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读的幸福时光(中国铁路文艺)(范恒)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4-25
2022-03-21 13:48范恒
中国铁路文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闲书  课外书  好书

大约是八九岁时,我迷上了看课外书。

在我老家那个小山村,称课外书为“耍书子”,意思是闲书,读了没用的书。在那个年代,读“耍书子”家长是极力反对的,凡是看与课本无关的书,都是“不务正业”,是离经叛道。

倘若父母知道自家孩子染上读闲书的“恶习”,就跟现在发现孩子上网打游戏上瘾一样,是学坏了的象征。当读闲书被“人赃并获”时,父母会痛心疾首,厉声吼问:“你考这个吗?”父母恨铁不成钢,将轮番上阵,苦口婆心跟孩子談心:“不能因看课外书耽误了学习啊!”倘若屡教不改,挨棍棒也是常有的事,将没收的书烧了、藏了、撕了……直至毁尸灭迹。记得我把一本小说借给一个同学看,她“供出”是我借给她的,她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跟她一样不学好啊?”那痛恨的样子,跟教唆她女儿犯法差不多,自此不准她跟我来往。

那时候,孩子成绩不好的罪魁祸首,都怪是小说害的。

的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经济落后,有些家庭吃饱穿暖还成问题,能送孩子上学的父母已属很开明的了,不好好读书怎不令父母伤心呢!

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成长,爱读闲书就是一种灾难。于是,偷读便成了我读课外书的唯一途径。年代不一样,孩子的叛逆是一样的,越不让读,越是想方设法去“偷读”,读上瘾的时候,可以不吃不喝不睡。

我家有爱读闲书的基因和条件。外公和父亲是家里最大的两条“书虫”。外公是读老书的,他一辈子爱看书,到了老年,眼睛患白内障,视力模糊不清了,他就拿着放大镜,眼睛贴着书,一个字一个字放大看。外公读了很多古书,晚年他也爱读小说,比如《薛仁贵征西》《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父亲虽然只读到了初中,但在那时也算是知识分子了,四大名著读得滚瓜烂熟,《红楼梦》里的诗词很多都能背诵。后来流行的港台武侠小说,父亲也看得如痴如醉。

我的一位邻居老伯也爱读书,特别爱读梁羽生、金庸、古龙、曹若冰等武侠小说作家的书。

人以群分,兴趣相投,老伯和父亲自然就成了莫逆之交的书友。老伯看完的每一本书,父亲就是第二个读者,有时候,父亲嫌老伯读得慢,直接从第二部读起,看完后面再倒回去看第一部。我和父亲的步调一致,因为我是第三个——偷偷的、隐秘的那个读者。

我清晰地记得,我偷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曹若冰的《金剑寒梅》。那年我8岁,无意在父亲的床头看见这本大部头,拿起来翻几页,越看越上瘾,越看越害怕被父亲发现,我就拿着书躲到屋后的干柴堆里,津津有味地读着,完全进入了戈碧青、庄韵晴、庄韵秋等的武侠世界里,被他们高深莫测的武功、风华绝代的风姿所深深吸引。

干柴堆放了很久,有霉味和虫豸,毛毛虫、蜘蛛、壁虎在周边爬来爬去,平日里,我怕这些东西怕得要死,那时书看得入了迷,完全看不见它们。天渐渐黑了,书上的字越来越模糊,听到前院妈妈在大声喊我吃饭,我才从屋后的柴堆里悄悄地走出来,一脸怯怯的样子。妈妈摸摸我的额头,问我是不是发烧了,看我神魂颠倒的样子,跟父亲说:“妹子这是中邪了吗?”

父亲每次把没看完的小说折角放着床头,他怎么也想不到,家里那个屁大的,字还认不到几个的小丫头,会偷他的“大部头”读。

要想读到书,又不挨骂挨打,那是要动些脑筋的。

最安全的偷读是上茅房。父母一般不会跑到茅房里来察看,但是上茅房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妈妈怀疑,怎么上个茅房那么久?有一次,弟弟急着上厕所,我却蹲在里面不出来,弟弟急得乱跳,妈妈在外面骂:“进去半个小时了,还不出来?”跑过来把门使劲一推,那个门闩不经事,一用力,门就开了,看见我捧着书蹲在茅坑上,秘密被发现了,被妈妈好一顿骂。后来我再上茅房,就用一根很粗的大木棒顶住门,任妈妈再大力也推不开。

