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孩子的性格,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天生如此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4-25

有一个父亲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他认为80%的孩子性格就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天生如此。1、在没有问题出现以前,一切都是正确的有网友说,自己作为双硕士家庭,按理说孩子的日常学习、教育问题,应该是不会有多大困难的。

图片来源网络从孩子出生起,各种西尔斯之类的育儿书也没少阅读。

早期也按着不少标榜先进育儿理念的博主的建议走。例如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有多重要之类的。

夫妻二人为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全力陪伴。

平时也很鼓励孩子,去多尝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说有过分保护孩子的行为,就是平时会纠正她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孩子的要求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也尽量满足。

孩子也懂事,跟她说一下有些东西是浪费钱,她自己就会用零用钱填补或者不买玩具。

可以说,在同龄孩子里,自家孩子算是不缺玩具和关爱的。

平时夫妻二人也会驱车自驾游,带孩子到处耍。

住酒店、体验新事物和新环境小,而孩子也很乐意跟父母出去外面。

报过多种兴趣班,最终也只有舞蹈课在坚持。

可能是因为只有舞蹈老师不会那么严苛,不用经常性考试,或者无趣地端坐在座位上,上完一两小时的课程。

平时对于孩子一些不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是有大声吼她或者抱怨几声的情形。

但多数情况下,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有商有量,尽可能尊重她的意见和请求。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孩子是会发脾气和傲娇,而夫妻二人多数情况下,也会耐心教导孩子。

原本认为,在这样相对宽松和有引导的教育体系下,孩子就算不优秀,至少会有坚毅的内心,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但事情发生变化,是在孩子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一周后。

孩子突然闹着不去学校,原本是以为孩子在学校遇到同学欺负之类。

毕竟孩子的个性相对温柔、敏感,遇到事情不太敢反抗。

询问之下,孩子说是学习压力大,自己的拼音听写老跟不上,但看有一些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自己内心很有挫败感。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夫妻二人,也给孩子各种打气加油,并讲述自己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也是学习不好。

其实按这位网友的说法,他们平时也并没有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

报名兴趣班,也是想让孩子在空闲时间,不会过于无所事事。

后面夫妻二人也和学校的心理医生谈过孩子的问题。

那位教授起初判断,是因为夫妻二人的关系失衡,造成孩子的心理突然变化。

但后面给出判断是学习压力和同龄孩子间的交际关系出了问题,进而催生“学校恐惧症”,现在叫“拒绝上学症”。

建议夫妻二人,要温柔和坚定地让小孩每天按时上学。

而在学习上,老师也表示尽量关注她的同学关系和学习情况。

而夫妻也认为是自己平时过分保护和过多纠正干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没有一个经常性玩耍的伙伴和同学,也会让小朋友对人际交往,产生一种畏惧感。

孩子的问题表现,就是一到上学时间,在进校门的那一刻非常抗拒,一直哭闹。

但是在进入学校,父母离开之后,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同学交流,情绪都是稳定正常的,并无异样。

而且课后作业,在父母陪读下,也比较积极地去完成。2、或许有些人的性格或者基因,就是打娘胎里带来的其实让这位网友感到挫败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女儿这种天生敏感、遇事情容易不决的性格。

还有一个就是底下邻居孩子的情况。因为她的父母繁忙,根本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而且她的父亲更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直接缺位,连她上几年级都不知道,整天就是让她瞎游荡。

学习上,这个孩子的母亲也表示,早就放弃,想让她早点出来赚钱。

那个孩子虽然有些不好的习惯和小心思,但是孩子至少是自信的。

反观自己,从小就尽心尽力地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给她的也多是肯定和鼓励。

但现在自己的孩子,却出现了经常自我否定和没有安全感的心态。

但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会为人着想、有爱心的人。

有另外的网友认为,陪伴是分有效陪伴和无效陪伴的。

有些父母看上去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但实际上就是扔一个手机给孩子看,而自己也躺在旁边刷手机。

不过有网友就此反驳,没有出事的时候,就是有效陪伴,没有出事了,就是无效陪伴,其实这些言论都是无意义的重复阐述。

根本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同样的环境却能培养出截然相反个性的孩子。

这就跟一个人成功,我们就说他能力好、够努力,失败了就说他能力不行、不够努力一样。

但现实很多人,其实前后都是一样努力,能力值还在不断提升,就是不成事。

人与人区别真的很大,有些人从小对小动物自然就有爱心,而有些人比起小动物,更喜欢虐待弱小者。

有些小孩很容易被激起对其它不同于自己群体的同情心。

而有些小孩,天然地对一些活物感兴趣,他们对周遭的人和事物,都偏向于冷漠。

有些父母很善良,也没有少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却时常展现出獠牙。

有网友甚至因为孩子的个性和自己完全相反,感觉是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灵魂小,都一度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

其实,很少有父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教育问题。

而学校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会把出现问题的孩子,用行为心理学的理念,多把问题归咎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关系失衡。

但现实当中,很多小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那么单纯。

或许正如一些网友说的,有些东西和行为,只有基因或者灵魂可以解释。

一对好父母,他们的孩子即便只是遗传了他们10%的坏基因组群,可能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人生的一大半。

而一些坏父母,孩子或许只沾染了他们体内很少的优势基因组,也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优势。

只能说“根性”不同的种子,即便在同一片土壤下,即便施肥一样,最终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