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执浩近作 || 任何悲喜都可以轻松找到我

 新用户7336YcqR 2022-04-25

图片

张执浩,武汉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汉诗》主编。著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万古烧》等八部,另著有长中短篇、随笔集多部。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

图片

约稿|陆岸


张执浩

图片

诗十首




第三幅自画像
 
看一截旷野里的树桩
越看越像我愿意成为的某个人
造物主已经拿走了多余的部分
剩下的都是它应得的
灰蒙蒙的天空
雾到正午还没有散尽
我穿过大地上的羁绊
跌跌撞撞地来到树桩前
这时候我的面容已经模糊
消逝的五官彻底融入了
我对这片旷野的理解之中
2022-1
 
 
 
 
晚归的路上总能看见
一颗星星在同一个位置
同样一条路我走了很多年
仍然歧途难免,那多半是在酒后
我被路边的阴影或亮光所吸附
但更大的引力仍旧来自于
那颗一动不动的星星
微弱而幽深的光
什么也不用照耀
它只确保我生活在误区
却不被更大的错误带走
 
 
 
 
摸过的耳垂会记住你的手指
如果是在冰凉的冬日
摸过的手会印满燃烧的螺纹
人间辽阔而你涉世未深
一想到所见并非所有而
这就是生活,就有一阵风
从裤管里面钻过
就有一种愿望跋山涉水
在断头路上来回走
 
 
 
最初的绿
 
把一截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
枯枝栽插进花盆,也不知道
盆中土是从哪里刨来的
每天黄昏给它浇水
每天早晨观察它的变化
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
生活在止损之后出现了转机
不幸的事变成了侥幸
我依然坚持在跑步机上丈量着
我们之间的距离,今生没有
见过的人就不要再见了吧
昨天的水浇在昨天的枯枝上
得到了今天的讶异;几粒芽苞
从枝丫间破皮而出像
火柴头一样猩红
今天的水浇在上面,洗净了
仔细看,原来是最初的绿
2022-2
 
 
 
 
蜡烛燃完了
烛捻枯槁,呈人形
仆倒在烛泪中
我在等候烛泪凝固
从黑暗中伸出去的手
摸到了火种,却不能
搀扶起更黑暗的事物
有很多年我在搜集
烛头,光明余下的部分
见证过光明,我曾被它照耀
我深信每一截人生里都包含了
这样的不甘不休
2022-3
 
 
 
 
最近我常常想到那个孩子——
他用双手蒙住自己的眼睛
站在原地,大声喊:
“你来捉我呀!”
我循声而去,站在这个
过于简单的游戏面前
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笑容挂在孩子的小脸上
红润,紧张,气喘吁吁
“你在哪里呀?”我明知故问
暗自希望他松开指缝
可他偏不。时间在飞快地流逝
孩子躲在自己的背后一言不发
怀着永恒的忐忑与欣喜
最近我常常想起那时候的我
也试着用双手蒙住自己的眼睛
但无论我蒙得有多紧
都能看见步步紧逼的庞然大物
一个声音在叫:“我在这里。”
另一个声音在喊:“那不是我。”
2022-3
 
 
 
春雨夜
 
失眠真是辛苦
何况是在下着春雨的晚上
窗外一树树香樟
一边发芽一边落叶
不远处是空旷的马路
路灯照见雨点粉身碎骨
更远的地方是雨丝编织的
沉沉夜幕,穿过去
才是犁耙水响的故土
目力将一个浑身酸痛的人
送了回去,又将他往回拉
春雨不止,鸟鸣近乎哀求
我们都饱受身心分离之苦
2022-3
 
 
 
三月的最后一个下午
 
三月的最后一个下午
我洗好了四月要穿的衣服
泡一杯利川红,挨窗坐下
窗外在发芽,或开花
我已经准备好了
周身再无挂碍之物
一切都是诗,任何悲喜
都可以轻松找到我
2022-3
 
 
 
九码头
 
从宜昌九码头乘小客轮
上溯至秭归三斗坪
再沿香溪河前往高阳镇,这是
我最为熟悉的一段长江水路
每一次路过时都能看见
两岸疾行的青山,峡江如练
在身边翻卷,人间越来越遥远
有一回在九码头,同伴与三轮车夫
发生了争执,差点引发殴斗
我护住身怀六甲的妻子躲闪
在人群中。这件事
我后来对女儿讲述过
但我没有告诉过她那才是
我心目中的九码头,而不是
现在的高峡平湖,江水仍在流动
心藏漩涡的人早已适应了现世的安稳
2022-4
 
 
 
