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读懂了秦朝的二世而亡吗?是秦始皇死得太早还是胡亥太无能?

 老易说史 2022-04-25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瓜:父亲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创立了一个超级大公司,结果儿子接班后,一年就把公司玩垮了,大家觉得这样的瓜吃起来带劲吗?

中国历史的秦朝就是这样一个瓜,让历朝历代的人们吃瓜吃得相当过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吃出不同的感觉来。略举几例子,比如从宿命的角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让人觉得信念和决心的神奇;比如从因果的角度,秦灭六国,六国反秦,因果报应,屡试不爽;比如从思想体系的角度,法家思想“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特质暴露得一览无余;比如从人权民生的角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未变的道理……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造成了秦朝招黑体质的无奈!很多人一说到秦朝,就是两个字:暴秦!然后再幸灾乐祸地加上两个字:活该!

但是,不管我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伟大王朝,即便它是昙花一现,如果我们只能看到它“暴病而毙”的尴尬,那就说明我们对于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历史上的秦朝究竟崩在哪个点上呢?严刑峻法?赋役繁重?主昏臣乱?这些其实都有道理,但均没有触及根本。

要真正把准秦崩的命脉,必须要鞭辟入里地从一个管理体系的逻辑关系上去找突破口。一个体系的崩塌绝对不会只是某个个性行为导致的,我们要了解这个体系的调性,要去分析它的逻辑缺陷和应用漏洞。

众所周知,秦国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法家思想就是一种特效药,药性猛烈、效果明显,但是后遗症、副作用也大。到了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耕战制产生的内应力无处释放,已经到了爆体而亡的边缘了。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秦朝崩塌的过程吧!

一个俯瞰众生的人最容易感到空虚寂寞冷,“高处不胜寒”不是说高处有多么寒冷,而是高处太寂寞,容易让人心冷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把别的帝王几辈子都干不成的事情都干了一个遍,他无所适从,不知所向,无敌是多么的寂寞,该去干点什么呢?

后来,他只能像一个退休老干部一样到处去巡游。无事可干时,到处去欣赏自己的杰作也不错嘛!他去了泰山封禅——与天对话,去了琅琊看海——向谜问路。

挑战未知,这是高手的终极选择!所以,秦始皇决定要成仙。这很荒唐吗?并不!因为人间不值得,人间无挑战。

从医学原理来说,很多成功人士比奋斗者更容易陷入狂想症或者抑郁症,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

秦始皇本来对于他的宏图霸业都规划好了,结果一不小心啥都实现了。这种人既有资格瞎想,又有时间瞎想!

关于成仙的出路,秦始皇判断应该是在东边的大海,因为秦国出自西边,北边是北狄,南边是南蛮,这些蛮荒之地一看就没有什么生机勃勃的样子,只有东边的大海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秦始皇听说在东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有不死药。

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出题自己作答,自娱自乐自嗨。为了证实他的猜测,他派了很多探险船队去东海寻找仙山、仙人和仙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的那支队伍,这支队伍有去无回,据说成为了日本人祖先

后来,秦始皇又来到帝国的东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访仙人。

问题来了,这些被秦始皇派出去寻药问仙的人真的能完成任务吗?显然不大可能。这些方士不过是投其所好地在忽悠秦始皇,以便获取各种利益而已。

但是,忽悠到最后总是要穿帮的!那些术士们要么提前跑路了,找个隐秘地方享受人生去了,比如徐福;要么觉得自己避无可避,然后找个新花样,继续忽悠,比如卢生。他给秦始皇带回来一本民间宝书《录图书》,书上赫然写了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这就好比一个天下无敌手痒痒的高手,你却突然告诉他,有一个人比他更厉害,分分钟灭掉他!秦始皇激情燃烧的岁月再次被点燃,他的世界不允许有强大的敌人存在,假想敌也不行。

秦始皇要灭胡(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但是,以前秦国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现在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实也没有什么胡人可以灭了。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大秦帝国轰轰烈烈的灭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后世人把"亡秦者胡也"这五个字自作聪明地和胡亥亡国对应起来,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主要也就是为了调侃和恶心一下他们不喜欢的秦朝而已。

不得不说,卢生是个很有水平的忽悠者,因为与对方关联很强,但对方也搞不清楚的问题,往往是最好忽悠的。

卢生的这一次忽悠为大秦帝国的崩塌埋下了一根引线。因为他引诱大秦帝国再次发功了,慢慢步入了走火入魔的漩涡。

秦始皇性格是属于要么不出招,出招就必须放大招,小打小闹太小家子气,体现不出咱们大秦帝国的大国风范。

其实,秦始皇当时死磕北方的游牧民族,多少有点大炮轰苍蝇的味道,属于得不偿失的典型。因为当时的游牧民族还不够发达,根本形成不了对中原政权的真正威胁。他们只是一群充满速度与激情的“飞车党”,根本无力颠覆或者侵占一个帝国!

