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炀帝”辨

 山东刘福新 2022-04-26
 
刘福新

 前几天看齐鲁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红拂女》,3月29日晚看了前两集后,就让我苦笑不得。杨素和杨玄感父子口口声声称还健在的皇帝为“炀帝”,到底是文学剧本的作者写错了还是编剧编错了还是导演导错了还是演员说错了?我不得而知……
鄙人对这样的电影、电视剧虽屡见不鲜,但这一次实在忍不下去了,斗胆出来说几句话,就算不平则鸣吧:
古代的皇帝是有许多称呼的,仅举隋朝不久前的南朝梁开国皇帝为例:萧衍为御名,天监、普通、大通、大同、太清是他的年号,修陵是他的陵墓名,很多皇帝一即位就开始督工建造自己的陵墓,所以古书中也通常用来指萧衍本人。这些是皇帝生前就有的。而武皇帝是谥号,历史上简称梁武帝,明朝以前主要是用作史书称谓的。梁高祖是萧衍的庙号。谥号和庙号是皇帝“驾崩”后才追加的,皇帝在世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庙号,在唐朝以前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唐朝至明朝,庙号为皇帝在史书中的主要称谓。如唐太宗即为李世民的通常称谓。诸君不要误解,庙号也仅仅是作为史书记载而传世,并不是在皇帝生前就出现了。
年号,在明朝以前,每个皇帝都不止一个年号,一般来说,凡是一个统治者上台,不论是改朝换代的创始人或者故去皇帝的接班人都要自立一个年号。当然,每逢国家有大的事件发生,譬如“天降祥瑞”、“天象有变”、“扫清妖氛”、“拓开疆域”等等,一般来说是要改年号的。但到了明朝就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从明朝开始,统治者作了个大胆地创新,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由此,明朝至清朝的皇帝称谓主要使用年号,随之也就用年号称呼皇帝了。明清时,还有一个规定:皇帝的年号是不忌讳的,每个臣民都可以在私下里或朝堂上公开地讲。比如说大臣在朝会时对皇帝上奏章,(以光绪皇帝时期为例)就可以说:“……光绪某年某月某日……臣访查民间……”
  明清时期,以年号称呼皇帝,比以往要简便得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如明太祖朱元璋称洪武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称康熙皇帝等等。
  谥号和庙号既然是皇帝驾崩后才由当朝臣子或以后王朝的统治者追加的,所以就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体现在“褒”与“贬”上。如果是某个朝代的皇帝很不像样子,是个很不上道的帝王,由于国家未亡,也可以混个好谥号。当然了,如果某个皇帝在执政期间作恶多端,被杀或被废,就不一样了。比如南朝出现了许多幼年昏君,仅南朝的宋(刘宋)就先后有前废帝刘子业和后废帝刘昱。而那些亡国之君,大多赚不上个好的谥号。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基本上属于亡国皇帝,他的谥号当然得由推翻他的唐朝统治者来定了。
  按照古代礼法,谥号为中国古代皇帝、诸侯、大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追赠。但每个人的生平有美德和恶德之分,也就有了褒贬的区别。按照古代“谥法”的规定,去礼远众为“炀”。什么叫“去礼远众”呢?就是说,某个皇帝根本违背了一切做人和做事的准则,让所有的臣民所愤恨所唾弃。这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批评意味的谥号了。很明显,这个谥号在古代“谥法”中是贬义的。
  历史上的杨广是多才多艺的人,不能算个庸君,但是他却是个荒淫无极的昏君。这里,笔者特地借用隋末大起义领袖李密的记室祖君彦写的讨伐杨广檄文中的话来说明:“素乱天伦”、“弑父自立”、“伪诏杀弟”、“迫奸父妃”、“任意诛戮”、“听信奸佞”、“穷兵黩武”、“虐民无已”、“荒淫无度”、“政烦赋重,民不聊生”。“有此十罪,何以君临天下?可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了。你看,给杨广追谥这个“炀”字该不该呢?
  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是到江都(今扬州)穷奢极乐时被亲近大臣宇文化及弑毙的。这个昏君是该杀的!只不过这个昏君不该死于隋朝奸佞之手罢了。到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王李渊称帝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帝。
  综上所述,在电视连续剧〈红拂女〉中,是绝对不应该称依然健在的杨广为“炀帝”的,这并不像有些人轻描淡写的仅仅是个“记号”的问题,而是个严肃的历史文化问题。如果电影和电视剧长此下去,我倒赞成那句古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编者按】当今历史剧篡改历史的地方诸多,甚至犯下可笑的常识错误.刘老师从一个称谓出发,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常识课,受益颇多,问好--海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