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现代戏舞台创作高端论坛”成功举办(一)

 顺其自然h 2022-04-26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

“戏曲现代戏舞台创作高端论坛

发言纪要(开幕式及综合论坛)

2022年4月23日,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办的“戏曲现代戏舞台创作高端论坛”成功举行。鉴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形势,本次会议采用腾讯会议及平台直播的形式进行。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大学、河南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国家话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北京演艺集团、泰州市淮剧团、河南艺术研究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30多个相关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戏曲现代戏舞台创作”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图片

此次会议的日程,先期通过微信公众号预告宣推,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阅览人数万余人次;会议开幕式、综合论坛以及三个分组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全程直播,逾5万人次通过线上旁听,会议主题引发学术界高度关注。

图片



开幕式共六位嘉宾代表致辞


图片

支运波教授主持

4月23日上午9:00开始,上海戏剧学院科研处处长支运波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他首先对嘉宾的参会与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他表示,这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一次特殊背景下的学术活动。抗疫不误教学、抗疫也不忘治学。我们在上海抗疫的关键时刻隆重举办这样重大的学术会议,就是以学术的方式来参与抗疫。本次会议也是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工作要点之一,是科研处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举措之一。

图片

尹晓东先生致辞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戏曲现代戏创作是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历程中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回顾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发展历程,它在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有一些创作和理论的难题亟待破解。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对戏曲现代戏创作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研究十分欠缺。上海戏剧学院以值得钦佩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精神,由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承担起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的课题,这体现了上海戏剧学院深厚的学术根底,也体现了学者们宽广的学术视野。

尹晓东教授表示,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培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的大学,愿意与上海戏剧学院一道,共同推动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理论研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

冉常建教授致辞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冉常建教授肯定了当下受到时代感召而正在以极大热情投身于戏曲现代戏创作活动的戏曲艺术家们。他认为,新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都在发生变化,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为戏曲艺术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戏曲艺术家们要顺应时代变化,按照新的社会理想和价值标准确定戏曲作品的时代主题,创新舞台形象的时代面貌,深刻而生动的展示本质特征,我们要用新的艺术创造回答新的时代课题,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当今时代需要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价值追求,推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的现代戏曲精品。

图片

黎继德先生致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戏剧理论家黎继德先生对现代戏曲研究中心能在此疫情特殊时刻,举办如此重大的戏曲学术研讨进行致意。他认为,百年以来,中国戏曲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古老、独特、丰富、完美的中国戏曲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实现新的追求,完成新的使命。
中国戏曲现代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戏创作,而现代戏创作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更是问题最多的。对现代戏创作进行探讨,在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这次论坛活动集聚了当前中国戏曲界从事理论和实践的众多名家,堪称豪华阵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论坛活动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对现代戏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片

谢振强教授致辞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指出,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然而有些经验需要总结,也有些问题有待研究。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申报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课题,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推进意义。此次邀请了国内学者、艺术家,在上海疫情依然严峻的今天通过线上齐聚一堂,举办“戏曲现代戏舞台艺术创作高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为戏曲艺术创作与发展献计献策,意义重大、精神可嘉。上海作为百年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人才济济、融汇中西,不仅是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在文化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他谨代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代表全国各地戏曲音乐工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对此次论坛的策划、筹办所作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图片

曹林教授致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曹林教授指出,就舞台美术而言,回望新中国建立70余年以来,在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方面也有些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轨迹。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戏改政策的推行,戏曲的从业者从思想境界到业务水平都普遍得到提高,同时连同各种旧习俗被剔除,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和相关舞台技术等等也一起被摒弃了。到60年代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齐头并进,斯坦尼体系被广泛推广,镜框式舞台的样式成为戏曲现代戏的主流。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开始,尽管舞台艺术创作已经整体上进入多元化表现时期,但围绕戏曲舞台美术的写意与写实、艺术与技术等等一些话题仍然在持续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戏曲舞台的革新实践当中,舞台美术一直扮演着先锋角色。在舞台艺术的创作高地上,活跃着一大批视野开阔的舞美设计师,他们面向世界,以大舞美观念走向自我现代化的同时,也自觉尊崇传统,礼敬经典,逐渐形成当下的整体设计思潮,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他还特别提到,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辰458周年的纪念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论专业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图片

刘庆教授致辞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最后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今天由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办的戏曲现代戏舞台创作高端论坛能在线上如期举行,能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举办实属不易,谨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对各位领导、专家前来参会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肯定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伟教授带领的现代戏曲研究团队在理论探讨、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已取得的可喜成绩,并认为这推动了全国戏曲现代戏创作与研究的进程。他相信,通过本次论坛也将进一步加强上海戏剧学院和戏曲界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但遗憾的是这次只能在线上进行交流,希望在不久以后,能够请大家到学校来,再向各位当面请教。