在茅房读书时,尽管臭气熏天,但若不被外面的人催得厉害,或者蹲到脚麻木,我是绝不会起身离坑的,丝毫不受糟糕环境的影响,照样看得兴趣盎然。

最名正言顺的偷读,是借口出去干活,躲在山里、地里读。

那时候每家的小孩子放学回家,除了要做作业,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也不例外,但是往往为了偷读小说,耽误了做作业和家务。记得有一次,回来看见父亲的书快看完了,他看完书就会被送走,我着急了,马上装模作样拿着篮子去扯猪草,把书藏在篮子里,躲到后面树林里看,不知不觉,看到天黑了,听到妈妈在屋门口大声喊,我一听,完蛋了,猪菜没扯,饭没煮,作业没做,肯定会被打一顿。急中生智,我计上心来,从山里悄悄潜回房间里,躺在床上装肚子疼,成功逃过一顿打。

我还打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读过,只是电池不经用,被子里也不透气,看不久。

启蒙阶段的读书,是逮到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地读,还念了很多白字,闹出不少笑话,记得把杨贵“妃”读成杨贵“纪”,被父亲笑话了好久,一些不懂的内容和生僻字、繁体字等,就蒙混过去。在父母的“围剿”中偷读,虽然担惊受怕,却悄悄地感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涉猎到比别人更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幼小的心灵正扑棱棱地飞向外面的世界,觉得这小小的山村装不下自己。

偷读是很刺激的一件事。在学校“偷”读,既惊险,又有趣。

我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基本都用来读书了,下课十分钟、放学路上、上体育课等,那时的体育课,大部分是自由活动。但是,对于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学生来说,这些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好“偷”上课的时间了。

有一次上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许多同学在昏昏欲睡,这是我“作案”的最好时机,我把书打开竖起放在课桌上,小说放在课桌下,装着一本正经看课本的样子。看小说是很容易被带入情节中的,看到书中主人公淘气的一幕,我“哈哈”一声笑了,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传来我这声怪异的笑声,老师看向我,全班同学都看向我,我一下脸红到了脖子,低下头不敢看讲台,心想这下完了。老师缓缓地走到我课桌前,不说话,把手伸向我,我老老实实“缴赃”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把书递给我说:“《童年》是本好书,这书还有后两部,你不知道吧?期末考试成绩如果有进步,暑假我借给你另外两部。”

这个结果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听说政治老师的孩子考上了北京的某名牌大学,家里有很多藏书。后来我读《李叔同传》得知,李叔同在南京师范任教时,学生偷看闲书,他轻柔地对学生说:“下次上课不要看闲书了。”然后给那个学生鞠一个躬。李叔同常给犯错误的学生鞠躬,后来学校就流行一句话:“宁受夏戆一顿骂,不受叔同一鞠躬。”

礼贤学生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没有哪个学生会不接受这样的教育。自那以后,我上课偷读收敛了很多。

上课不敢偷读,放学后就争分夺秒地读,要是手上正好有本好书,就躲在山里、河边看书,有时候走路也看。有次,在路上边看边走,一脚踩进一个水坑,鞋子和裤脚都是泥水,回家被妈妈好一顿骂。还有一次,我放学后躺在一个水库边的草地上读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我还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摸黑才到家。

那时候书的来源极少,我读的农村乡镇中学没有图书馆,课外书都是东借西借来的,谁手里有本什么书,大家心里都门清,想方设法借来看,就没得讲究了。一本书私底下传来传去,你看完了,借给我,我看完了,再借给其他同学,借来借去,不是缺页,就是少封面,有的书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书名。

爱读书的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自然就成了要好的朋友。谁能借到书,读得多,私下在同学中是一件很骄傲的事。

书看多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比较流畅。虽然数理化成绩一直落后,但是作文又能给我自信。

我最喜欢上作文课,也是我最期待、最骄傲的课。每次老师点名我的作文写得好,在课堂上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念时,我的心情就像张爱玲说的,能从心底里开出花来,那种幸福感无以言表。

