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毅人:用文字挽留岁月

 静扯淡 2022-04-26

图|王毅人

谷雨方过,春日将尽,惊闻毅人社长4月15日于三亚去世,不胜哀惋。

2009年,我曾有缘写过一篇毅人社长的专访,难得贾宏图社长、袁晓光社长都还记得,贾社长在怀念文章中提到我当年采访的一些细节,袁社长亦在奋斗网、奋斗者App重载此文。

惜当时只留下了采访稿件,图片和版样均已佚失。没想到同事李佳通过王兄彦涵找到了几张照片。(有事找王哥,几乎是报社同事遇到难题时的第一反应,大多不失所望。)遂在公众号重发此文,权当怀想和祭悼吧。

王毅人:用文字挽留岁月

王毅人之于我,起初只是一个传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他在黑龙江日报社当社长的时候,我只是他麾下的一个小兵。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他,觉得其人儒雅,温润如玉。而偶尔会从同仁口中,听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知道其人智慧、随和、淡泊,且平生有三好:一好酒,二好棋,三好交友,可谓“亦狂亦侠亦温文”、“是真名士自风流”。其人酒量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既成标志,想必惊人。至于下棋,听说他大学时就曾拿过象棋比赛的冠军,而且能够同时与多人对弈、下盲棋,居然还能赢。而其交友,更是三教九流,交游甚广,作家如艾青、关沫南……;棋手如聂卫平、胡荣华、王嘉良、赵国荣……;画家如卢禹舜、杨角……至于漫画界的三位巨匠:华君武、丁聪、方成,更是与他相知多年的忘年交。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喜欢下象棋,居然出了三本棋书,还当上了三任的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去国外出访旅游,居然鼓捣出了一本《风情》;而他与三位漫画大师的十年之交,竟让他写出了一本41万字的《华君武传》,而且接下来还要为丁聪、方成作传……

王毅人究竟何许人也?现在,他在我心中不仅是传说,简直是有些传奇了。

关沫南为他的剧本

写了三封推荐信

曾有友人为王毅人的漫像题记曰:“祖居关里,生于安达。家境贫寒,幼而更事。以稚肩辅父承维生之负,八龄协父开牛奶馆,十岁卖过大碗茶。三年自然灾害中,为充饥肠,与邻有手推车之老伯合作,独出其力,日行六十里,搂甜菜地之遗叶,均而分之。归以为馅,玉米面裹以为食。食而有余,当街市之,常月入五十元,较父之月薪尚多。达观处世,难则思变,坚韧不拔,自此始耳……”

就是在这种贫苦的环境下,王毅人也始终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父母对他念书的事儿不关心,他就自己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到学校报了名,上学时他又省吃俭用,自费订阅了和购买了很多报刊读物,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他在安达高中读书的时候,著名作家关沫南经常会在安达作一些文学讲座,而每一次讲座,肯定都拉不下王毅人。他对关沫南能一口气说出几十个前苏联作家的名字和代表作,简直佩服不已,关沫南讲座的笔记他记了好几大本,“那些笔记现在我还都留着呢。”王毅人笑着说。

后来,关沫南搬住的平房与王毅人是邻院,王毅人去的就更勤了,并与关沫南夫妇成了往年之交,只要有时间,就会跑去看两位老人。有一次,省报的一个记者给王毅人讲了一部国外电影《海盗》的故事,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这个故事让王毅人觉得很新鲜,当晚就跑到关沫南家,把故事又眉飞色舞地讲给两位老人听,结果关沫南夫妇也听得津津有味。当时王毅人就想:“他们能编故事,我也应该能编!”关沫南知道了他的这个想法,也非常赞成,正是在关沫南的鼓励下,王毅人于1976年写了一部题为《公社的女儿》的电影剧本,关沫南亲自给他写了三封推荐信,分别写给长影的苏里、韦连成和纪叶,剧本后来虽然没有用,但这也给了王毅人在文学道路上的极大动力。

我注意到,王毅人似乎很喜欢跟那些年龄比他大、在自己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交朋友,我问他是为什么,王毅人笑了,说:“那是因为我就是一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人,而这些人都是已经作成功的人,跟他们交往,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交友胜于己,似己不如无”吧?

