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参观马克沁重机枪射击的清朝驻英公使,挑着草鞋的父子俩

 历史看兴衰 2022-04-25

照片中此人是清末湘军将领苏元春,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褒贬不一。

苏元春因为协助原广西提督冯子材抗法有功,一时间风光无限,中法战争结束后,苏元春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兼任广西边防督办。

苏元春在镇守广西期间,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修复了被法军破坏的镇南关,因为他主持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庞大,又多以城墙相连,故有"南疆小长城"之誉。

苏元春在中法战争和镇守广西边疆是有功的,但是他在1899年11月16日干的一件事却是让人唾弃的,当时法国想强行租界广州湾(今广东湛江港),于是清廷就任命了苏元春为钦差大臣前去与法国谈判。

苏元春本着可了则了的心态与法国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条约上签订的租借期是99年,而且面积竟然比广州湾的实际面积大了10倍多,因为这件事情,苏元春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遍遭唾骂。

1896年在英国拍摄的照片,这几个人刚刚使用一挺马克沁机枪试了一下它的威力,差不多有一个成年人腰那么粗的大树,在马克沁重机枪的扫射下,直接就被打成了两截。

有两个车轮架着的就是马克沁重机枪,这款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地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在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前,世界各国的步兵都还在使用那种后座力相当大,装一发子弹打一发的老式步枪。

马克沁重机枪的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它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射击,它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600发,还可以调节成慢速每分钟100发,这款机枪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如果在战场上还像冷兵器时代大规模冲锋,那必将遭到马克沁重机枪的重击。

照片中站在大树右边的外国男子就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者,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站在马克沁前面的是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瑗,1896年曾在英国诱捕孙中山的就是这位驻英公使龚照瑗。

在龚照瑗对面的是他的侄子龚心湛,龚心湛同时也是清朝驻英使馆的参赞,龚照瑗和龚心湛之所以来参观马克沁重机枪的射击训练,是因为当时的清朝对这款机枪也有很大的兴趣。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金陵制造局早在1888年就开始引进仿制过,因为这款枪当时的性能还不够完善,所以清政府在1893年就停止仿制了,这此期间还是生产了30多挺。

1893年到1894年,英国军队第一次将马克沁重机枪用在了实战上,英国军队一支50余人的部队,使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这才又引起了清朝对这款机枪的兴趣。

照片中的这名男子叫西德尼 · 戴维 · 甘博,他是一名专门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同时他也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对我国近代历史上的研究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甘博从1917年到1932年期间,曾经多次来到中国考察,他从上海一路考察到了四川地区,他在沿途拍摄了许多当地的人文风貌,很好的用照片记载了一段历史。

甘博旁边的小照片是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中的一部分,甘博去世后,他的女儿将上万张照片和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

1917年在四川境内拍摄的照片,一对父子正挑着两担草鞋走山路,你可不要小瞧这些草鞋,它们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之一。

相传草鞋是黄帝的臣子不则创造出来的,因为做草鞋的材料遍地都是,而且草鞋穿起来非常的凉快,又软硬适中,人走路的时候就像脚底带风一样,所以深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山区的人民最喜欢穿这种鞋子了。

除了百姓爱穿外,古代的王侯将相一样喜欢穿草鞋,汉朝的汉文帝还经常穿着草鞋上朝,东汉末年的刘皇叔更是卖草鞋的行家。

1938年在河北地区拍摄的照片,这一幕真的非常感人,这就叫军民鱼水情。

骑在小毛驴上的三人是从抗日前线转移下来的八路军战士,可以看到前面两位战士的手臂都受了伤,他们来到村口的时候,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村民们手里捧着瓷碗,碗里面装了清水,他们在迎接英雄的归来,后面的两位战士接过瓷碗,大口地喝了起来,这是当时真实的画面,并不是现代影视剧情节。

可以看见在路边迎接的有一位小姑娘,她的脚还是一双小脚,这些成年村民应该都是出生于清朝末年。

1938年6月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拍摄的照片,正在做手术的外国人是来自加拿大的医师白求恩。

白求恩在1938年3月带领一支医疗队来到了中国延安,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来帮助中国人民,白求恩来到中国后,带领着他的医疗队去到了抗日前线山西雁北和冀中地区。

白求恩在4个月的时间里,就亲自做了300多次手术,还建立了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大批伤员在他们的救治下,远离了生命危险。

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有手中的手术刀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10月的一天,白求恩在抢救伤员的时候,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白求恩的手指被感染后,他还坚持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后来因为被感染的手指转为了败血症,白求恩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白求恩虽然走了,但是他为中国人民做的贡献,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943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子是革命烈士张立同志,她手中抱着的是她3岁的女儿余泽军。

张立是安徽合肥人,1939年奉命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担任干事,因为她身处在抗日的最前线,时常要与残暴的日军周旋。

1943年12月10日,一支出城扫荡的日军突袭了张立所在的柏崖村,张立同战友们拼死同日寇战斗,无奈的是日军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突围失败的张立落入了日军的手中,她的女儿余泽军被马夫救了出去,她还在襁褓中的小儿子不幸也遭到了日寇的俘虏。

日军威胁着张立,打算从她的口中盘问出八路军的下落,但是张立毫不畏惧日寇的威胁,她坚决不肯说出八路军的下落,恼羞成怒的日寇先是当着张立的面将她的小儿子扔进了已经烧成滚烫的开水锅中,然后又用刺刀捅死了张立。

张立牺牲的时候还只有23岁,她虽然不幸牺牲了,但是她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日军的残暴也不容被历史遗忘。

1945年在山西地区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一名小孩正拿着斧头在用力地劈柴。

可以看到这名小孩的年龄还没有多大,他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劈木头,木头都被劈出了许多一小块小块的,他的裤子都已经烂的像是乞丐穿的一样的了。

可能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只有自力更生担起家庭的负担,前面还有一个比他小的小孩,可能是他的弟弟。

在那个年代真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在本该玩耍的年纪就要学会懂事了,与他们比起来,现在的小孩真的是生活在天堂一般。

现在的小孩打电子游戏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做体力活可能就不如以前的小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