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孝廷副理事长做客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人文讲堂”

 菌心说 2022-04-25
2022年4月22日19:00,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应邀作客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人文讲堂”,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直播的形式作了主题为《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法》的精彩讲座。来自全国高校的二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报告会。本次讲座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龙教授主持。

图片

刘孝廷教授从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解、自然理解的历程、辩证法理解的历程、新文明观下的自然辩证法、文明转折与第二开端的辩证法五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首先,刘教授通过介绍相关文献与思想,带领我们深化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为什么自然是重要的?”这一问题引出了刘教授对“自然理解的历程”的具体讲解。刘教授讲到,自然是哲学之根,哲学是从自然哲学而来,科学也是从自然哲学而来。通过分享介绍对自然的历程进行的历史小结与科林伍德论自然观中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类比,他提出“下一步该如何类比”,这也引发了参会师生对此问题的深思。

其次,在“辩证法理解的历程”中,刘教授重点强调了辩证法的历史维度。他讲到,自然辩证法合法性的新基础必须是历史唯物论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我们要历史地看自然,这样才有辩证法。历史是人的历史,是追求自由的历史,也就是辩证法的历史。

接着,刘教授重点探讨了新文明观下的自然辩证法、文明转折与第二开端的辩证法。对当代科技变革的实质、文明的境况等进行了讲解,通过介绍文明的U型线,他表示文明有拐点,今天的文明会走向新的开端,同时重点强调了第二开端。他讲到,作为一种转型的文明,生态文明脱胎于我们目前的危机,它是文明的基础、底线、外延,不是内涵,但是,生态文明可以转化和转进,从而推进内涵文明。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发展是一种内含于自然的一种发展,因此文明的责任必须由人本身来实现,从而提出了一种“伦理或他者优先”的新的文明观,它是文明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从外在的物质主义的文明转向内在的伦理维度的文明。

最后,刘教授提出,我们需要重新构造我们的未来,塑造新的精神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他从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行动论四个方面对新文明观下的自然辩证法的建设性纲领进行详尽的介绍,并分享了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在会议的互动环节,参会的师生们围绕报告内容踊跃提问,积极地与刘孝廷教授进行学术互动交流,刘教授耐心且细致地向大家一一解答,师生们收获颇丰。

参会的各位老师也纷纷发言,对刘孝廷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刘立教授表示,刘孝廷教授讲座的主题点亮了自然辩证法的新亮点。刘教授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考察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使参会师生深受启发。刘立教授希望通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能够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焕发新的光芒!

何鸣鸿理事长指出,刘孝廷教授讲座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具有前瞻性。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同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金柱教授用“纵横捭阖、精彩纷呈、行云流水、哲思翻涌、收获良多”五个词语高度赞扬了刘教授的讲座。他认为,刘教授是以一个多维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来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法进行讲解,同时王教授也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点评。

张云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分享了自己对报告内容的所思所想,他谈到,刘教授的讲座既有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又有对现实及未来的真切关照。讲座的内容是史和论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事实与规范的统一。最重要的是,讲座内容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即对人类本身的关注。最后,张教授对刘孝廷教授与参会的各位老师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期待刘教授今后能够再次为师生们带来更加丰富精彩的讲座。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  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