 
《删了吧》差点把我搞哭了
无论是你推荐的郁可唯版
还是我听过的许佳豪
都删了吧
像难过的昨天和明天
总是徘徊在不甘与
不舍之间
像一块石头
走了亿万年
终于来到了消逝的水面
2022-4




观者自观

——读张执浩新作印象记

阿 剑

我很好奇诗人张执浩的观看,他“看一截旷野里的树桩”,“看见一颗星星在同一个位置”,看见枯枝、烛头、春雨、九码头……诗人存在于他的观看之中,这观看是有力量的。量子力学用近乎玄学的双缝干涉实验来验证观看的作用,而“薛定谔的猫”更诗意得像王阳明的岩中花树,却更为尖锐而恐怖。简.赫斯菲尔德说,僧侣和神秘主义者的渴望与艺术家的渴望并无不同:不是通过改变世界,而是通过改变他们的观看之眼,来感知平凡中的非凡。
 
这种观看,因为有主体性在其中,从而所见之物也就具备了目光所至的沉甸甸的重量与人类的温度。物体在观看中实现了变形、抽离、回归、坍塌或重塑。
 
这种观看又具备反身性,暴露了观看者自身。而一个诗人能写下的,无非他自己。我们知道史迁写项羽本纪时,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虞姬,一半霸王。福楼拜就是包法利夫人,卡夫卡就是一只清晨醒来的甲虫,马雅可夫斯基当然就是一朵穿裤子的云。
 
诗人在叙事,同时也在叙述自身。他所有的写作都是一种自画像。西渡在论及杜甫时说:大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其完整人格的一个完全体现,也是宇宙精神的完全体现。”我在读杜甫的《旅夜抒怀》时也感到:“星月牵连着他,旷野呼应着他,庙堂兴败江湖悲歌民众歌哭都与他有关,日用常行之处都是良知。而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月、平野、大江、文章、老病、天地、沙鸥,——都是他,都聚集在这一具老病的肉身之上。”
 
所以,张执浩说,“我的面容已经模糊/五官彻底融入了/我对这片旷野的理解之中”,星星给予我“更大的引力”,光明“我曾被它照耀”,九码头的水“在身边翻卷”。在叙述中,诗人张执浩用他特有的声调与节奏描绘出一个私人形象:在高声喧哗与低声呢喃之间,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在落霞长天与一只孤飞的野鹜之间,他选择观看什么,怎样观看,那些视线以何种汉语的方式在世间出现,又通过事物的实相反射出一个吟咏的他的何种面目。借用六祖的不朽追问:“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从观看到自观,诗人张执浩完成了他事物的内化或自我的外化。作为一个“被词语找到的人”,我们也看见了他,一个屏息凝视的观察者与修行者:我已经准备好了/周身再无挂碍之物/一切都是诗,任何悲喜/都可以轻松找到我。

直觉感观的语言策略

——张执浩近作简评

陈啊妮

读张执浩的这组近作,诗人不囿于生活表象的遮蔽和日常往复冗杂的思想简陋空间,而是继续在孜孜不倦的学者型写作中,将开花的笔抵近更多生命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观照。而他的“习以为常”是智性中的理趣,庸常表象里的哲思,严谨审视中的幽默化,以及生活琐碎缠绕下轻盈如被风叙述的诗意部分,是一种久久盘旋于灵魂宁静片刻的语言沉淀,尽管依旧沿袭了诗人善用的语言放纵和日常化,乃至持续被诗人在自我生命语言内沉浸式布施于宽宥的苍悯。

在《途中》《三月的最后一个下午》《九码头》《春雨夜》《迷藏》等作品中,诗人惯性的现代诗歌意识省察和对生命原初的烛照是执着的,对于日常生活的庸常进行有效的语言过滤,以及重建它们的精神图景,在这个方向的语言愿力,显示了诗人不断重塑和笃定自我诗学审美的雄心。

相对刻意捯饬意象和修辞的泛众化写意,诗人在生活的左右奔突中的诗歌处理和展开貌似轻而易举,诚然在表象陈述部分的慎重选择是细腻的,甚至多了几分生命深思的沉重,“任何悲喜都可以轻松找到我”,诗歌的诞生,也同时意味着此在时间的消泯,时间表象意义的拆解就是语言最终的释意。

在张执浩的文本内部,循序渐进渗透某种通透的参悟,如《第三幅自画像》,哲思言说,醒目于思想的开阔,诗人已然不能满足于诗意纯美的语境,而是在语象临摹的过程中剔除了它们可能高蹈的部分,而直接落笔于一种直觉感观的理性语言策略。



图片


图片



不需要有人在前面,我们不要被引领;

不需要有人走在后面,我们不要被追随。

我们甚至不需要并肩同行,

真实而不羁的灵魂可以拥抱,也可以遥望。

——加缪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