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春泰州三校(口岸、黄桥、楚水)联考高二语文期中作文:“新青年的标准”

 圩岸学堂 2022-04-25

【作文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有: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予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提要】

一、审题:

1、找到材料观点。

2、选择认同或不认同。

3、明确写作要求。

二、立意:

1、好的立意需要找到好的问题。

2、“借题发挥”是立意的基本原则。

3、立意引导。

【正文】

一、审题

1、找到材料观点。

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找到作文材料的观点,然后就只剩下两个选项:认同,或不认同。不认同还可以区分为,完全不认同和部分不认同。

材料的观点或显或隐,或一或多,我们都有相应的应考办法。

今天这道题体现自己的观点的方式,跟以往不同:以往的材料,不管有几个观点,每个观点你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体现为明确的判断。今天这道题,给我们介绍了陈独秀提出的“新青年”的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三个方面:

1)、生理上的标准:身体强壮。

2)、心理上的标准:弃金钱权力,取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行动上的标准:你的追求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

假如你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标准,就发现很难,几乎要把材料上的语句都抄上似乎才行。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我们一般是“认同材料观点派”。认同,能保证符合题意,符合“价值观引领”的要求。在这道题里,“认同材料观点”,是不是意味着连作文提纲都被材料限制了?是不是意味着我只要举出相关例子来“附和”一下就行了?

我们依稀记得,南通一模关于“行”的作文题,,对“行”的含义给出了若干概述,却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作文里依次“认同”这些概述——假如你依次认同,平均用力,你会“死”得很惨。

我们又不能忘,南通二模关于“文化”的作文题,对“三大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假如你平均用力原则上不超过36分

问题来了:能不能直接写材料中的“三个方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新青年”和“三个方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三个方面”是“新青年”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答:是必要条件

“新青年”这个概念本身无法被定义,只能被描述。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旧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新”本身的模糊性,就意味着“新青年”这个概念只能被描述,无法被定义。你没法画一条线,说线左是新青年,线右是旧青年。

“新青年”这个概念在这里的“三个方面”的标准,也是描述性的。新青年的标准可以增加吗?可以。比如,我增加一条,新青年要能团结他人,你不能说这是错的,你不能说团结他人不是新青年的标准。

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作文材料的核心词是“新青年”材料观点是:提出了一种“新青年”的标准。该标准有三个方面

2)、“三个方面”的标准是“新青年”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意味着“包括而不限于”。

3)、“新青年”是个相对概念,一百年前的“新青年”,跟今天的“新青年”,概念上(也许)不完全等同。

2、选择认同还是不认同?

所谓认同,有两层含义:

1)指是否认同材料中陈独秀的当年的“新青年的标准”。

——我们是认同的:陈独秀根据当年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新青年的标准”,是为了解决当年的问题。

2)指是否认同材料中陈独秀的“新青年的标准”仍然适用于今天的青年。

——我们可以认同:当年的社会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所以,当年的标准仍然适用于今天的青年。

所谓不认同,也有两层含义:

1)不认同陈独秀的当年的“新青年的标准”——你需要给出充分的历史事实,来说明陈独秀的标准是不能解决当年的现实问题的。(假如我们都认同解决现实问题是衡量标准的话。)要论证这一观点很难,我只是说在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是不是有充分的事实来证明是另一回事。

2)不认同陈独秀的“新青年的标准”仍然完全适用于今天的青年——今天和当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青年们面对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做一个怎样的新青年标准需要调整

3、明确写作要求。

充分阅读引导语和写作要求部分,至少逐字逐句读三遍,不放过每一个“概念”:

什么是“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是指改革开放的时代,还是深化发展的时代,还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还是遭遇国际困境的时代?新青年的标准假如会随着时代发展而需要调整的话,你对时代的理解就会体现到你对新青年的理解上。)

什么是“启示意义”?(一般指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什么是“结合材料”?(包含了形式上和内容上两种要求)

什么是“你的思考和感悟”?(要落到实处,结合具体情况,不要空洞)

(纪律性的写作要求这里略过)

二、立意:

1、好的立意需要找到好的问题。

审题,是思考“可能性”和“限制条件”;立意,是找到符合要求的现实生活场景。

好立意的办法,需要找到“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文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你的作文是在做“现实问题分析”演习,为将来走上社会真刀实枪地干做好准备。

问题在哪里?在现实生活里。生活里到处是问题,选择适用于的材料的那一个,你就有话可说了,就不会无病呻吟了。

2、“借题发挥”是立意的基本原则。

作文题目不会重复,命题方式会有变,但“你的题目”是相对不会变的。

“你的题目”,就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你使用的思想工具,相对稳定。千写万写,写的都是你自己——这就是“借题发挥”。

3、立意引导。

上文说,写作要找到“问题”,这样就具体了。我有以下问题:

1)“身体强壮”的“新青年的标准”,今天过时了吗?为什么今天的中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全球第一?我们今天是否还在谈论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个口号为什么一喊再喊?新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增加体育课的时间?在保证睡眠和完成作业之间,你怎么选?

2)一百年前,陈独秀就号召青年“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今天“考公”队伍不断壮大,追求经济发展是社会主旋律,发财没有错,这一切是不是说明陈独秀的新青年标准在今天已经不完全适用了?

3)“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予其群”,这是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空谈理论,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联系到具体场景,我们可能会面临选择的困难:你属于哪个“群”?你把自己贡献给哪个“群”?怎样贡献?举个例子:你为社会做志愿者,参加防疫抗疫工作,守在医院门口,来了一个急需救治的人,没有相关证明不能进医院。医院里面是你需要守护的“群”,医院外面也有一个“群”,志愿者群体本身也属于一个“群”。“外图贡献予其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艾希曼说,他没有罪,他只是在忠实地执行纳粹组织命令。柏林墙的卫士说,他没有罪,他杀死翻墙的青年,只是在执行命令。“群”的概念,在现实生活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你在生活里,从属于许多不同的群。你对群的选择就体现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题外话】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还是不会写。

假如不看这里的解读,你本来是会写的。看了这里的解读后,你发现自己不会写了——因为没有套路和模板。

套路和模板,不难找,不难学,用不着我来提供。我想尝试模板之外的东西——我自己厌倦了模板。你不必跟我学,你的模板作文用来应对考试,没有问题。

假如你想跟我学,我借用作文材料里陈独秀的一句话来跟你共勉吧:“内图个性之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