而王毅人一路走来,也不可谓不成功,他先后在省委宣传部任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省电台常务副台长,省广电厅副厅长、黑龙江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在官员、报人和文人这三种角色的转化中,他始终能够游刃有余、从心所欲,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这和他的交友之道也许不无关系。

结交了

三个有趣的老头

说起与华君武、丁聪、方成三位长者的交往,王毅人用了一个“缘”字。那还是在1998年,当时王毅人在黑龙江日报社任社长,当时报社搞了一个海峡两岸“玉泉杯”生活漫画比赛,约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人当评委,王毅人为此特意飞赴北京,并由此结识了三位老人,时年,华君武83岁,丁聪82岁,方成也80岁了,而当时的王毅人,只有52岁,与三位老人相比,应该算是小字辈了。但正如古人所云,白发如新,倾盖如故,三位老人幽默、豁达、淡泊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吸引了王毅人,而王毅人的真诚和学识,也让三位老人喜欢上了这位“小友”。“我想,这就是一种气味相投吧?”王毅人至今还记得,在中午的聚餐时,他恭恭敬敬地起身向华老敬酒,动情地说:“华老,您当年在《东北日报》工作三年,原址现在就是现在的黑龙江日报社,我代表报社诚恳地邀请您方便时回'老家’看看。”华老痛快地答应了。

次年6月,王毅人就邀请华老带着丁聪、方成来“履约”了,由头是黑龙江日报社在哈举办的一个海峡两岸漫画研讨会。会议之余,王毅人陪同几位老人去亚布力参观,亚布力有一条长达1999.8米的亚洲第一滑道,大家征求华老的意见,滑还是不滑?当时已经84岁的华老居然决定要滑,但前提是要和王毅人坐一个滑道,“这样我心里有底儿!”就这样,华老紧紧抱住王毅人的腰部,从山顶经过48个弯道,历时近20分钟,在快到达终点的时候,华老举着双手,嘴里高喊:“我投降!”其情其景,王毅人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王毅人与三位漫画老人的友谊,至今已持续了十年之久。其间,无论是王毅人去北京,还是三位老人来哈尔滨,彼此总要聚上一聚,喝上几杯。甚至有一年春节,大年初六,三位老人及家人相聚,“不行,咱得把毅人叫来!”当时正好时任黑龙江省交通厅厅长的付晓光在北京,他们便让付晓光给王毅人打电话,王毅人二话没说,立马从哈尔滨乘飞机赶往北京,与几位老人把酒言欢。不为别的,就为这一份难得的情谊。

王毅人说,跟这几位老头在一起,总是会有说不完的笑话。几位老人的机智和幽默,也让他敬佩不已。比如有人说方成著作等身,他立刻就会反问:“我个子有那么矮吗?”华君武去年住院,儿媳哄他说:“您瞧,这医院的环境多好啊!”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华老立刻就说:“要不,咱俩换换?”至于丁聪,更是天真烂漫,因为患有糖尿病、胰腺炎,夫人沈峻不让他吃太多的肉,他就经常跟夫人——他管她叫“领导”斗智斗勇,偶尔吃上一小块牛排便大呼“解放”。

但最让王毅人敬佩的,还是这三个老头对名利的淡泊。我注意到,在谈到他们的时候,王毅人不止一次地用到了一个词:高山仰止。“华老,人家给他四居室的房子不要,只肯要一个三居室的;丁聪的小屋,甚至连儿子回家都没有地方住,只能自己租房,心态却始终那么好,总是嘻嘻哈哈的;方成的屋子也不大,可他却前前后后捐了400多幅自己的画稿给家乡……”说起这些,王毅人感慨不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也许是他与三位老人心灵相通之处。

华君武

嘱他写传

为了一句承诺,王毅人前前后后用了将近6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41万字的《华君武传》,这是国内第一本华君武的传记,也是唯一获得华老授权的传记。在这之前,曾经有很多人想为华老写传出书,但华老均未应允。

