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酚注射传统针灸谁更安全?

 风声之家 2022-04-25

原创 东子 苯酚疗法 2022-04-20 19:42

本分生活=本分自医+苯酚自用

本分自医=苯酚自医+其他自医

本分自用=苯酚自用+其他自用

总原则:安全、有效、低成本、易操作。

2022全面开启本分生活=本分自医+本分自用,本本分分,朴实无华,你准备好了吗?

直接上结论,苯酚注射比传统针灸更安全。

分析如下:

1.苯酚穴位注射用四毫米美容短细针,属于皮下注射 ,注射避开体表神经和静脉(即使不小心微量注射进静脉,也没有问题)。

这是最安全的注射深度,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动脉离四毫米差的很远。

极少出现传统针灸气胸、组织、器官、穿孔、针刺过深等损伤问题。

2.苯酚穴位注射不留针,不需提拉捻转,不会出现传统针灸手法过重、留针出现的问题。

3.苯酚穴位注射四毫米美容针,直刺到底,易学易操作,不需要传统针灸的斜刺、平刺,也不需要记住解剖体位和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 、方向、留针时间等等。

小白入门后,可在苯酚注射实践中,边治边学,中医针灸知识,逐步提高,起步入门不需要掌握深厚的针灸理论。

4.苯酚穴位 注射有针灸+苯酚中药(阳性热药)的二合一治疗效果,相当于长效针灸,优于单一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比传统针灸更好。

5.苯酚注射是用极微量苯酚注射治疗,以极小毒攻大毒、攻大病,极微量和常规用量之间,有天壤之别,不同于常规热性中药,类似于中药的小小方。

4.苯酚注射比传统水针简单易懂,传统水针注射疗法,临床上用过一百多种物质(药、水、液、气、油、血),需要懂药性,苯酚穴位注射只用一种苯酚注射液即可。

5.苯酚注射禁忌极少,传统针灸为了确保安全,一些穴位禁针 ,而且比长针、芒针、火针等更安全。

苯酚注射比传统针灸更安全,尤其是小白自医,并不等于完全没有风险,没有百分百绝对安全的疗法,不可因噎废食。

小编并不是贬低传统针灸,中医要守正创新,家庭小白自医,苯酚注射更安全,临床数据显示,穴位注射比传统针灸治疗效果好。

就像小编年轻时出过车祸,平常不爱开车,更希望早点能坐上自动驾驶汽车 。

科学论证,自动驾驶比人工驾驶安全性能提高十倍,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90%。

苯酚注射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 ,传统针灸理解为人工驾驶,在安全浓度、剂量下,说比传统针灸安全十倍不为过。

苯酚注射比传统针灸更安全、更有效、更易学。

苯酚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

穴位注射是全科疗法,适应症相当广泛,尤其对各种痛症更有效,疑难杂症需要苯酚+综合疗法,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

苯酚穴位注射疗法 的禁忌症

穴位注射一般是很安全的,并无绝对的禁忌症,但为安全起见,遇到下列情况应慎用或者不用 。

  1. 月龄较小而体质又弱的婴儿。

  2. 体质过分虚弱或 有晕针史者。

  3. 孕妇下腹部、腰骶部、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穴位 注射,以防引起流产。

  4. 穴位局部破损、 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以免引起深度感染。

  5. 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

  6. 醉酒、饭后、过渴、过劳、大怒、大惊、房事后,都不宜立即行穴位注射,以免引起休克。

  7. 其他医学严禁事项。

苯酚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情况,如治疗特点和治疗所产生的正常反应,注射局部可能有酸胀或疼痛,4-12小时内可自行消失,苯酚穴位短针注射,反应很轻微或没感觉

2.注射局部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家庭最好单独房间,严格消毒 ) ,防止感染,注射前检查苯酚注射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等情况。

