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有人说朱元璋的陵墓600多年都没人敢挖?

 冬不拉拉 2022-04-25

朱元璋的明孝陵,是明清两代帝王陵墓的典范,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建筑修建的工艺水平十分高超,被称之为天人合一的完美产物,居明清两朝帝王陵墓之首,更是清朝时期汉人精神文化的膜拜圣地。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边是中山陵,南边是梅花山。明孝陵依山建陵,虽然遵循了古代帝王陵墓的传古老统,但是也开辟了方坟圜丘的新制,算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了。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经历明朝三代帝王,直到永乐三年才完工,前后花费了二十五年时间,动用了超过十万劳动,这使得明孝陵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第一位葬入明孝陵的不是朱元璋,而是马皇后。

1381年,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伤心之余,决定自此不再册立皇后,还将马皇后以极高的规格葬入明孝陵。

据说,明孝陵之所以得名,不仅仅是因为明朝以孝治天下,更在于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取一个孝字作为陵墓的名称,即符合了明朝的立国之本,也是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片真情的体现。

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也先他而去,朱元璋伤心至极,也心有愧疚,于是决定将自己最喜欢的儿子葬在明孝陵的东侧,也就是后来的明东陵。

1398年,朱元璋也去世了,与马皇后合葬到地宫,并长眠于此六百余年而未动一分一毫。

明永乐三年,明孝陵主体全部竣工之后,明成祖朱棣考虑到明孝陵的安全问题,于是设置了孝陵卫和神宫监长期驻守在明孝陵。

神宫监是明朝十二监之一,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卫生保洁和祭祀等相关事务的,主要人员组成是太监。而孝陵卫则是明朝的军队编制之一,其主要指责就是担任明孝陵以及周边地区的卫戍。

孝陵卫下面设置了经历司,经历司的主要指责就是专门保护明孝陵的安全。经历司下设一个卫,一共5600人,分为5个所,每个所1120人。这个人数已经很不错了,五千多人报复一个陵墓,规格够高。

能够在经历司当兵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中的精英,他们都有战斗经历,也都是从常规军队中精挑细选的,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合格者方能进入经历司任职,主要的测试标准是:

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我们可以看出,经历司的士兵都必须是善骑马射箭之人,擅长运动战,这个标准比作战部队只高不低。

经历司的士兵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末位淘汰考试,如果发现有不合格者,这个士兵可以选择让自己儿子来接替自己,当然是要先考试合格的;如果这个士兵没有儿子,那么就直接淘汰,不过朝廷会发放优厚的抚恤金,这是其他兵种无法享受的待遇。

所以说,经历司的士兵基本上都是世代镇守在孝陵的,明朝统治者为了留住他们,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又因为这个工作是个不错的铁饭碗,可以由子孙继承,所以经历司的士兵都十分忠诚,他们忠于职守,把保护孝陵当成了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孝陵卫一直存在了267年,直到明朝灭亡才解散。在孝陵卫守护孝陵期间,没有发生过一次陵墓被盗掘事件,孝陵也因此被保护地十分完好。

但是在明朝灭亡之后,经历过一些战火,孝陵其实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孝陵的地宫并没有遭到破坏,被损毁的只是一些地面建筑。

除了有孝陵卫之外,孝陵的防盗措施也是很出色的。

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是一座石头山,孝陵的设计者在修建陵墓的时候,是先让人横向凿入山体,然后将山体掏空建造地宫,这就使得地宫的四周都是坚固的石头,不但很难寻找地宫的位置,即使找到了也挖不动。

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是从山上往下挖开,建造好地宫之后,再将山体封起来,这就给了盗墓者可趁之机,很容易就找到地宫所在,而且也很容易挖开地宫。

盗墓者要想进入孝陵地宫,只能找到横向通到山体的通道,但是在经过巧妙设计后,通道的位置极为隐蔽,且不说盗墓者根本就不知道有通道,即使知道了,想要找到它也是难上加难,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而且,在地宫上面的宝顶下,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鹅卵石,这是一种类似于流沙防盗法的办法,一旦地宫被盗掘,那么鹅卵石会像沙子一样倾泻下来,让盗墓者都变成朱元璋的陪葬品。

