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不带事后多年修改的6 独库公路哈希勒根冰达坂段 2018/9/11 邹蓝/文,图 《科学家谈21世纪》1959年出版,那一般就是1958年写就(我理解就是人有多大胆时期写的,后来胆小了,只好改了)。1978年10月新版请在世作者修改,那就是基于30年的技术进步和变化补充或修正自己当初的判断。如此做法算是打补丁吧。难听点说就是交了试卷后30分钟,对了对试题将结果修改了一下。 就凑合看吧,毕竟无法全部修改的。 沈昭文的2049年吃什么,活到多少岁一文说,20世纪末,国人开始不再住木结构的房子(钢筋水泥?),也发展了技术,让人们穿全部是合成纤维的服装。到21世纪初,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的努力使得大规模生产蛋白质和复杂物质的产业得以发展,食物可以通过化工和生物化工产业合成,而且比天然食物美味。而且那时,国人普遍能活到百岁以上。 这个说法倒很自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百岁人瑞到处是也不怕粮食不够。只是到2022年,合成纤维的服装只是用在特殊用途,比如防火,防弹,防风透湿(运动服)等。贴身的还是全棉的才适合皮肤。 林飞卿的医生的好助手-能干的细菌,利用无害或有益的细菌(居然没提及病毒这样的微生物,我不知病毒能否算微生物),并改造有害细菌(现在的生物工程说,即基因改造)。有精密的自动化仪器,以及电子计算器,细菌遗传工程研究所(显然是1978年修改进去的)。 嘿嘿,2022年2月14日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全球微生物学家两年多来一直头疼不已的新冠病毒covid-19以及其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几种变异体。 方柏容的化学纤维一文,用到1976年的数据资料,也提及污染等。跟前面沈昭文的文章合成纤维那段互相对照着读,比较有意思。此文1978年的修改,凭内容看占全文的一半以上。 梁恒心的文《地球上将没有寒带》,表明是遗作。那意思就是没有1978年的修改,是1958年写作的原貌。这个我喜欢。 文章说,公社的姑娘们在商量如何将今年又大又好的苹果用火车或飞机送到北京,作为国庆礼物。现在来,这个预言已经完全实现,不过不是公社实现的,而是物流实现的。而且,不仅国产的苹果,新西兰的猕猴桃,智利的樱桃,东南亚的榴莲等都能做到了。同样,极难留住的无锡水蜜桃,也能借助保温物流跨洲过洋到达海外消费者手里。有一次我去新疆塔城调研,深圳带去的荔枝,24小时内到达中哈边界上的塔城,其中的过程是6小时的飞机,乌鲁木齐下半夜的停留,第二天乌鲁木齐到塔城经沙湾,塔岔口,托里,老风口,额敏的8/9小时长途奔波。 寒带不利于植物生长,不宜农林,因此要改造让其暖和起来。各种技术手段如人造太阳固定在北极圈上空输送暖热光,还有热核动力将光和热输送到北极和南极,以将其利用起来。 如此认识在50年代后期的人类认知框架内可以理解。全球大气升温是21世纪才被一些学者认识到的事。而北极圈内的永冻层以及苔原沼泽地,至今都是开发的巨大难题,还不说环保因素。不然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育空Yukon和北领地,以及萨斯克彻温Saskechewan,马尼托巴Manitoba等省北部,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Newfound and Labrador,还有西中东西伯利亚,丹麦的格林兰岛,斯瓦尔巴德Svalbad,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包括芬兰,早就开发了。至于南极,联合国以及国际组织严格禁止开发,只允许不扰动环境的科研。 2022/2/14 全球没有了了冬天,北纬50度上下的英国伯明翰,估计要到地中海纬度,英国人不用去南部法国和西班牙晒太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