3.注射前必须准确定准所需穴位、压痛点、阳性反应点,以免影响疗效,苯酚有强大的通窜作用,位置尽量要求准确、小白多学习、多实践。

4.初次治疗及老弱病残孕,注射部位不宜过多,注射量应酌情减少。

5.年老体衰患者,穴位注射可以选择卧位为宜

6.局部紧张、板结、发硬的患者,可先穴位按摩或热敷几分钟,使其局部肌肉松弛,有利于苯酚溶液吸收,减少疼痛。

小编的姨妹,后背疼痛,打苯酚时,后背触摸发硬,像铁板一块,很费劲才能注射进去,难怪不舒服,局部淤堵严重,经过综合治疗,现在身体好多了。

昨天发文,有很多人担心苯酚疗法的风险,小编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不遮不掩,完整记录,安全推广苯酚,苯酚疗法还是新兴事物,很多人不了解或误解很正常。

其他苯酚十五种疗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可参考上述苯酚穴位注射。

苯酚 - 调理中不可不知的排病反应
一、出疹子
二、湿热下注或气冲病灶引起的遗精
三、腹泻,气冲病灶引起的胸闷气短
四、打嗝、吐
五、上吐下泻/发烧头晕
六、发烧、腹泻

扶正祛邪的过程就像打仗——敌退我进。

人体有自愈力,体内正气(阳气)努力把病邪往外排,通常是“汗吐下”的形式,如果不明白背后的道理,会误以为身体变糟糕或病情加重,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压制症状,导致病邪无法完全排出体外,延误调理的时机。

因此,正确对待苯酚疗法排病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针灸治疗意外致伤致死 ,古代就有很多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十年代公开文献312篇,针灸造成的意外伤害1192例,死亡52人,专业针灸医生治疗占大比例。

其他中医疗法临床上都有很多医疗事故记载 ,新闻报道很多,比如艾灸 、拔罐、放血、按摩、等等,所有的疗法都有适应症和风险。

西医疗法的风险就不用说了。

苯酚注射疗法材料清单

安全第一,新手购买和注射前,建议入群咨询老师。


1.新手购买1瓶50%或6.7%苯酚(石碳酸)溶液,熟手购买苯酚优级纯晶体。

2.首选4毫米30g美容小针头,首次建议购买50个。


3.首选2.5毫升注射针管,首次建议购买20个。

4.注射用生理盐水(电商拉环款)或者在小诊所购买,首选100毫升包装,首次建议购买10瓶。

5.碘酒1瓶。

6.棉签1包。

7.家用容器需消毒后使用。

材料可在电商购买。

1.制作苯酚穴位敷贴另外购买avc化妆品级凝胶粉、空白贴。

2.制作苯酚自体血清另外购买采血针、采血管、离心机等。

3.其他疗法按照需要购买,不必大量购买,慢慢补充。

微信搜索小程序-问止针灸穴位,搜索病名就能看到很多名家的针灸配方,有孙培荣、周左宇、倪海厦、杨维杰、单穴选萃,证型加减、董氏奇穴、腹针、头针、耳针。

小编喜欢倪海厦大师,一般首选倪师穴位配方加减,其他大师的穴位组合也非常优秀,有针灸基础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配穴。

对于新手小白零基础,苯酚注射治疗可以按照名家穴位配方,直接上手治疗即可,不需要专业基础学习,才敢上手,边治疗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效果最好。

查找穴位可以在应用市场中下载app-经络穴位图解(灸大夫)非常好用。

也可网上购书《水针疗法治百病》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总结、《疼痛穴位注射疗法大全》非常不错,苯酚穴位注射治疗最具有参考价值。

推广苯酚疗法和生活方式,目的是抛砖引玉,苯酚非神药,疗效很神奇。

苯酚疗法是全科疗法,能治疗五百多种疾病,疑难重症不能依赖苯酚单一疗法,还需要综合治疗。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老百姓摆脱苯酚等医疗手段,自然养生,健康生活。

小编推荐的综合十疗:

1.心疗(调整好心态、保持好心情)

2.习疗(彻底改正错误的生活习惯)

3.亲疗(家庭和睦、亲情抚慰)

4.人疗(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交圈)

5.地疗(选择宜居的生存环境)

6.食疗(孙思邈最大贡献是推荐食疗、包括净水-第一大药)