所以说,即使没有任何人守卫明孝陵,盗墓者要找到地宫的位置并且成功到盗取到宝贝的几率也是很小的。

清朝建立之后,出于统治汉人的需要,也开始对明孝陵进行修缮和保护。

顺治时期,由于全国还没有平定,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曾多次派人去修缮明孝陵,而且还曾亲自去祭拜,派遣四十余名官员和士兵守卫明孝陵。

不过多尔衮的一系列举动作秀的成分居多,他也不见得是真的想要保护明孝陵。

到了康熙时期,因为康熙帝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对汉人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他想拉拢汉人士子为他所用,再加上那时候许多汉人还是十分思念明朝,反清复明活动也十分猖獗,所以康熙帝决定以祭拜明孝陵来向社会传达自己坚持汉化的决心,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亲自到明孝陵,对朱元璋的陵墓三拜九叩。康熙的这个举动极大震动了汉人,数万明朝遗老见证了这一盛举,他们无不感慨地留下眼泪。

康熙帝见自己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于是又下令,对守陵人进行赏赐,还下令陵墓附近不得进行砍柴等破坏陵园的活动,并让当地官府加大力度盘查。

上(康熙)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

康熙一生中六次派人以官方的名义去祭拜孝陵,五次亲自去祭拜孝陵,每一次他都对朱元璋三拜九叩,十分虔诚,被当时的汉人称之为:

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从康熙帝开始,清朝的皇帝对孝陵都极为重视,虽然没有增加孝陵的守卫人数,但是在皇帝的倡导下,当地官府对孝陵的保护都做得比较好,没有发生盗墓事件。

而且从康熙时期开始,为了守护南京,清军将江南大营驻扎在明孝陵附近,因为明孝陵就是南京的东大门,这就使得盗墓者不敢对孝陵有任何非分之想了。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京因为变成了主战场,在经历了漫长的战火之后,不但南京故宫遭到了破坏,连明孝陵的地面建筑也几乎全部毁于战火。由于有山体的保护,明孝陵的地宫保存完好,没有收到任何不好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之后,曾国藩蹭到孝陵祭拜,还上书朝廷拨款20万两对孝陵地面建筑进行修缮,但是因为朝廷财政拮据,最后只花了几百两银子,把康熙手书的那一块写着“治隆唐宋”的碑被重新粘了起来。

即便如此,清朝末期对于孝陵的保护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力度大小的问题,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民国时期,明孝陵之所以能够被保存完好,一是因为南京是民国首都,有军队驻扎,二是因为运气好。

民国建立之后,国民政府统治者为了守卫首都南京,仿照清朝的例子,在明孝陵驻扎了军队,这使得明孝陵的安全系数增加了不少。

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他的中山陵就修建在了明孝陵的旁边,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山陵和明孝陵的保卫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明孝陵进行了修缮,但是因为破坏太严重,修缮得并不是很全面。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民国政府的首都转移到了重庆,南京一度被日军占领。不过日本人虽然坏,但是他们也不敢盗掘帝王陵墓,所以明孝陵因此逃过一劫。

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南京也都是有卫戍部队在保护的,所以明孝陵也不存在被盗掘的风险。

实际上,明孝陵虽然十分坚固,但是如果遇到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的人物,用大量炸药也可以将明孝陵炸开。但是幸运的是,在清末到民国初期的这一段时间里,以及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间一些历史空白期,都没有出现孙殿英那样的人物,这真的是上天也在保佑明孝陵啊。

在解放之后,明清两代帝王的陵墓,或被严重盗掘,或被国家主动考古发掘,基本上没有几位帝王还能安然躺在地底下。

但好在周总理即使发现了我国考古的技术短板,所以当时拒绝了郭沫若继续发掘明朝帝王陵墓的请求,还下达了“原则上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一直被延续到现在,这也是明孝陵为什么没有被打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明孝陵之所以可以保存至今,实际上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其进行保护,而且明孝陵的防盗措施做得比较好,运气也不错。

朱元璋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开创者,不论是在清朝还是在近现代,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明清时期的老百姓对朱元璋有着崇高的敬意,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明孝陵更是汉人精神上的重要寄托,甚至是盗墓者也可能不会把明孝陵作为盗墓的首选。

所以说,明孝陵能够保存到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现代人更应该保护好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