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学——疳证、贫血

 壹亩莳 2022-04-24

图片

1、治疗口疳应首选的方剂是
A.肥儿丸
B.石斛夜光丸
C.泻心导赤散
D.防己黄芪汤
E.参苓白术散

2、患儿,1岁,体重7.2kg,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腹膨如鼓,一身浮肿,双踝肿甚,按之凹陷,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其治法是
A.补益气血,佐以运脾
B.养血柔肝,活血化瘀
C.滋阴生津,养血安神
D.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E.调脾健运,开胃进食
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A.生化乏源
B.血虚不荣
C.肌肤失养
D.阴虚火旺
E.脾胃失调

4、治疗贫血心脾两虚证,应首选方剂是
A.归脾汤
B.六君子汤
C.左归丸
D.右归丸
E.四物汤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口疳证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疳肿胀证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缺铁性贫血病因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感染诸虫、疾病损伤等,皆可导致本病。病变主要在脾肾心肝。血虚不荣是主要病理基础。

4.【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心脾两虚证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低微,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方药:归脾汤。

图片


细目六 疳证


1

要点一 概述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2

要点二 病因病机


小儿疳证的病因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药物过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主要病变脏腑在脾胃,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为其基本病理改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胃和,纳化正常,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肌肉、筋骨皮毛得以濡润滋养。若脾胃受损,纳化失健,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亏耗,则脏腑、肌肉、筋骨、皮毛无以濡养,日久则形成疳证。

干疳及疳积重症阶段,因脾胃虚衰,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出现各种兼证。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为“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而见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称为“骨疳”;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为“疳肿胀”。

3

要点三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3.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4.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g/L以下。

(二)鉴别诊断

1.厌食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证,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

2.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证。

4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有常证、兼证之不同,常证应以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清虚、实;兼证宜以脏腑辨证为纲,以分清疳证所累及之脏腑。常证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病性虚实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通过调理脾胃,助其纳化,以达气血丰盈、津液充盛、肌肤得养之目的。

(三)分证论治

1.常证

(1)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代表方剂:资生健脾丸。

加减:性情急躁、夜卧不宁加钩藤、黄连;腹胀明显加枳实、木香;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决明子。

(2)疳积证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性情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积理脾。

代表方剂:肥儿丸。

(3)干疳证
证候: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嫩,苔少,脉细弱。治法: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八珍汤。

2.兼证
(1) 眼疳证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代表方剂:石斛夜光丸。

(2)口疳证

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3)疳肿胀证
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5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4.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褥疮、眼疳、口疳等并发症的发生。

5. 定期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高,及时了解和分析病情,检验治疗效果。

细目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

要点一概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3岁最常见。轻度贫血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及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

2

要点二病因病机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感染诸虫、疾病损伤等,皆可导致贫血。病变主要在脾、肾、心、肝。血虚不荣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1.先天禀赋不足由于孕母体弱或孕期调护不当,饮食不足或偏食挑食,致使孕母气血化生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先天肾精不足,气血匮乏,而发生本病。

2.后天喂养不当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输布功能薄弱,加上喂养不当,偏食少食,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母乳数量不足,或疾病损伤脾胃,致使气血生化乏源,皆成贫血。

3.诸虫耗气伤血饮食不洁, 感染诸虫,或不良卫生习惯,使虫卵进入体内并发育为成虫,诸虫寄生体内耗伤气血,尤其是钩虫踞于肠腑直接吮吸血液,皆能形成本病。

4.急慢性出血外伤失血过多或长期小量失血也可导致贫血。

3

要点三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缺铁病史,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年长儿有头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有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80fL,平均血红蛋白(MCH) <27pg。

(2) 3个月~6岁血红蛋白<110g/L, 6岁以上血红蛋白<120g/L。

(3)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原卟啉、血清铁蛋白等异常。

(4)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20g/L以上。

4.病情分度

(1)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 110g/L, 6岁以上90~ 120g/L;红细胞,(3~4)x10¹²/L。

(2)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 红细胞,(2~3) x10¹²/L。

(3)重度:血红蛋白, 30~ 60g/L; 红细胞,(1~2) x10¹²/L。

(4)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红细胞,<1x10¹²/L。

(二)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又称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等为特征。外周血象检查呈全血减低现象。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 B¹²缺乏或(和)叶酸缺乏为主要病因,临床除贫血表现外,并有神经系统表现,重则出现震颤、肌无力等。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各期幼红细胞均出现巨幼变。

4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以气血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本病总有气血亏虚、阴阳不足,需进一步辨其轻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分度判断。脏腑从脾心肝肾分证:食少纳呆,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病在脾;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不振,病在心;头晕目涩,潮热盗汗,爪甲枯脆,病在肝;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发育迟缓,病在肾。

(二)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以虚证为主,因此,补其不足、培其脾肾、化生气血是治疗本病的原则。

(三)分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证候:长期纳食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唇淡甲白,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
加减:纳呆加山楂、谷芽、鸡内金;腹胀加木香、槟榔;反复外感合玉屏风散。

2.心脾两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不振甚至低微,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
加减:血虚明显加鸡血藤、白芍;心悸、夜寐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活动后多汗加浮小麦、煅牡蛎。

3.肝肾阴虚证

证候:面色皮肤黏膜苍白,爪甲色白易脆,发育迟缓,头晕目涩,两颧潮红,潮热盗汗,毛发枯黄,四肢震颤抽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代表方剂:左归丸。

4.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㿠白,唇舌爪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纳谷不馨,或有大便溏泄,发育迟缓,毛发稀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阴养血。

代表方剂:右归丸。

5

要点五西医治疗


使用铁剂治疗。一般用硫酸亚铁口服,每次5~10mg/kg,1日2~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有助吸收,服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

6

要点六预防与调护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配置膳食结构。纠正偏食、挑食、嗜零食等不良习惯。

3.贫血患儿要预防外感,应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重度贫血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4.饮食宜易消化,且富于营养,多食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食品,如肝、瘦肉、鱼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