7.体疗(合理的动静功法,东方人体质以慢静为主)

8.善疗(多做善事,积善成德)

9.特疗(培养健康的特长、爱好、兴趣)

10.医疗(各种有效、无过度、无后遗症的中西医疗法)

喜欢学习苯酚十五种疗法和家用六种方法的朋友,加上海苯酚群主车前草老师微信号CQC-Phenol免费入群学习,或扫车前草视频号学习。


附临床针灸意外事故总结(网络摘抄)

气管损伤
【概述】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

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损伤原因】 
气管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种:

一、穴位原因最易发生事故的是天突穴,扶突穴针刺不当也极易伤及气管或喉腔。

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对此,古人早有教训:“天突穴,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脏之气伤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

(一)、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气管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直刺过深即可损伤;向左右深刺,易伤及肺组织,尤其是肺气肿。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动作粗暴,往往可导致气管及周围组织多处损伤。

(三)、留针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或反复作吞咽等动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缩,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损及气管。

【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其证候不一。

一、轻症:多系单纯伤及气管所致。咳嗽、胸痛、气急,咳吐带血丝的痰液等。亦可因刺伤喉腔,出现憋气,声音嘶哑、皮下气肿等症。

二、重症:严重伤及气管和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涌吐血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全身痉挛,意识不清。如不及时抢救,甚至窒息死亡。

【预防方法】 
 
关键是把握好选穴和操作。

一、选穴:天突穴穴位标志较明确,但须定准,否则将影响操作。其次,对不合作者(如婴儿、畏针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别是阵发性剧咳者,应暂缓选天突等穴。

二、操作:据作者和多数医家经验,天突穴进针以弯刺法较为安全。

留针期间,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应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

气胸 

【概述】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

如关于气胸的症状,《素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到”。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处置不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刺五脏……中肺三日死”之说。我国从1954年[1]首次报道气胸事故发来,迄今已报告一百余例。实际发生数远不止此。

西方国家和日本等,也不断出现这类事故。尽管以轻度气胸多见,但亦有相当部分为中重度气胸,其中包括血气胸和液气胸。

另据统计,海内外因气胸而死亡的例数约占总例数的5.4%。表明,即使在现代救治条件之下,其死亡率也并不低。上述情况,应该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损伤原因】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属外伤性气胸。它的病理过程是毫针针刺过深刺伤或割破肺组织,刺伤肺脏致较大撕裂伤,使肺脏层胸膜和肺泡损伤。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因其损伤程度的轻重,及原有病变等,一般分为闭合性及高压性两类。

针刺不当为什么会引发气胸,特别是严重的气胸?

造成气胸的,多是缺乏针灸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初学者。其具体原因则有下列几方面。

一、穴位的原因:根据解剖学,在背部第十胸椎以上,侧胸第九肋以上,前胸第七肋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均可因针刺不当而导致气胸。

所以,古人有“胸背薄如饼”的说法,告诫不可深刺。

公开报道已发生过气胸的穴位有: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等。

所以,在取肩井、缺盆、颈臂等颈肩部穴位时,即使针刺较浅,也可发生气胸。同时胆俞、阳纲等穴,虽然在背部十一椎附近,但当病人作中等度呼吸时,针刺过深也可损伤肺脏。

二、病理原因:肺脏处于病变状态,主要是在发生肺气肿时,肺脏体积增大,肺泡张力增高,不仅易于造成气胸,后果也往往严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及穴位增多:肺气肿病人,肺脏过度膨胀,乃至肺下界下移,容积增加可达正常的两倍,横膈下降。此时,针刺胆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和上腹部之鸠尾、不容、承满等,亦可导致气胸。

(二)、刺道变短:肺气肿病人,胸部肌肉萎缩,并形成桶状胸,致使刺道变短,即使按常规尺寸针刺,往往也会伤肺。

(三)、裂口不易愈合:此类病人,肺泡内压力大,肺组织弹性差,一旦刺破不能马上愈合。

(四)、代偿功能差:肺部有病变者,因代偿功能差,可加重气胸的证候。据观察,由于原发病已形成肺心功能障碍者,往往在肺被压缩10~20%时,即可发生生命危险。

三、操作原因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针刺过深: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在第九肋骨、前胸部在第七肋骨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包括肩井),如果针刺过深或方向不正确,就有刺伤肺脏的可能。

