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探微7:没有围住魏,也没能救下赵

 梦想童年594 2022-04-25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围魏救赵”。

关于这次战役的经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是这样叙述的: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史记》探微7:没有围住魏,也没能救下赵

围魏救赵的流线图

对这段话,大多数人是这样理解的,田忌为了解救邯郸,本来准备率军到邯郸去与魏国的主力直接交锋,孙膑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田忌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都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国内估计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救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在桂陵遭到齐军的伏击,大败而归。

但注意哦,在以上的这段原文里,司马迁只交代了魏军回援,同时齐军在桂陵这个地方击败了魏军。但齐军击败的是不是从邯郸回援的魏军呢?赵国都城邯郸的结局如何呢?庞涓有没有亲自带兵回援呢?很不巧,以上种种关键信息,都被司马迁直接无视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他有选择的删除了。

我认为,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这种有选择的记载影响,使得很多关键信息缺失,以致让后人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产生误解,让人普遍认为在孙膑“围魏救赵”的奇谋下,齐国成功打击了魏国,达到了解救赵国的目的。

《史记》探微7:没有围住魏,也没能救下赵

孙膑铜像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认真研读史料的话,会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

首先看《史记·魏世家》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

然后,再看《史记·赵世家》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以上两段记载记载看,魏国并没有受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的影响,采取的是继续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的策略(注:或许确有部分军队回援),并于同年拿下了邯郸,直到两年之后,才把邯郸归还给赵国,并与赵国在漳水结盟

也就是说,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并没有达到“救赵”的目的。因为如果真如“围魏救赵”这个典故所言,赵国就不会丢掉邯郸,或者即使暂时丢掉了,也很快可失而复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孙膑所谓“围魏”本来是要围攻魏国首都大梁的,但最终只是在桂陵这个地方击败了魏国派来的阻击部队而已。要知道桂陵在大梁的东北面,离大梁还远着呢,可以说,齐军连大梁的边都没有碰到就退兵了。换句话说,齐军也没有真的“围魏“。

因此,“围魏救赵”既没有“围魏”,也没有“救赵”,实际上是一个不怎么成功的战略。

《史记》探微7:没有围住魏,也没能救下赵

魏国大将庞涓

那么,事情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推测应该是这样:

从战国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出,桂陵位于魏国首都大梁的东北方向,邯郸位于大梁的北面,齐国则位于魏国的东面,齐国去攻大梁与去救邯郸,在距离上其实差不多。因此,孙膑才会提出“围魏救赵”之计策。

古代交通和通讯十分落后,估计当魏国发现齐国要“围魏救赵”时,齐军已到了桂陵附近,这时候再派人去邯郸搬救兵,是根本来不及的。

因此,魏国派去桂陵阻击齐军的部队,很可能是从大梁或周边调去的临时组建的杂牌军,这支军队虽然被齐军击败,却没有动摇魏国的根本,同时延缓了齐军前进的速度。

而这时,魏军主力已经成功拿下了邯郸,完全可以分一部分兵力回援,如果齐国继续进兵围攻大梁,很可能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因此,齐军出于谨慎考虑,便果断撤兵了。没有了齐国的帮助,邯郸也就难以失而复得了。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为什么魏国能够占据赵国首都邯郸两三年之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