作文被表扬多了,我有点飘飘然,经常偷懒,作文不写草稿。每次上作文课前,老师会检查作文草稿作业。有次老师检查时,我拿一篇旧作“滥竽充数”,老师拿起本子看了看,盯了我一眼,不吭声,放下便走了。我以为老师会点名批评我,结果没听到我的名字,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回肚子里。课后,老师叫我去他的办公室,他轻声细语,缓缓说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作文要求写草稿,就是要多修改几遍,这才是好习惯,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老师绝口不提我没写草稿的事。我脸红到脖子上,逃也似的跑出了他的办公室,自此认认真真写草稿,反复修改。我现在写文章会反复推敲修改,就是读书时养成的好习惯。

我能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包容。

少年时读的书很杂,既读了中国古典名著,也读了张爱玲、琼瑶、三毛、金庸、古龙的书,偶尔涉猎过几本外国名著,只是浅尝辄止。说实话,那些言情小说,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有害无益,因为我知道读书的选择性很重要。

偷父亲的书读,读得要快,不然他看完就还给别人了。借同学的书,要读得更快,下一个同学在等着接手,限时间归还。这种限时读书,倒是锻炼了我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培养了我一目十行的本事,至今我看书也比别人快。

工作时的偷读,也令我记忆犹新。

工作之初,我在列车上当乘务员。火车上有《知音》《读者》《家庭》《中国青年》等杂志出售,以前手机没有现在这么多功能,乘客坐车无聊,杂志好卖。

每次杂志发下来,我舍不得卖掉,要先睹为快,读完一本才卖一本。可是,乘务中不准看书,怎么办呢,只有偷读。下半夜值班,趁着夜深人静时,乘客睡觉了,我躲在乘务室悄悄看。有次看得入迷了,差点误了叫乘客下车。还有一次,看得津津有味,车长在乘务室外面站了好久,我丝毫没有察觉。车长没收了书。有次一本《读者》上的文章特别好,又没时间摘录,实在舍不得卖掉,就自己掏钱把书买了下来。

休班时,我业余生活的唯一一道“彩虹”,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在图书馆读书,也感觉像偷读,要静,要快,因遇到好书不快点读,就被人买走了。如果我想“占为己有”,就必须掏钱。而我那时工资不高,不是每一本好书都能得到,只能在图书馆把书读完。我在图书馆读了《飘》《麦田里的守望者》《堂吉诃德》《平凡的世界》《黄金时代》《尘埃落定》《活着》等,以及各种名人传记。

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贫穷艰苦的家庭和环境下生活成长,不卑不亢,百折不挠,正义,阳光,积极向上,他影响着我整个青年时期的成长,让我觉得贫穷、苦难不是耻辱,是财富,是磨炼。在我工作遇到挫折时,初尝爱情的苦涩时,遭遇亲人不幸离别时……我都会想起孙少平,我比他挖煤更辛苦吗?比他失去恋人更痛苦吗?比他毁了容更绝望吗?都没有!那么,我也能跟他一样,不能退缩,不能颓废,再苦再痛,都要咬着牙勇敢走下去。

读《罗素自传》中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激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句话强烈地震撼了我的灵魂,仿佛一盏指明灯,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让我知道活着的全部意义。罗素的这种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让我认识到爱情是高尚的,主动争取和享受爱情的甜蜜;追求知识,才能让我的精神世界充实,活得有价值;对人类苦难的认识,激发我内心的善良,尤其是在乘务中,对有困难的旅客我不会再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这就是书的力量,它能让你冲破黑暗,走向黎明;它能坚定你的意志,摆脱懦弱与沉沦;它能让你善良,充满同情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静心的沉思,是前进的动力,是梦想的指引。因为读书,我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也知道人心险恶。因为读书,我知道诗和远方;因为读书,我学会了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幸福是什么?因为读书,我有了提笔写作的勇气。

等我做了母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时常告诉她,一定要多读好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事无常,那些能让你生活得从容、淡定的,往往是一本带给你人生启迪的好书。那些读过的书,能让你意志坚定,让你遇到挫折时不会绝望,让你孤独时不会寂寞,让你苦难时能看见光明。

“偷”读艰难,但回忆起来,却都是甜蜜与幸福。有曰: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想说“书非偷不能读也”,偷读来的书,看得快,记得牢,一辈子也难忘记。

高尔基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在我过去半生的坎坎坷坷中,我能从痛苦的深渊里走出来,跨过命运的最低谷,要感谢那些偷读的书和时光!

作者简介:范恒,女,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广州局广九客运段。作品散见《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文艺》《广州铁道》《惠州日报》《惠州文艺》等报刊。多篇散文、诗歌被选为朗诵作品,在省市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