尤其对一些年老瘦弱,有肺气肿等慢性胸肺疾患的病人,在针刺胸背部应特别小心。

首先由于不了解胸部的解剖深度。经测定,前胸壁组织厚度:乳头以上,成人为1.2~1.5cm,儿童为0.7~1.0cm;乳头以下,成人为0.8~1.0cm,儿童为0.5~0.8cm,侧胸壁软组织厚度,成人约0.6~0.8cm,儿童为0.5~0.7cm。

其次,未能掌握好进针方向也是是气胸的原因之一。胸背部的穴位一般以斜刺或平刺为宜。为了获得满意的针感和疗效,直剌多难以控制适当的深度。

(二)、针具过粗、手法过重:用粗针针刺胸部腧穴不当,可加重气胸症状,导致广泛性皮下气肿和纵膈气肿。

本来针剌深度恰当但因行针中大幅度提插捻转超过深度,同样能增加肺部损伤的机会,发生气胸。

(三)、体位不当:在立位或其它不能持久的体位进针,易发生气胸。这是由于体位难以固定,刺入组织内的针体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也随之活动,损伤及肺。

(四)、针后加罐:如针刺已经伤肺,此时拔罐,常可迅速加重病情。这已为许多单位所报道,这方面教训很多。


四、不能因人而异:患者有胖瘦老幼之别,针刺时如不加区别,用同一深度,也是发生气胸的重要原因。

【预防方法】
  

一、运用叩诊技术:不少针刺意外所致的气胸与肺部处于病理状态有关,再决定取穴和针刺深度。

二、掌握背胸部穴位针刺技巧:临床上,背部腧穴应用频率较高。既要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又要获得效果。据多数医家经验,直刺时不易掌握有效深度。

肩井穴发生气胸的频率较高,与其深度较难掌握有关,因肩井穴最近肺尖,该穴区内胸膜壁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

三、选穴组方宜慎重考虑:初学者尽量少选肩、背、胸部穴位,可以夹脊穴代之,或远道取穴。如患者有肺气肿等病,即使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也应慎重取胸,背部腧穴。

四、好针前准备:应选择平直光洁之针具,如针体弯曲,万一伤肺,易增大裂口。针具宜细,用28~32号毫针。

令患者取伏坐位或卧位,嘱其针后不要任意移动。

另外,一般不要针后加罐,如为肺气肿患者,更要禁止。

五、留针期间注意观察。肩、胸、背部腧穴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下不可超过30min。在留针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观察,嘱咐病人不可任意改变体位。

六、重视针后观察:凡针胸背部腧穴的病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其在其它诊室休息15~30min后再走,如此类病人于针后数小时乃至十数小时,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及气急等症状,而又无其它明显原因时,亦应怀疑有气胸可能。

另外,在肩、背、胸部选穴针刺时,如突然发生气急胸病或“虚脱”时,应先想到并发外伤性气胸的问题。

有不少患者,进针后立即“晕厥”,而被当地医生误为“晕针”。因此,凡是“晕针”患者,必须进一步检查明确气胸问题。对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年老身体瘦弱、胸壁较薄者,针刺胸部时要特别注意。

心脏损伤 

【概述】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

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1],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

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其发生率虽然并不高,但预后极为不良,故针灸工作者决不可掉以轻心。

【损伤原因】 

由于心脏表面光滑,质地坚韧,又处于搏动状态,一般不易伤及。针灸疗法中,刺伤心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穴位原因:心脏位置在第二肋至第八肋之间,如刺之不当,均有可能伤及心脏。
  
