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探微3:徙木立信其实不简单

 梦想童年594 2022-04-25

对《史记》里的有些故事,如果不认真琢磨的话,往往会把它很简单化,商鞅主导的“徙木立信”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说到“徙木立信”,自然免不了提及“商鞅变法”。在古代,变法往往是很敏感的话题,通常会有较大阻力,因此古代很多变法都已失败告终,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等,但“商鞅变法”却是一个例外。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搞定了关键少数,即争取了秦孝公的支持;第二是排挤了反对的政敌,即排挤打击了太子的伯父、师傅赢虔以及杜挚等变法的反对者;第三则是想办法争取了极大多数,即得到了秦国老百姓的支持。在古代推行的变法中,前两点都比较容易做到,但做到第三点却不容易。古代的变法,很多变法正是因为没有做到第三点而失败,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

商鞅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改革家,还是一个很有手腕、会动脑筋的优秀政治家。他深知要推行变法,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必不可少。那么,商鞅是通过什么办法,赢的秦国老百姓的支持与信任的呢?

《史记》探微3:徙木立信其实不简单

商鞅变法并不容易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由于商鞅变法内容过于激进,又有很多新鲜事物,大家对此都比较陌生,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他,加上很多反对者诋毁变法,经常在老百姓中造谣,怕老百姓没信心而不执行变法。于是,在推行变法之前,他想出了“徙木立信”这个办法,想以此取信于民,推进变法内容的实施。

关于“徙木立信”这个典故,《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原文很简短: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商鞅变法的具体细则拟好后,由于担老百姓不相信,因此没有及时公布实施。而是先将一根三丈长的木材立在国都的南门,并向社会发出告示,若有人把木头扛至都城北门,则赏十金(注:即铜,非指黄金)。知道这件事情后,老百姓感到奇怪,却又没人敢去尝试。第二天商鞅把奖金增加至五十金,正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一人把木材扛到了北门,商鞅于是奖励了他五十金,以示不欺百姓。之后才下令变法。”

《史记》探微3:徙木立信其实不简单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形象

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对故事内容也是深信不疑。但是,估计很少人会去细想事情的复杂性。大家津津热道的,或许更多是商鞅通过这件事情,让秦国的老百姓很快的相信自己,巧妙的达到了自己推行变法的目的。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一个十分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木材的重量和秦国南北都城的距离。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丈相当于现在的三米三,三丈就是十米。根据常识,一根十米长的木材,其直径少说也有30公分吧,我们按照半径15公分来计算,这根木头的体积为大约为0.7立方米。

按照木材一般的密度,1个立方少说也有800斤。也就是说,三丈长的木头,少说也有560斤。我们再减一点,姑且算它重500斤吧,但即便这样的重量,我想一般人也是扛不动的。

那么秦国都城的南门到北门有多远呢?秦孝公时期秦国的都城还不在咸阳,当时的秦国国都是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遗憾的是,栎阳的南北城门之间的距离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们可以参照秦国之前的首都雍城的情况来推测。据后世考古发现,雍城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雍城是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国都,栎阳作秦国战国早期的国都,其面积应该比雍城要大,因此南北城门之间的距离少说也有3公里吧?

《史记》探微3:徙木立信其实不简单

徙木立信的故事

试想一下。一个成年男子,哪怕是非常强壮的成年男子,扛着一根五百斤重的木头,放置在3公里以外的地方,可能吗?要知道,现在的男子105公斤级的挺举记录是242.5公斤,还不到500斤,但也只能坚持三秒多。假如换做500斤的重物,估计举都举不起来,遑论扛起来走呢?因此,我认为,扛着500斤的东西走3公里,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我想,仔细分析的话,这个故事或许有以下这几种可能。

其一,这个故事是假的,是杜撰出来的,司马迁也没办法考究其真实性,就写入了《史记》里。

其二,这个故事是真的,但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或许木头是经过处理的。比如说,木头里面可能挖空了,实际上没有这么重。然后再找到一个很强壮的人,事先安排好,如果没人去扛的话,第二天这个人去扛木头便是。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因为从当时的形势看,商鞅确实需要通过非常手段,才能达到自己推进变法的目的。但是如果真的弄一根太重的木头去,结果没人抗的动,人家还以为你忽悠人呢,又怎么体现得了你“取信于民”的诚意呢?

《史记》探微3:徙木立信其实不简单

真要完成徙木的任务并不容易

那么,弄一根短一点或细一点的木头行不行呢?我认为不行,因为那样的话,就没有广告效应了。为什么呢?因为太细太轻的话,木头一立起来就被人扛走了,围观的人都没到齐,大家都不知道这回事,又怎么会有广告效应呢?

相反,假如弄一根经过处理、看起来有一定重量的木头立在那里。大家一看,根本扛不动嘛,也就没人去扛。但经过一天的口耳相传,事情估计已经满城皆知了,等到第二天,再安排有一个人去把木头扛走,还果真赏了那人五十金。这样,事情逐渐传开,这不就有很强的广告效应了吗?

这样的“立木为信”,你想到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