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縱橫】狄德羅刊印《百科全書》——匯集世界各地的知識

 星河岁月 2022-04-25

图片

©unsplash

18世紀中期,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邀請包括文學家、科學家、學者以及哲學家在內的一眾國內頂尖知識分子為一部大部頭的著作《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撰寫文章,而他本人既是這部作品的主編,同時也是供稿人。這部《百科全書》的第一版於1751年面世,而全本則是在二十一年之後成書的,其中共包含17卷正篇文字和11卷圖冊。

《百科全書》並非世界上第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卻無疑是第一部由明確作者編寫內容的百科全書,還特別對手工藝這一項內容給予了關注。然而,這部《百科全書》最為突出的一點卻是它從批判性的角度出發,介紹了當時的諸多觀點與制度——其背後的作者都是科學思想與世俗價值的捍衛者。他們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而非宗教或政治教條去解釋自然世界中發生的現象。正因如此,這部作品同時對自神聖旨意、永恆秩序等傳統觀點中汲取權威的天主教教會與法國王室發出了質疑之聲。

图片

德尼·狄德羅

图片
思想革命

《百科全書》創作的目的是本著啟蒙運動的精神,對西方世界的知識進行分類記錄。啟蒙運動是一場多方面的學術運動,儘管這場運動發源於17世紀裡那些具有先鋒意義的現代科學與哲學思想作品之中,但其真正的開始時間還應追溯至1715年。《百科全書》中大約有7.2萬篇涉及多門學科的文章,提取了法國重要啟蒙思想家觀點與理論之中的精華,包括作家與哲學家伏爾泰、盧梭和孟德斯鳩。

《百科全書》中的文章無所不包,但大體上圍繞著三個領域展開:將社會建立在理性思想之上,而非信仰與天主教教會教條之上的必要性;科學中觀察與實驗的重要性;以及尋找一種通過自然法則與正義之道管理國家和政府的途徑。

狄德羅將《百科全書》之中的文章主要分為三類:記憶(與歷史相關的主題)、理性(哲學)和思想(詩歌)。頗具爭議的是,書中並沒有為上帝或是神明單獨開闢出一塊內容,而是將宗教視作哲學之中的一部分,就像魔法和迷信一樣。這樣的觀念十分具有突破性,但也很容易引發爭論。幾世紀以來,宗教始終都在歐洲人的生活與思想之中居於最核心的地位,而《百科全書》以及啟蒙運動本身卻都拒絕將宗教捧到如此高的位置上。

儘管當局曾多次試圖禁止書中的某些文章,還曾經對其編輯進行恐嚇,然而,《百科全書》卻依舊成為當時影響最大,也是廣泛為人所查閱的作品。18世紀末期,書中傳遞的思想激發了法國與美國的革命運動。

图片

法國大革命

图片
科學與理性

啟蒙運動的核心便是關注人類理性的力量,並對公認的知識進行懷疑,然這也正是人們能夠將這一時期同過去劃分開來的重要一點。從前,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是從宗教教義以及教會信條之中汲取的;這樣的思想滲透至社會的各方面,從婚姻法到人們理解行星運動與宇宙誕生的方式。然而,對於啟蒙運動之中的思想家來說,人類的感知以及他們對於理性的運用要遠比盲目遵從信仰重要得多。在他們看來,真實世界之中的「真相」,也就是古時候亞里士多德等人所記載的內容以及教會始終維護的內容,應當經過實驗與觀察的檢驗,再以理性的方式進行探討。

這種理性的思考方式起源於17世紀之中的科學革命。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約翰尼斯·開普勒、艾薩克·牛頓以及伽利略·伽利雷在內的一眾科學家和哲學家改變了人們對於自然和物理宇宙的研究方式,令其更加依賴於觀測這一手段。他們進行了細緻的實驗,並將實驗結果交由數學分析進行檢驗;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天文等學科進行了徹底的更新和拓展。