(一)、较易导致心脏损伤的部位:双侧的神封、步廊、灵墟,左侧之膺窗、乳根等。鸠尾穴,亦是易于发生事故的穴位。
  
(二)、可能导致损伤的穴位:双侧之心俞、督俞、膈俞及左侧之期门、言意言喜、膈关等。

背部体表距心脏较远,中间又隔肺脏,只有针刺较深时才有可发生,且往往同时损伤肺和心。
  
二、病理原因:当心脏本身有病时,针刺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心脏肥大或心包积液,可使刺道变短。
  
三、操作原因:(一)、手法不当:

1.针刺过深,方向错误。前胸胸壁较薄,离心脏近,深刺则易误中。

2.留针时间过长,一旦针刺损伤心脏,由于心脏不断作自主性收缩与舒张,往往会促使心壁裂口不断增大,而发生机械性心脏破裂。
  
(二)、穴内埋针:此系指毫针刺入穴位,因不慎折断于内;或因有意剪断针尾,埋藏于穴内,后者以日本多见。埋针可在体内游走而损伤心脏。
  
四、间接原因:比较少见。多发生于有严重心血管疾患的初诊病人,因不了解针灸疗法,过度的紧张、恐惧,导致心脏损伤。

如日本一例老年病人,在针刺治疗其胃疾患过程中,突然死亡。剖检证实,为处于动脉硬化状态的主动脉弓破裂,造成心包积血之故。


【预防方法】 
 
一、掌握心脏投影区穴位分布:不仅要熟悉正常情况下,而且应了解心脏病变时所涉及的穴位。在选择投影区穴位时,宜谨慎精当。 

二、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方向:尽管心脏距胸背都有一定距离,但针刺胸背部投影区穴位均应按常规深度,否则易出现事故。

还应注意针刺方向,进针时,送针宜慢,手法轻柔,为预防事故发生,必须杜绝隔衣进针。

三、密切注意留针情况:胸背部穴位,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出15min,操作时,不可猛提重插,以捻转为主,配合小幅度提插。

留针期间,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不可随意变更,呼吸节律宜平稳匀称,如有咳嗽、打喷嚏等,应退针至皮下。

为了避免损伤心脏或其它事故发生,不要采用穴内断针或埋针法,国内现行的揿针式埋针法,也要慎用。更应防止穴位折针。

心脏损伤,必须争分夺秒,不可延误,势急病重,要求医者不得延误,果断决定,火速处置。

胃部损伤

【概述】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

但是,针刺不当也可以引起胃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导致胃穿孔性腹膜炎。所以,决不可盲目地根据古人“腹如井”的说法,一味深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国内关于针刺意外损伤及胃的首次报道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从1949年6月至1950年10月间,共收治40例腹部穿刺伤的病例,其中因针刺造成损伤的有4例[1]。

之后,临床上陆续有一些报道。这些病例,多为外科手术所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尚有报道针刺导致间接胃穿孔。这种上往往发生在胃部有溃疡等病变的患者,属于间接针灸意外事故。

尽管有关报道不多,确切原因也不很清楚,但应引起重视。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鉴于每个人胃的形状和位置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如饱食或胃下垂时,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其体表的投影难以固定。

较易导致损伤的穴位: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左侧的承满、梁门、关门等。如中脘穴,可由于从肌肉深层经腹白线入腹膜腔,正对胃小弯中部。另外,足三里穴针刺不当可引起间接性损伤。

二、病理原因:当胃扩张时,胃和十二指肠体积显著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此时针刺腹部穴位,操作不当就有发生胃穿孔、破裂的危险。

在慢性胃炎、溃疡或肿瘤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针刺亦易造成损伤。同时,也能引起间接损伤。 

三、操作原因: 

(一)、针体过粗,刺之过深:临床所见,用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治疗肠胃病时,发生刺伤胃的事故较多,往往不仅伤及胃的浆膜层、肌层,且可贯穿整个胃壁。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常常使损伤加重,穿孔部增大及多处穿孔。有一例针刺导致的胃穿孔性腹膜炎,术中发现胃部竟有四处针孔。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在胃部投影区的穴位针刺时,要掌握好针刺的深度,首先须体会不同肌肉层次的手感和反应。

