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贵阳改哥 2022-04-25

    在绘制《贵阳访古地图》的过程中,改哥查找了一些有关贵阳古代城垣发展变迁的资料,梳理出了城市规模演变的大致脉络:

一、格洛格桑
    据说格洛格桑是远古时期苗族同胞对于贵阳一带的称呼,意为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但由于缺少相关史料,苗民迁入的具体时间不详,按照神话传说可以上溯到黄帝与炎帝联军大败蚩尤九黎部落的时代,因苗族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只能演变成史诗口口相传。苗族的史诗神话中反复提到的民族英雄杨鲁(或称为“噶啵路/干巴珠”)牺牲于嘉坝西(今喷水池一带)已是明朝的事了,因此形成的“四月八”这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延续至今。
    而喷水池一带成为贵阳的市中心,是明末经历奢安之围后贵阳扩建外城,北门成为内城门之后的事。
    古代市镇一般都是发源于河流交汇之地或津桥两岸,所以处于坝子中央的格洛格桑肯定不能算作贵阳城的前身,它应该只是一个靠近城池并最终融入市区的土著村寨,类似于后来的大小宅吉、八鸽岩寨、太慈桥附近的凤凰寨等。


二、唐代矩州
    矩州为唐武德四年(621年)为当地土著首领谢氏所建,是现今能够确定的第一个已贵阳为治所的行政区域,直到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地图上仍标注有“矩州”。根据覃雨甘老先生的考证,矩州城池最初先是位于今都拉营一带,约在847年至859年期间移驻于今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三条河围成的长方形半岛内,并以今都司路为中轴线。如果用卫星地图观察这一块地方,至今仍是“水呈矩形环流”的地形,并且可以推断出这座县级的城池非常袖珍,东西跨度至多三百余米。也就是说至迟从从公元859年算起,贵阳形成城镇最短也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清代贵阳汉人仍把府西一带称为“老苗城”,也是贵阳城池始发于西端的有力旁证。这一时期的矩州城南临南明河、西界市西河、东限贯城河北面大概在市府路或府后山一带周长只有1.6公里左右。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三、黑羊箐与石人部落
1.黑羊箐与黑羊井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乌蛮(彝族的一支)侵入矩州,堕毁城垣,呼矩州为黑羊箐。箐为宽广的竹林之意,“黑羊箐”应该是征服者对占领地的一种蔑称或别称,而不是当地自然形成的地名。这个黑羊箐市镇应该还是在今都司路一带,而不是大十字洼地之中。
    大十字附近的黑羊巷是得名于巷中的黑羊井。按照贵阳城垣发展的规模来看,黑羊井至早不会早于明初,现在所知贵阳的水井,不论是已经消亡的还是残存至今的,全是明清时期挖掘的。因为更早的时候城池三面临河,仅靠河水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城边的位置去打井。黑羊井与黑羊箐同名或许完全只是巧合,由此衍生出贵阳城池始于大十字的说法更显得牵强附会。

2.石人山与石人部落
    乌蛮罗氏侵入矩州后,驻守在矩州城北三十里的石人山并号称“石人部落”,也就是今天白云区云峰大道旁的大人山公园一带。石人山处于贵阳通往水西方向的路旁,“石人部落”扼守住这处交通要道咽喉,进可攻贵阳、退可守水西。975年水东宋氏占领黑羊箐,结束了以石人山为统治中心的这段历史。

3.宋代矩州/贵州城

    乌蛮统治结束后,宋代仍使用矩州的旧称。直至1119年改称贵州。唐宋时期的矩州刺史署都位于今都司路上,说明其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少数民族首领多次争夺并破坏矩州城,是矩州城规模一直没有明显扩大的原因。直到南宋期间黄河流域难民迁入矩州导致人口增加,且1224年罗氏再次入主后未再有战事发生,城池的东北隅才得以发展到今大十字。据覃雨甘老先生考证,南宋贵州城的东面抵达汉湘街一带,北临今中山西路,周长约2.8公里



四、元代顺元城
1280年设立顺元路宣抚司。
1292年顺元路宣抚司与八番宣慰司合并为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改称“顺元城”,城墙为土筑,并再次扩大了范围,东至老东门、西至大西门、南至大南门、北至今勇烈路口,面积约0.97平方公里,周长约4.2公里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五、明代贵州城
1372年设贵州宣慰司,治所当然也就称为“贵州城”。同时设立的县级建制为“贵竹长官司”。1372至1381年间,都指挥使马烨扩建贵州城北墙,将北门由今勇烈路口移至北门桥的位置。

约在1420年之后,都指挥使顾成将元代顺元城的西、南、东三面土城改建为高大坚固的石城,并在五座城门外修建了月城和月楼,又在贯城河穿过东北和西南城墙处修建了水关,城区面积增至1.25平方公里,周长约4.7公里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1413年建贵州省,省名与省会城市同名,为了方便区别民间已出现“贵阳”的称谓。
1569年 程番府(今惠水)移驻贵州城内,始有官方名称“贵阳军民府”。
1626年,总督张鹤鸣再次对贵阳城进行扩建,增加了外城和四座城门,城区面积扩至2.26平方公里,不计内城北墙外围总长约6.6公里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六、清代贵阳府
1647年,外城被孙可望拆除。
1672年重建外城,但它是土城。
1741年外城再改为石城。
清代贵阳城垣虽经过多次修葺,但范围大致没变,最终稳定下“九门四阁”的基本格局。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七、民国贵阳县
1914年改贵阳府为贵阳县。
1936年在大西门旁开辟两孔的中山门。
1937年拆除大南门并另辟中正门。
1938年老东门打开缺口(今中山东路与文昌路交汇处)正对东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人民大量涌入贵阳,1938年至1941年,为解决房荒在南明河河湾处建设南明堂住宅区,即今省委所在地。
1939年经历日军“二四轰炸”后,在各主要道路临近城墙的位置增辟禹门、指月门、会文门、虎门、霁云门、乐群门、世杰门、飞山门。之后又增加了光复门,忠烈门、龙泉门、三民门等疏散通道,加上原有的城门总数达到了21个(或者23个)
1941年贵阳建市 
1942年 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开始拆除全部城墙,到1946年基本全部拆除,大西门和大南门附近的一段因为遮挡在居民区内得以残存至上世纪90年代,大西门三元宫后和一中桥旁的两小段侥幸残存至今。贵阳城墙消失的原因并非不爱惜文物,这笔债要算到小鬼子头上。
1945年国民党倡导新生活运动,于宅吉坝一带新建盐务新村,贵阳城区终于向东北扩张到了贵山山脉脚下。

到解放前夕,贵阳城市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上图来源于网络,标注内容有些讹误,所以改哥用1944年地图另外标注了一幅: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八、解放后的贵阳市
    1958年大跃进后,贵阳城市规模再次迅猛发展,如今几乎已经填满整个贵阳盆地,许多房屋甚至修建到了半山腰上,只剩下少数陡峭的山头无法筑房,近年得以开发成为诸多山体公园。
    90年代贵阳的城区面积终于跨出了由山脉包围天然形成的两城区范围,建设起贵阳的第一个卫星城小河区。
    本世纪初,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开始在老城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开发更大的卫星城金阳新区,2012年更名为观山湖区。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除了观山湖区继续扩张并将与白云区中心街道完全融和,乌当、花溪、龙洞堡等近郊卫星城也将持续扩大直至与主城区连成一片,2014年正式上马的贵安新区也将成为贵阳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贵阳城池演变初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