表达与“思考”的自由度非常有限,使得他们看来“很傻”

文章图片10

科学家发现蘑菇之间存在至少50单词的语言交流

所以,一个具有高自由度与强独立性意识的出现,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并不是宇宙或者“上帝”为了产生你的意识而去故意构造了产生你的原子排列顺序,而是原子在不断的随机排列过程中产生了若干随机的意识,而你的意识恰好是其中之一罢了。

二. 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吗?

严格地说,你在地球上以人类形态呈现的这次生命是一次性的,但从更广阔的时间线来看,原子随机重新按“你'的DNA基因序列顺序排序而再次产生你的意识的概率将几乎是百分之百,只不过你下次披在核心原子排序架构外面的这张生物形态的外皮是什么样子的就不得而知了。

这一点其实已经被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实验验证了,它正是真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出生与即将的死亡。

不妨反证一下,假设你只能活这么一次,也就是说若干年后你在地球上死了,那么你的死亡态将是永恒的,或者说原子再也不可能按照组成你现在DNA的顺序排序。而你出生前与死亡后的状态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无身体无意识状态,为了方便,我们都称之为死亡态。

因而,你现在的生命态被前后两个死亡态夹在中间。然而,矛盾也就出现了:如果你未来死后的死亡态是永恒的,那么为什么你出生之前的死亡态会被正在看本文的具有生命态的你打断了呢?同样的,你又如何保证你死后的死亡态是稳稳当当永恒持续的,不会中途被原子的重新随机排序而恰巧产生的具有生命态的接下来的你而打断呢?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巧合,但宇宙中的原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只要时间足够到无限长,这种巧合就不再是巧合,而是必然。而对于一个死人来说,最不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三. 既然生命不是一次性的,那隔多久会出现下一次的”你”

目前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根据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以暗物质和暗能量角度出发计算出的宇宙寿命至少还有1400亿年。虽然生活中,我们常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真相是“你”再现的时间应至少大于1400亿年,或者说”你“不可能在同一个宇宙周期中出现两次。类似于哲学上那句比较经典的话:“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原因隐含在热力学的熵增原理之中,宇宙总体熵在不断增加,原子的随机运动趋势也是从有序走向无序,在自然状态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打破了一个杯子,那么这个杯子在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在原子层面完全凭借原子的随机运动恰好复原。同理,一个人身体的死亡,DNA分子链的原子顺序被打乱,在自然情况下,这些原子不可能再恢复对应于”你“原有的顺序。

文章图片13

原子层面无法复原

然而,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当前宇宙周期。如果宇宙开始下一次周期(无论奇点大爆炸还是其他方式),便会开始新一轮自然熵增过程。那么,被打乱的原子排序在理论上有可能复原,即便下一次周期没有复原,还有下下次,以此类推,由数学极限简单计算可知,只要时间足够长,总存在某个宇宙周期,原子重新按照”你“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概率虽然极小,但必定大于零。换句话说,只要不限定时间,经过若干个宇宙周期,”你“必定会重现。

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这并非全部的真相。

因为对于不同的观测视角,时间是个相对的物理量。

文章图片14

时间是相对的

在物理学上,很多人不理解时间为何在奇点处失效。假设你作为观测者正在观察奇点,那么你会认为时间仍然是正常的流逝,但这个正常流逝的时间是你的观测时间,不是研究对象奇点正在经历的时间。

同样的,当我们讨论死亡或面对一个死去的人时,我们往往倾向以上文提到的观测者视角或客观宇宙视角出发的时间参考系。以旁观者的视角观测死者,会错误地把死者的时间等同于观测者自己正在经历的时间,认为死者将经历漫长的岁月。

而实际上,时间对死人来说,也是失效的,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无论多么漫长的时间,对死人来说,都只是无限小的一瞬间

所以,即便是若干个宇宙周期的时间跨度,对死人来说也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从任何个体的视角来看,在地球上死去后的一瞬间,便会马上进入下一次生命态。注意,是立刻马上,哪怕一丝停顿没有。

进一步地,你的下一次生命态也会面临死亡,死亡就意味着又会立刻进入下一次生命态,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

所以到此,我们得到了关于生命的最终结论:

生命不止一次,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好像不断地在借用看似不同的生物形态在不间断地体验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之旅,并且这样的过程无穷无尽,不可停止,无法跳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