二、选择适当针具:在应用普通毫针能奏效的疾病,尽量不要选用芒针或粗针,特别是芒针,针身细而长。

如果技术不熟悉,或者病人移动体位,不仅易刺伤胃,且容易发生弯针、滞针以至折针。临床上以28号2寸毫针为宜,过细则不易刺入。

三、保持一定体位:针刺腹部腧穴,以取仰卧位较好, 不仅患者能放松腹肌,保持体位,医者亦便于施针,体会针刺深度和感应,正如《针灸大成》所云:“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直,以免刺患”。 

四、谨慎选穴操作:在饮食后(尤其是饱餐后)或急性胃扩张等情况下,尽量少选或不选腹部穴位,对必须选择的穴位,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在治疗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时,腹部穴的针刺手法不可过猛。



肝脏损伤 

【概述】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

【损伤原因】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胆囊穿孔

【概述】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

【损伤原因】 

一般而言,针刺不易伤及胆囊,这是因为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覆盖等。造成刺伤胆囊的原因约有下列几个:

一、穴位原因:较易导致胆囊损伤的穴位:右侧期门、日月、不容、承满以及上脘、鸠尾等。

二、病理原因:胆道梗阻或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结石、炎症、异物、肿瘤等),都会造成体表投影位置变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导致胆囊体部贯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针刺过深,特别是对胆囊肿大的病人来说,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法不熟悉,反复的提插捣动,选用毫针过粗过长,也会增加胆囊穿孔机会。针刺方向错误,也是原因之一。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针前应了解有无胆囊及肝病史,检查右上腹部,如触及肿大的胆囊,最好不在此范围取穴。

如为肝脏肿大,更应了解胆囊的具体位置。凡遇此类情况,对经验不足者来说,以远道取穴或左病右取为宜。

二、注意操作: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胆正常的情况下也应轻刺浅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门、日月等穴,临床上不易得气。



脾脏损伤 

【概述】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损伤原因】

 
一、病理原因:这是针刺误伤脾脏的主要原因。

有些医生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盲目行腹部深刺,治疗“痞块”,也是导致脾脏破裂的原因。

二、操作原因:过度的深刺,大幅度的运针等,均可造成严重损伤。针刺误中脾脏,如留针时间较长,深针时,如剧烈咳嗽,亦易引起或加重脾脏的破裂。

【预防方法】  

一、熟悉脾脏的解剖位置:针刺治疗前,宜先行腹部触诊,了解脾脏是否肿大及肿大的范围。如发生肿大,少选或不选投影区的穴位。

二、慎重操作:在脾脏正常时,如取与脾脏投影区附近的穴位(如章门、京门、梁门、腹哀等),注意不可向脾脏方向斜刺、深刺。脾脏肿大者,更宜用浅刺或横刺法。


肠道穿孔

【概述】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我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肠道在腹部的投影区域较大,涉及的穴位于较多,已发生过的有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及其他脐周穴位。应注意不可深刺,特别在病理的情况下。

二、病理原因:大多数刺误是在肠道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包括肠扭转、肠梗阻及肠道炎症、肿瘤等。

三、针具原因 :应用火针具或粗针具,极易损伤肠管,尤其在肠道本身有病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火针针孔,由于系烧灼所伤,多不易自行闭合。

而粗长针,尤其是芒针,如针刺不当,可穿过多段肠管造成数处穿孔。

四、操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一)、手法不当:除不适当的深刺外,在腹部穴位,反复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亦可加重症情,造成肠管多处穿孔。

(二)、进针过深:由于受腹部深似井一说的影响,往往不论病人症情如何,一味深剌。是造成肠穿孔的又一原因。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在治疗肠道病变所致的急腹症时,如急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迭等,应慎选腹部穴位,最好多取远道穴,如足三里、上巨虚等,或背部腧穴。其它肠道病症,组方配穴,亦须斟酌。

二、注意操作:腹部穴位,以2寸左右的28号毫针为宜。火针和芒针不要用于腹部深刺,如用火针,只能用于浅表点刺。

文章已于2022-04-20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