对付这种小蟊贼,其实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招安等怀柔政策,别闹事,闹事大哥就揍你。平时只要你们紧密团结在大哥周围,保证你们跟着大哥有肉吃。

但是,秦始皇不会这么想,因为我太寂寞了,我必须要找个人来陪我练练手,至于合算不合算,那都不重要。为了北伐事业,秦始皇亲自巡边,从碣石沿着北方的这一线,到渔阳、代郡、雁门、上郡溜了一圈后,便回到咸阳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起来。

秦始皇的大招就是“四连击”,先把高速公路——秦直道修到北部边境,解决军队和物资的运输问题;然后派出大军,打跑匈奴;再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的长城,防止反弹;最后迁移内陆的居民去定居边境。

秦始皇这个思路是不是看起来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但是在战略错误的前提下,任何精彩绝伦的战术设计都毫无意义。

因为匈奴当时确实不该打!打个比方,你一个跨国公司的大老板,因为看不惯一个生产队长,然后全公司停产,调动全公司的人去揍这个生产队,打赢了你是输,打输了你还是输,有什么意义?战争的目的永远是以最小的代价去维护或夺取最大的利益。

言归正传,别看匈奴当时不堪一击,但他们并不好打!为啥?太远了,后勤太难保障了。秦国打六国的时候,要翻出关中平原,也不好打,但起码出关之后,便可以以战养战了;起码所有参战的人都知道,翻过这座大山,前面就有花姑娘、有金银财宝、有白花花的粮食……你打匈奴呢?那个地方又远又偏,你费了半条命把人力和物力调集到北疆,却连个敌人的影子也不一定看得到!再说,翻越山西高原去搞大规模军事行动,本身就是烧钱无底洞。

秦始皇也意识到了战争的成本太高了,决定先修路再打仗。可是,山西高原那该死的气质决定了,你修路的成本也低不到哪里去,而且速度跟不上。

等不及了的秦始皇大笔一挥,决定边修路、边打匈奴。一时间,秦朝的人力、物力、国力以最快的速度向那个黑洞流失,关键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出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气势如虹,雄赳赳气昂昂。

但是,三十万的军队,背后是几百万的民夫翻山越岭地在输送粮食、器械等,是大秦帝国数以百计的家庭被抽光了壮丁、粮食。

另外,这么庞大的运输队伍、这么遥远的运输距离,很多时候,运粮的人甚至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就把征集的粮食消耗得差不多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此重负荷生存状态下的大秦百姓已经没有什么太多活路了。

虽然蒙恬最后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震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大秦帝国大获全胜。但秦朝还没停,接下来的修长城、移民戍边都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的大事。

都说秦灭六国,六国百姓对秦朝恨之入骨。其实,历朝历代的老百姓其实都一样,但凡有条活路,谁又真的愿意过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呢?跟着六国是过日子,跟着秦朝也是过日子,没人逼他们,他们真的不会造反的!

再说一下,秦朝打完北胡之后,并没有停止,又调转枪口去打南胡。再来一次大炮打苍蝇,再给秦朝的老百姓火上浇了一次油。

此时的秦朝已经摇摇欲坠了,但好在秦朝恐怖的战斗力和秦始皇绝无仅有的威望暂时还能稳住局面。

可是,生来就是干大事的秦始皇,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他要继续挑战极限。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又征调了囚犯七十万人,动工开始修建“天下第一宫”阿旁宫和继续投入到已经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

看看细节,上面的数据里光囚徒就是100多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约2000万人口,除去一般女人,再除去老人和小孩,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成年男子都是囚徒。他们不是犯了啥大罪,而是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下“被迫”成了囚犯而已。

可想而知,秦朝当时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如何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脆弱?

上天再也不愿意眷顾这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大秦帝国了,公元前210年七月,上天把秦朝的开创者兼守护神秦始皇带走了,把权柄交到了庸才胡亥和小人赵高手里。随着陈胜在大泽乡震耳反馈地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大秦帝国被烧成灰烬。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觉得秦朝到底是崩在哪里呢?是秦始皇太残暴?是秦朝法治过严?是秦始皇死得太早?是胡亥太无能?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很片面。

秦始皇最后五年这些大动作,从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上来说,你能说他没道理吗?可以说,其中的每一项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但是,做正确的事为什么会导致灭亡呢?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逻辑误区,我们姑且称之为“成功者的逻辑误区”吧!那就是,成功会掩盖很多问题!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说的“一白遮百丑”。

秦国依靠法家思想的刺激,一路暴走,最后鞭笞天下,它成功了,它强大了!但是,它就真的没有弊端了吗?有,而且还很要命!

大家想想,那些天生神力的人,为什么往往命不长?那些能让人瞬间爆发的东西,往往被称为毒品?

法家思想的刺激性太强,它产生强大的刺激力是需要泄洪口的。一个嗜血习惯了的民族或者团队,如果有一天他们没仗打了,他们会怎么样?一个一辈子都在搞大工程、玩大场面的人,你突然跟他讲静水流深的道理,他听得进吗?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逮谁揍谁,拿着砍刀一路跑到底,到了终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吃了兴奋剂之后,经脉已经快受了了。要是秦国在统一之后,能马上停止所有的动作,慢慢给百姓疗伤,或许还有一丝转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工程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地上,这不是往高压锅内不断地充气吗?你不爆炸谁爆炸?

