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口地形险要,乃长江门户。清代曾筑有东、西、南、北和狮子林5座炮台。
1932年吴淞炮台被日军占领时拍下的老照片
1937年9月4日,淞沪会战中占领吴淞炮台的日军部队
1937年9月4日,站在吴淞炮台大炮旁的日军后藤伍长。
1937年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五辑中也有日军占据吴淞炮台的照片。
1.吴淞西炮台
建于1660年,由于在吴淞口炮台群中的历史最悠久,又称老炮台。鸦片战争中的1842年6月16日,守将陈化成在此殉国。因有碍于商埠市场,被两江总督刘坤一拆毁于1900年。
吴淞西炮台遗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纪念地点,位于塘后支路27号(原为3号)院内东南角,老地名为杨家嘴口。
此地出土的古铁炮现存于宝山临江公园陈化成纪念馆(宝山文庙大殿)前。
2吴淞北炮台(南石塘炮台)
建于1886年,1932年日军登陆后被炸毁。
中法战争结束后,于光绪十二年在吴淞南石塘北端增设北炮台,与西炮台互为犄角。
吴淞北炮台遗址,即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吴淞炮台抗日遗址,位于塘后路109号吴淞警备营区内(军事禁区不对外开放),但从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内的长江河口科技馆三楼窗口望下去,可以俯瞰这处纪念地,包括方形炮座上的古炮和“吴淞卫士”雕塑。
吴淞北炮台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32年),当时置12英寸口径,800磅炮弹膛炮,光绪十五年(1889年)增设8英寸口径后膛炮2门,后又增4.7英寸口径炮2门、6英寸口径炮1门,均后膛式快炮。民国20年(1931年)时有炮11门,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抗战中,日军登陆后炸毁。现上海警备区驻地部队在遗址新建景点“吴淞古炮台”,占地约1500平方米,刻有“平夷靖寇将军”的古铁炮,安置在景点中心的大理石平台上。
3.狮子林炮台
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此地原为清乾隆年间(1736~1766年)福建省福安县知县张金惠(月浦人)墓地,因远望此林似蹲狮状,俗称为“狮子坊”,是进入吴淞口标志。
海上船舶驶入吴淞口时,遂称此标志为“狮子林”。光绪十五年(1889)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修筑炮台,称狮子林炮台,为由海入江必守的门户。光绪二十二年(1896)起陆续增加快炮和后膛炮。到了民国20年(1931年)有炮14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为中日双方争夺的主要阵地。
狮子林炮台遗址位于月浦镇友谊村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练祁河与宝钢护厂河交汇处,紧靠长江堤)。

宝钢厂区内的狮子林,有13棵银杏树,抗战中被日军砍掉3棵。
狮子林炮台遗址现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由于在宝钢厂区内,不对外开放。

此景又名“狮林古树",位列"宝钢工业生态十景”之一。

狮林古树位置卫星图
4.吴淞东炮台
建于1718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攻陷后废弃。
遗址位于今高桥镇凌桥炮台浜路118号,内有8门高炮组成的阵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有文保碑,但已找不到清代古碑)。
5.吴淞南炮台
建于1900年,1932年日军登陆后被炸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指挥士兵炸毁西炮台,遭到舆论谴责,言路御史纷纷奏本弹劾,沈敦和受撤职戌边处分,而西炮台终成一片废墟。西炮台被毁后,清政府责令两江总督刘坤一“迅筹规复,以振南洋要口”。刘坤一委盛军统领班广盛在吴淞南石塘南端新筑一座炮台,称为南炮台,与北炮台首尾衔接,长750米,总称吴淞炮台。
遗址具体地点及现状不详,应该也在炮台湾湿地公园范围内,根据北炮台位置推测,大概就在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内的炮台广场一带或炮台山的南端。

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内的炮台广场上陈列有不同时期的火炮文物数门。
据说此炮曾击伤时任日军第三舰队司令的日本伏见宫博义亲王
炮台湾公园中十九路军的群像

公园中的66式岸炮是在苏制СМ-2-1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基础上研制而成
6.陈家镇炮台
陈家镇炮台及其瞭望台位于崇明岛陈家镇新桥村,是崇明区文物保护点。
遗址具体地点及现状不详。
7.炮台山
60年代初期,因战备需要,用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并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钢渣地。因此炮台湾湿地公园的炮台山与古炮台并无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