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牧青 | 休闲旅游:观光在于风景,度假在于环境和情境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4-25
摘要
风景为核,场景为心,环境为形,情境为态。观光在于风景,休闲在于场景,而度假和康养需要的是环境和情境。从风景到场景,再从环境到情境,为旅行-旅游-旅居-旅养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业态发展机遇。

图片

 

体验经济下,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此消彼长已是大势所趋。鉴于体验是旅游的基本属性,由此而基于环境之上的人文化场景塑造会越来越受欢迎。未来随着VR/AR及元宇宙技术的成熟,有情感、有情节、有情趣的场景会构成更具人性化、沉浸性和主题化的情境,这会给不同个体更具想象的空间和感知。

图片

01
观光在于风景,休闲在于场景

风景,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蕴含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因素。至于场景,人文活动则更加丰富,甚至有了戏剧性的情节。正如茅盾先生在他的《风景谈》所说: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首先,风景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显现

何为风景?这个问题似乎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单纯理解为自然风光,可能就大错特错。

所谓风景,实质上是以山水景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观赏的景象。《晋书》上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尽管古人对风景的认知是表象的,但不得不说,已经暗含了感性的因子。

“风景”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绝非偶然,其社会背景是魏晋玄学的发展与士族的兴起,经济背景则是庄园经济的巩固和推广。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客游山玩水已成为常态,譬如:王谢家族中,谢灵运堪称山水诗派鼻祖,他流连山水,被称为旅行家,又被封为康乐公。其外曾祖父王羲之纠集的兰亭诗会堪称史诗级的山水观礼聚会,在这个时期的山水诗画及士人雅集活动中,“风景”已被赋予了理性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从风景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与精神层面的休闲活动有关,而不止旅行游览。

在观光时代,风景作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主指自然风光、景物,包括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及其风土人情等。也就是说,“风景”有两个永恒的要素,即自然和人,两个要素缺一不可,“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这也是当下旅游“场景说、情景说、情境说”的渊薮。

时代不同,“风景”的认知深度、价值宽度和实践特征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旅游者通过观光游览可达到改变常居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怡悦心情、鉴赏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以及满足异地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还为风景的理性认知创造了条件,“风景”已超越审美价值,增加了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和经济等价值。如此说来,旅游“场景说、情景说、情境说”已接近实践和市场层面。

其次,场景是最具人性化和活态化的风景

场景原本是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泛指情景。但在体验经济与休闲旅游背景下,早已成为一种活色生香的风景。

持续两年多的疫情,对于普通人,诗与远方已近乎奢望。基于此,市场不得不泛生长和逆生长,如:从城市到近郊的乡村休闲与乡村民宿,以及户外旅行、研学旅行、露营地的兴起;还有剧本杀等城市就地休闲产品,实景难寻情况下,虚拟的沉浸式场景的滋生蔓延合乎情理,VR/AR、5D及元宇宙技术的相对成熟,在文化创意之外,为城市化休闲及景区游乐体验产品的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但是,沉浸毕竟虚幻的,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沉浸也许是一时的,生活才是地域化的、持久的、有人文感知的体验产品。

平遥古城保护的不仅仅是原态建筑,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古城里的原住居民及其场景的保护和培植发展。因为原住居民的存在,才有了带着浓浓晋中特定地域文化和烟火气的风土人情和活态风景。

当然,观光作为旅游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其旅游核心吸引物——风景在长期内仍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图片

02
度假在于环境,康养在于情境

体验经济下休闲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业的影响,首先在于旅游吸引物的迭代升级——核心吸引物不再仅仅是风景,还在于场景。而休闲的旅游基本形态——度假与康养旅居的兴起,则是旅游产品在场景基础上向着业态化、夜态化、人文化情境,而不止观光及门票又进一步。

首先,环境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度假旅游首先在于自然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气候、水质、土壤、植被、有机食物等,更关键的是人文生态环境,包括淳朴的民风,以及醇厚的乡情、乡礼、乡音等。环境之外,还要融入人心,这就是情境,正所谓友好型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是谓天人合一。