啟蒙運動時期的科學家進一步推動了人類對於現實的探索;舉例而言,我們可以說沒有這樣的努力,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就無法在18世紀早期研究出一份更為準確、也更為合理的生物學分類。除此之外,啟蒙運動時期從理性出發的探索方式還激發了技術領域的進步。18世紀60年代之中,蘇格蘭物理學家約瑟夫·布萊克發現了二氧化碳;而在1769年,蘇格蘭人詹姆斯·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提高了機器的工作效率,也令工廠得以發展。《百科全書》便將包括蒸汽機在內的許多18世紀科學家及其先驅者的諸多發明推廣了出去。

《百科全書》在啟蒙運動時期湧現出的學術團體、學院以及大學之中也頗受歡迎。儘管在歐洲一些較為古老的天主教大學之中,許多教師和學者都對這些嶄新的科學思維方式聽而不聞,但仍舊有很多更為開明的人將它們運用到了教學當中,推動了這些思想的傳播。

图片

詹姆斯·瓦特

图片
平等與自由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也傳遞出了「理性可以揭示人事之中的自然法則」這一概念。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並不從信仰之中獲得結論;相反,他們認為政治應當與宗教相分離,而兩者也都不應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人們應當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宗教,閱讀自己想要閱讀的讀物。這一常常被冠上自由主義標籤的政治信條根植於17世紀英國人約翰·洛克(自由主義之父)等一眾哲學家的作品之中。在洛克看來,人類擁有一些不依賴於法律或是習俗的固有權利;換句話說,這些權利的存在是獨立於教會或王室的法令裁決的。自然權利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中應當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財產權。這些觀點對於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而言十分重要;在洛克提出這些觀點之後,他們逐漸認為這樣的自然權利應當是任何一種政治體制的基石。

自由主義還表現在啟蒙運動時期作家的作品之中。舉例而言,伏爾泰的《哲學辭典》等作品便強調了天主教教會的非正義行徑和權力濫用行為,還對寬容、出版自由、理性優於教條,以及宗教啟示等價值進行了擁護。在《論法的精神》之中,孟德斯鳩提倡分權(立法、司法、行政),還迫切要求廢除奴隸制。而在《社會契約論》之中,盧梭認為權力不應掌握在王室手中,而是提倡主權在民;他認為,人民一定要平衡權力與義務之間的關係,還應當有能力決定用什麼樣的法律來管理自己的生活。此外,《百科全書》內容的貢獻者也提倡在經濟生活之中實行自由主義。他們反對設立集會(外來的商人會在這裡售賣商品,然而本地的商人卻常常不得不在這期間關停生意),主張建立市場,讓本地的商人去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

諸如此類的觀點很快便傳播至整個歐洲。英國、法國、德國與荷蘭的城市之中湧現出了許多咖啡屋;到了啟蒙運動時期,人們常常可以在這些地方聽到關於哲學、政治還有科學問題的探討和辯論。這些咖啡屋儼然已經成為人們交流信息的中心,包括作家、政客、哲學家與科學家在內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夠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看法。

图片

盧梭

图片
走向光明

啟蒙運動,以及起到傳播啟蒙運動思想作用的《百科全書》本身,對歐洲的社會、政治還有學術生活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場運動的支持者認為他們是努力掃清中世紀之中壓迫性的世界觀,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而他們也希望這個時代能夠成為一個思想自由、心胸開闊而寬容大量的時代。

啟蒙運動不斷發出質疑的理性態度以及對自由的迫切追求為人們能夠擁有公民權利而鋪平了道路。這場運動影響了君主統治者的政策,例如在18世紀80年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便宣佈解放了農奴。那些接受了啟蒙運動價值觀的君主冠上了這場運動的名稱,將自己封為「開明君主」。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也為1787年到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革命發起者便是接受了啟蒙運動之中個人自由與平等思想的人民)以及19世紀之中主張廢除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

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的一些啟蒙運動時期政治哲學也逐漸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統治者(尤其是在羽翼漸豐的美國,1789年出台的憲法便採用了孟德斯鳩的分權觀念);他們開始建立法律體系,保障公民應有的權利。

總體而言,這場運動鼓勵人們為追求知識而追求知識,同時也逐漸令所有人認識到,一個人對世界的探求也可以惠及整個人類。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歷史百科》

图片

《歷史百科》

作者:里基·格蘭(Reg Gra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