最后说一下,有人说大秦是死在严刑峻法上。这个是有关系,毕竟大泽乡起义的直接诱因就是“失期当斩”!这个问题我不反驳,只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秦朝的严刑峻法源自商鞅变法,秦国的百姓没有受过其苦?为什么秦国的百姓不反?秦朝给百姓施压最严重的时期是秦始皇的最后五年,为什么那个时候百姓不反?那个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真的是农民吗?

说了这么多,那么秦朝究竟是崩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在于吃得太饱、吃得太快。秦国以关中一地统一天下,这本身就是蛇吞象,把自己的胃都快撑破了。关键还是狼吞虎咽地三下五除二全部塞进肚子里的。这个时候,你最需要干的事情是消化,哪怕消化一半都是极好的。你刚吃完就四处蹦跶,你不肚子痛谁肚子痛?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并不能活学活用。

关键一点,大秦国吃进肚里的东西还是从别人碗里抢来的,别人可怜巴巴地流着口水,保持沉默,不代表别人不怨恨你,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每一个沉默的仇恨者都是一桶火药,他们只需要一根引线就能引爆。恰巧秦国正是用严刑峻法去反复挤压老百姓的生存空间,爆炸是迟早的。

秦朝实行的是霸道,以欺压百姓来成就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欺负老百姓也是有方法和方式的,同样是抽人三十巴掌,你一天抽三巴掌,大概率受欺负的人会忍到第十天;但是你如果一口气不停地三十巴掌连着抽,很少有人会忍得住?你凭实力欺负人,隔三差五打人家一顿没问题,但你真要把人往死里打,你看看会不会跟你拼命?

归根到底,秦朝崩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制度和体系没有弹性。没有弹性的社会是最容易让底下的人感到恐惧,进而感到绝望的。

打个比方,就像练武一样,选择的功法不行,成就自然会有限。按照法家思想的调性,其实是不适合作为大统一政局的统一工具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亘古以来,就没有见到那个大国家、大公司能够依靠高举屠刀的法家思想,实现长治久安。

以史为鉴,通过秦崩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能明白几个道理:

有人说,秦朝这么欺负人,所以它崩了活该。这句话没什么大错,但显得有点小孩子气。毕竟政治与道德无关,古往今来,统治者的统治逻辑就是建立在欺负人的基础上的。只是欺负人的时候,尽量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往死里逼。

为什么秦国靠法家思想起家,也最终必然会死在法家思想手里?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靠把人往死路上逼,用死亡的恐惧来逼出你的潜力、服从和麻木。但一旦到了“民不惧死,何以死惧之”的时候,法家思想便会失效。偶尔吃几粒壮阳药,或许能够收到奇效,把壮阳药当饭吃,迟早是精尽人亡的下场。

因此,当我们走在暴走的路上时,一定要懂得适当地停下来缓冲一下、消化一下。自然界中,蟒蛇是可以吞下比它体量大许多倍的食物的,但是吞下之后,它便会长达数十日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慢慢消化,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之中,我们如果遇到“无所不用其极”的人,一定要远离他们,这种人注定成不了大事,而且他自取灭亡的时候,还有可能影响到你。举个例子,某个领导凭借手里的权力横行霸道,不要急,尽量满足他、刺激他,然后坐上小板凳看戏,坐等他被人往死里揍就行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任何因果都是有度的。所以我们得把握好度,掌握好节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但过于绝对的东西肯定都不好。

所以,尽量让自己活得通透点,读书看历史,听歌谈风月,都不要见风就是雨,也不要人云亦云张口即来,不要盲目相信那些鸡汤套话,要有思考,要懂辨别。千万不要非此即彼,对儒家思想不满,就觉得法家思想好;对这个女朋友不满意,就觉得前女友哪都好。

秦国之死,是霸王之死,是帝国之败。对于很多能力出众的人是很有思考价值的,你如何对待你下面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已经决定你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

另外,像卢生那种人,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我们要学会辨别别人的意见,别觉得自己很牛,别人指个坑你也敢往里面跳。那不能证明你牛逼,只能说明你沙雕。

最后,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学会成本思维,不要靠“我不在乎”几个字去闯天下,大炮轰苍蝇你不在乎,牛刀宰小鸡你不在乎,用几千万去泡一个人尽可夫的女孩你也不在乎,你不死都显得没有天理了。

和对等的人干对等的事才有意义,恋爱、生活、工作、聊天都是如此,所以不要陷于那些口水战,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事业有成的人和那些无所事事的沙雕每天争得不亦乐乎。

关于秦崩的思考其实无处不在,我只是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看法供读者朋友参考,更多的历史感悟其实是需要大家自己去从历史逻辑中去慢慢体会的,这才是历史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历史的真谛在于思考,而不在于辩解,有很多沙雕到处到别人的文章后面去留言,这里说有个错别字,那里说有个失误,然后满脸洋洋得意。这种人是懂历史的吗?他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可怜人,刷点存在感,聊以自慰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