如果说,星级宾馆基本服务于商务旅行,那么民宿就侧重于当地人的休闲与外地人的短暂性休假及较长时间的旅居,风景之外,内外环境、人性化场景无疑是更重要的。

人文层面,沉浸式旅游的兴起,场景进一步延伸为情境,从而无可争议地上升至文化和精神层面,这正契合了康养度假所需要的人文情境,度假旅游从而成为修身、养性、怡情之道。这已远远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文化主题与精神内涵的情境。在情境方面,民宿的个性化、情怀性更加凸显出来。

其次,情境是情愫的,也是境界的

所谓情境,是在特定的环境、心境下生成一种情结或情愫,生发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叠加、生境与心境融合的物象、景象、气象和意象。

对此,不同的人在一年不同的季节及一天内不同的时辰,于不同的角度和高地远近不同的视角,对同一处风景和环境,都会有不同的感知和领悟。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晨晓暮晚,心境不一,风景迥然;甚至此时此景,遇见不同的人,想起不同的事,都能进入不同的境界。

综上,与旅行观光、旅游休闲、旅居度假三个阶段对应的“三境”应该是胜境、环境和情境。确切地说,现代旅游是景观与环境的兼容、场景与情境的交融,因而在景观、环境、建筑、产品设计中,都应该多一些“境”的元素,从而有品味,有意味,有回味,而不止是生硬地造“景”。

从胜境到环境、再到情境,可谓自然风景由景入境的嬗变过程。对此,有四个历史文化名人曾经作过三个论证:

一是唐代禅师青原惟信关于”山水”的三句偈语,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不断升华的三重境界,虽然说的是山水,却已跳出山水,浸入了人文化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滋养,不但有胜境,还融入了环境,乃至情境。有辩证,有顿悟,有升华。

二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景因境而胜,境因景而显,情因境而生。这是一个从自然观光到陶冶性情的精神升华过程。是谓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然后情随境变、心随境转、意境融彻。“境”是重要的,境由心造,境随心转,从景到境,就有了情感的注入。

三是古代“八景”实为“八境”,赣州有“八境台”,而非“八景台”,这与宋代苏东坡有关,此正说明古人一直在沉浸在情境中,而非单纯观景。中国自古有造景的习惯,大凡一个行政区域都会有“××八景“之说,这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乾隆是最附庸风雅之人,他直接钦定北京“燕山八景”。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

对于“情境说”,苏东坡看庐山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诗曰:“横看成岭侧成深,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写于由黄州一贬再贬、改迁汝州途中,路经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久离朝堂,世事多艰,又见同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已不是简单的赏景,其中蕴含几多审美,几多哲理,几多心境,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在此,有必要分辨一下当前几种旅游形态,以便在明确的旅游类型中更客观地分析其产品、景观和业态特点。风景为核,场景为心,环境为形,情境为态。观光在于风景,休闲在于场景,而度假和康养需要的是环境和情境。从风景到场景,再从环境到情境,为旅行-旅游-旅居-旅养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业态发展机遇。

休闲度假时代,旅游者追逐的已不单是自然风光、风景的游览,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场景的感知,乃至于自然与人文融合为一、和谐统一的情境和氛围的浸润。

为此,景观设计作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已不再纯粹和单一,造景的最高原则应是“虽为人作,宛若天然”。造景的最高境界理应是“境”,而非“景”。规划范围当然也不止旅游,园林、城市、乡村、建筑同样需要感性和理性的景观美。

休闲与度假全然不同,度假是全要素、全时段、5+2、白+黑、吃+住、游+乐、风景+场景、体验+沉浸、生活+生命。如果说休闲度假还属于生活体验,那么康养则属于旅居型度假,是身心全方位的休养生息,环境之外更重气候,属于生活之上的生命质量提升。探险作为“体能型+技能型”活动,在于新、奇、特,不是平常生活体验,而是生存体验。研学活动,则属于生产、生存、生活、生态、生命全体系化体验与实践。

本文为马牧青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