那时是2000年的时候,王毅人将自己与华老的结识与交往写成了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章,题目叫《华君武的漫画世界》,刊登在《生活报》上,华老收到王毅人寄去的剪报,没几天,就给他回了一封长信,除了表示感谢,还对文中提到他的作品谈了很多。也正是这篇文章,给华老及他全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几年后的一天,华老的儿子对王毅人说:“你如果有时间,给我爸爸写本传记吧!”当得知这也是华老的意思时,王毅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之后的几年里,每次到北京开会或办事,王毅人都会提前一天,或晚归一天,以保证自己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对华老进行采访。“因为晚上华老睡得早,又怕谈话兴奋睡不好觉,我就选择上午或下午去。”王毅人说,他们每次谈话都在两三个小时左右,每一次谈话都会集中一个专题,几年的时间,他在华老家长谈了二十多次,光笔记本就记了六七本。“记得有一次去北京,我俩把延安的话题谈完了。可第二天,华老给我打电话,说他又想起陈云同志找他谈话的一件事。我接到电话,撩下手里的活,马上赶到华老家,终于得到了一份珍贵的历史素材。”虽然很折腾,但王毅人觉得值,“我得天独厚,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聆听一位艺术大师讲述他不平常的一生,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艺术享受。”

而为了积累素材,王毅人还找到熟悉华老的人进行采访,如丁聪、方成等,同时还大量地跑书店去“淘书”,北京、哈尔滨的书店自不必说,这些年,他曾到全国各地出差,只要与华君武有关的书,他都会买回来,前后加起来足有五十多本。

王毅人说,“华老对自己要求极严,在写他的时候,不许修饰、不许过誉,有时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比如华君武的侄子华庆昭曾告诉王毅人,他们老家在无锡荡口,与国学大师钱穆是同乡。钱穆小的时候常去华君武家,得到华君武母亲的关照,这件事在钱穆的书里也有记述。王毅人在写书的时候,就把这段往事写上了。但华老看了之后却不满意,认为这和他没有什么关系。王毅人说,这也可见华老平生为人严谨之处。

今年10月,当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华君武传》终于得以出版面世,王毅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本书拿给华老去看,但此时的华老已经缠绵病榻、意识不清了。“不过我把书递到他手里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睛分明一亮,紧紧地注视着封面上的自画像,居然还说出了一句:'谢谢你啊!’当时华君武的儿子正站在旁边,见此情形,非常激动地说,老爷子已经很长时间没说一句话了,我走的时候,他还笑着冲我挥挥手,我想,他应该是明白了。”这让王毅人聊感欣慰。

散文大家王充闾看了王毅人的这部《华君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意给王毅人打来电话,说看到这本书,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看完后记,了解了他与华君武的交往,更读懂了他为什么要写这部书的深意。也有人跟王毅人说:“你这个成天跟文字打交道的人,现在居然一不小心进了美术史了。”

不过这一年来,丁聪的去世,华老的病重,让王毅人的心头感到沉重,也让他萌生了继续为方成、丁聪写传的念头。王毅人说:“我觉得在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沧桑的历史,他们的每一步足迹,都令人赞叹。”一直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王毅人,现在自己也成了传记作家,王毅人曾经有一本书的书名就是《挽留岁月》,他曾在那本书的前言中说过:“每个人在世上都有不平凡的经历,即或凡夫俗子也如此。而那些成功人身上的经历就更不平凡了。把他们身上真善美的东西,把他们岁月中最值得留恋的时光采撷下来,归集在一起,这无疑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明白,他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挽留”让他所尊敬的这几位大师的那些浓浓淡淡的岁月。也是,这三位漫画大家一辈子都“漫画”别人了,现在也该轮到别人“漫画”他们了。只不过这一次是用文字,而“画”他们的,又是他们老来的知己,应该不会走样。

扫描查看贾宏图老师文章

图|王毅人

公众号|静侃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