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掳人创造辉煌,这逻辑,我也是凌乱了

 渔眼观世 2022-04-25
 
俺今天发现大明太祖朱元璋雇用童工啦。当然,如果放在大明时期,这话打死俺也不说,否则不但本人小命难保,而且还要连累家人。
 
幸好大明已经远去三四百年,今天才敢调侃一番。
 
明太祖雇用童工叫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自幼丧父,随母亲生活。江淮发生饥荒战乱,沐英跟随母亲四处逃难,途中母亡,成了孤儿。
 
这时,他遇见了人生中最大的贵人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已经成为义军小首领,正在四处招集流民,或充军,或从事劳作,或充当后勤补给人员。沐英没饭吃,就跟着流民到朱元璋军里碰运气。
 
义军军官见他是个娃娃,不收留他,这时朱元璋来了,一看这个小娃,长得唇红齿白,初步交谈,孩子非常沉稳机敏,像个小大人。朱元璋非常欢喜,将他带回家,让他侍候马夫人,这年,沐英刚刚八岁。
 
小沐英很机灵,深得朱元璋与马夫人喜欢,朱元璋与马夫人这时还没生育,就将沐英收为养子,改姓朱。朱元璋为沐英请了先生,教他读书,又请了武师,让他习武,没几年,小伙子就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少年英雄。
 
当他十二岁时,主动请缨,要求从军打仗,朱元璋一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沐英开始四处打架撕杀,立了不少战功。
 
十二岁就东征西杀,不是童工是什么?哈哈!
 
朱元璋登基,大封功臣,他的义子沐英被封为西平侯,还拿到丹书铁券,就是后人所说的免死金牌。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沐英进军云南,扫平元朝残余势力。一伙百战金刚一股作气,击败了云南的大元梁王,再进军大理,扫除了盘据云南数百年的段氏政权,统一了云南。
 
朱元璋对傅友德、蓝玉不太信任,让他们北归,留义子沐英守卫云南,从此,沐英后代一直统治云南,直到明亡。
 
 
这次南征,有两大收获,一是收复云南,二是发现一个千古奇才,这个奇才就是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是回民,他的祖先在元初时到达云南,后来定居昆明。傅友德、沐英征服云南后,要掳些童男童女作为战利品送到京城,男的阉割当太监,女的送入宫中当宫女。
 
郑和那时叫马和,还是个孩童,沐英手下将他与一帮小孩拉到作坊里,进行阉割,许多儿童死于感染,马和幸存下来,被送到南京宫中做了太监。
 
再后来,朱元璋从宫中选拔太监送到各王王府,马和被送到燕王朱棣府上。马和家是云南大家族,自幼博览群书,在燕王府诸多太监中,脱颖而出,成了燕王帖身小太监,地位不段上升。
 
之后,朱棣造反,马和跟随朱棣“靖难”,河北郑家坝一役,马和先是出谋划策,之后身先十卒,帮助朱棣打了胜仗,朱棣一高兴,赐马和郑姓,自此,马和变成郑和。朱棣登基称帝,让郑和以出海通使为名,寻找建文帝,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广西一带的蛮人又反了,明宪宗派人征讨,很快平定蛮乱。
 
这次平乱,收获更大。按照惯例,平叛之后,还要在当地掳些小孩,男的阉割成太监,女的作为宫女,送到宫中,服侍皇上。
 
这其中有个小姑娘,名字叫李唐妹,自幼父母双亡,无奈到广西贺县投靠纪姓亲戚,虽改姓纪。平蛮后,李唐妹作为战利品,被送到宫中作了宫女。
 


小姑娘“警敏通文字”,被授女史,让她到内藏府,当了库管。小姑娘非常敬业,将内藏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卫生搞得干干净净。
 
明宪宗的私房钱也存在这里,宪宗没事儿就到这里数数自己的私房钱,算算盈亏,偶尔与李唐妹说会儿话。李唐妹天真无邪,说话既有分寸,又讨得宪宗欢心,宪宗一高兴,“性致”勃发,将小姑娘拉到一边,成就好事。
 
没多久,李唐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这下麻烦了。原来明宪宗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与比自己大17岁的乳母万氏好上了,并且还封万氏为贵妃,若不是朝臣一致反对,封皇后也不是不可能的。
 
万贵妃特别强悍,自己生不出小孩,也不让别的妃子生小孩,一旦发现哪位嫔妃、宫女怀了龙种,立刻想办法做掉,漏网生下来的,想办法弄死。结果,明宪宗到处撒种,结果是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现在李唐妹怀孕,若被万贵妃知道,小孩一定会被弄死。
 
太监张敏是个好人。他将李唐妹藏起来,直到小孩降生,为了保护小孩,他将小孩藏到秘室,一直五六岁。
 
一天,张敏伺候宪宗整理头发,宪宗对白发而兴叹:“朕年已半百,尚无子嗣,百年之后,江山谁守?”
 
张敏立刻跪倒说:“皇上,你有子嗣,现在已经六岁”,宪宗立刻让人将小孩带来,再翻起居注,准确无误,宪宗大喜,让人将小孩送给皇后抚养,太后不放心,把小孩要走,亲自抚养,不给万贵妃下手的机会。
 
孩子保住了,但他母亲李唐妹没多久就死了,有人说是被万贵妃毒死的,有人说是被万贵妃逼自尽的。太监张敏觉得形势不妙,也吞金自尽。宪宗死,小孩继位,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
 
 
堂堂大明王朝,为什么不名正言顺从云南、两广招聘童男童女进宫服役,非得将他们作为战利品强行掳走?难以理解,难以理解!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被掳人中,一个创造了大明奇迹,一个延续了大明王朝血脉,这又何解,这又何解?难道说是物极必反?总之是源远流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