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为什么越来越淡薄

 德耀守望 2022-04-25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是《增广贤文》说的。 如今,现实是人情越来越淡薄。这到底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没有了温度。就算是兄弟姐妹,是家人,感情也没有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那么浓了。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为别人付出,就是给自己铺路,人要感恩,德行天下,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传统理念普遍认为,血浓于水;打断胳膊连着筋;胳膊肘都是往里拐;亲情割不断。然而,如今有钱能让猪上树,有钱能叫鬼推磨。

   人的思想的变化都源自文化的悄然变化,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人的精神的变化。问题出在哪里?追根溯源,问题应该出在社会文化,出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理念的影响。归根结底在教育,教育要反思。

   中国教育经历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的过程,当时是十分正确,十分及时的,勿容置疑。

   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考,与建国初期的高考,历史背景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型,人的价值理念迅速变化时,高考如何适应——既有效选拔人才,又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全面贯彻理应发挥好应有的积极作用。

   然而,如今高考的指挥棒已经严重误导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削弱了教育的功能;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不良后果。

   纯粹的分数加排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注定是不能帮助同伴的。所有的同伴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对于对手要么超越,要么打压,目的就是争取自己的名次排到前一点,更前一点。

   每个孩子与家长都开始意识到,不能帮助同学,帮助同伴,特别是不能帮助同班同学,帮助别人进步等于在给自己挖掘坟墓。因为别人考试分数上去了,名次上去了就意味着自己的名次自然退后了,很多机会也就要减少或者从根本上丧失。这或许就是绕不开的人性。

   上小学、中学、大学,都要看分数,看名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也是靠分数,三好只要有一好就够了;惟分是举,惟名次是举。

   尤其可悲的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最公平的方法,都完全认同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同样是人性的弱点。

   学校的分数加排名教育,导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迅速恶化,一切靠分数说话,一切靠名次说话。这种理念一旦在青少年学生身上播种,扎根,以后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试想一下,不能帮助同学的习惯一旦养成,在社会上怎么会帮助别人?人际关系恶化的速度逐年加快,非常惊人。也就是所谓的内卷的速度比你想像的要快很多倍。

   高考录取亦是按名次录取。所以名次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充满智慧的国人似乎在高考改革这个问题上始终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原因仍然是改革设计者的价值理念的问题。思维一直逃离不了既定的局限。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建国初期是怎么培养出的那么多非常优秀,多才多艺,一专多能,高水平的新中国的建设者的。

   那个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与现在为什么完全不一样。现在为什么都是首先北大、清华,而不是首先哈工大,首都师大,而不是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不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都聚焦在如何把新中国建设好,发展好,让新中国迅速强大起来。如今,上大学首先考虑的是个人与家族的荣耀,母校的荣耀。贵校有多少同学考上了一流,超一流大学;某某人的孩子考了状元,上了某名牌大学。价值理念完全扭曲了,心态变了,所以人际关系也自然变了。

   家长教育孩子,只要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一流大学,其他都可以不管,都可以不做,都不重要。高中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家长高度契合,只要学生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一流大学,其他的评价自然都是好的,非常好的。

   高考改革的设计者们,如果看不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高考的指挥棒仍然会指引着教育越走越偏,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成问题。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所有参与者的聪明才智和共同努力。每个人最好的保鲜就是自己不断的进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尽可能的带动他人,帮助他人,而不是竭尽全力的阻止同伴和别人进步,超越自己。

   高考改革的导向应该立足于让教育着眼于国家及人类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特长的积极有效地发挥。而不是引导全社会都聚焦于排名,聚焦于名次。因为很多宝贵的东西是分数和名次衡量不出来的。(华德耀2022年1月26日 图片微友湘田律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