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养成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促使孩子主动习惯于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取得心理上的满足,对于形成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独立自主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要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家长要放手叫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我会。”这是孩子主动精神的反应。 ![]()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独立精神的萌芽,鼓励、支持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进一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大人拣菜,在大人帮助下洗碗、筷、修补图书。对要上学的孩子,家长还要教他们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包书皮、到离家不远的商店买些小食品等。 这样不仅培养孩子认真、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孩子逐步摆脱依靠成人的现象,有利克服依赖性,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坚强的性格。要持之以恒。家长每天都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劳动内容和劳动的时间,并用风趣的语言和游戏的方式引起孩子劳动的兴趣,还要严格要求孩子坚持每天做下去,使劳动成为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日久天长养成习惯。 ![]() 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婴以身作则,在劳动方面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家长不仅婴向孩子提出要求,更要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热爱劳动,在孩子劳动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怕麻烦,嫌孩子碍事、讨厌。使孩子在亲自观察和直接模仿成人的过程中学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 家长对孩子一次适当的表扬胜过多次的批评。不打扰父母学习,工作和休息及文明礼貌待人的习惯,听从长辈的劝告和不违背家长吩时的习惯等。家长要亲自教孩子如何做,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应该向家里人问“好”,离开家的时候应该说声“再见"。请大人帮助时应该说“诗”,得到帮助后说“谢谢”。吃饭时应该请长者先坐,全家都坐好后再吃饭。需要外出和拿取物品时要先征得家长的允许。 ![]() 从什么地方拿的东西用完后应该放回原处,废弃物品应扔在固定的地方。危险的地方如电门、播销不能动等。这些规矩订好以后,家长要坚持按照“家规”要求孩子。长期下去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建立“家规”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还不懂得按“家规”办事,家长不妨先做思想工作。如客人来家之前,先向孩子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刘阿姨听说明明长高了,也变得懂事了,一会儿要到咱们家来看看。 ![]() 妈妈向你提个要求,看你能不能做到。吃饭的时候,你要吃什么莱告诉妈妈,妈妈给你夹。刘阿姨看到明明会用勺子吃饭一定更喜欢明明了。”由于孩子没有规矩惯了,家长提的要求他不会完全照着去做,这时你可以说:“刘阿姨,看我们明明懂事了吧,他知道吃饭时应该请客人先坐,小孩子后坐。”接着把孩子领过来,带着孩子搬搬椅子、摆摆餐具… 这样,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强化他,孩子自然就不再去趴桌子抢吃喝了。如果孩子按家规办事,家长应该及时对孩子加以鼓励表扬,对孩子违反家规的作法要恰如其分地批评,使孩子明确怎样做是对的。慢慢的孩子不仅养成了好习惯,而且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