图片

开幕式合影


综合论坛共七位专家围绕本次论坛议题做专题发言

图片

李伟教授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教授主持了综合论坛。他首先介绍了现代戏曲研究中心的情况。这是上海戏剧学院下设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于2020年4月24号批准成立。中心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为骨干,联合校外的同行专家作为支撑,以20世纪以来戏曲的传承、发展、变革为研究对象,现在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二项,上海市艺术科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各一项。

现代戏曲研究中心的创办目的是为戏曲的“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上戏智慧。中心成立以来,创办了微信公众号“现代戏曲研究”,推介本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现在已经拥有用户五千余,已经成功举办过“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研讨会”,本次论坛是中心举办的第二次大型的学术活动。李伟教授对戏曲学界和戏曲业界对研究中心的关心与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


图片

傅谨教授作专题发言

《现代戏与现代性的三种分离》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博导;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教授对新世纪以来戏曲现代戏和现代性呈现出的三种分离关系作了深入论述。戏曲现代戏的发展经过了从“大跃进”到“写十三年”两大高峰后,新世纪以来的创作面临的是新语境,但却保留在旧话语中。同时,创作机制与动力,以及“戏曲化”的舞台呈现这几个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从“现代性”的角度去讨论,有三类戏曲现代戏是值得我们质疑的:扶贫与“第一书记”的社会功能、红军和长征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抗战题材与战争戏剧写作。结合一些剧目作为案例分析,傅谨教授对“现代戏与现代性关系”的结论是,现实题材并不必然具有现代性、现代戏不是戏曲的续命神药、现代戏和时代审美趣味未必相应。

图片

吕效平教授作专题发言

《江苏现代戏曾经的高峰——锡剧<风流母女>回望》

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戏剧与影视评论》主编

吕效平教授以1986年的锡剧《风流母女》为例探讨现代戏的“现代性”问题。他认为,该剧和当下江苏省创作的很多现代戏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就剧情而言,《风流母女》中人物面对的世界,编剧认为那是个没有最终的答案和秩序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里面可以有各种选择,且任何一种选择都有给自己辩护的理由,同时每个人也都是犯罪的。人在这种环境下才是真正的主角。而目前绝大多数现代戏中的世界秩序是极其稳固的,道德秩序是没有缝隙的,我们只是生活在这个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里。而这类戏往往缺乏真正的“人的存在”。吕效平教授强调,题材上的现代戏并不能保证其性质具有现代性,也不能保证从文体上看就是“现代戏曲”。如果创作者接受“伦理体系是不能怀疑的”,那么”艺术家“、”人“就会从这样的戏剧里消失了,于是就成为“中世纪的戏剧”,就不是”现代戏曲“。

图片

张大新教授作专题发言

《近现代戏剧变革中的河南戏剧》

张大新,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

张大新教授针对近现代河南梆戏的演剧机制,从其草创、提升和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河南梆戏在近现代的背景下凭借其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及时捕捉前沿讯息,回应戏剧变化的时代风云,在戏剧观念更新和建立剧场、演员、剧本等要素协调互动的过程中喷山行进,实现河南梆戏向现代豫剧递变升华的历史使命。张教授通过对河南梆戏的溯源、演变、班社建立等信息的历史回顾,到梆戏改革、坤伶出现,再到对“豫声戏剧学社”“豫声剧院”的建立、演员的齐备、剧作家署名、豫剧导演出现等一系列信息的梳理,谈了演剧机制的建构和发展。

图片

朱恒夫教授作专题发言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戏曲现代戏创作鉴衡》

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华艺术论丛》主编

朱恒夫教授以“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现代戏为题,从创作方法的层面论述分析了创作动因、内涵界定、创作方法等几个问题。“十七年时期”的戏曲现代戏创作中,农村题材剧目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创演工作也是比较好的,原因有三:当时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感知到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由衷讴歌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编剧多是出身于农村,熟悉乡土生活;比起城市,新社会使农村发生的变化巨大,如地主、富农的土地与房屋,分给贫苦农民,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戏曲作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便于新的政策、方针、制度出台后的宣传。“十七年”时期产生了广大影响的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其创作方法有三:一是反映农村较为关切的问题;第二是通过所讲的故事完全取材于生活,故事的开展一如生活那样自然,表现出农民真正的品性,让人物说纯粹的乡土语言等手段真实而自然地描写乡村生活和农民;第三是表现农民观众信任与依赖党和政府、不满无差别的平均分配、希望缩小城乡差别的社会心理和运用了大量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尊重农民观众的审美定式。朱恒夫教授认为,豫剧《朝阳沟》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能作为经典保留下来并盛演六十年不衰的原因,正是与“农民希望缩小城乡差别”的心理有关。

图片

伊晓东先生作专题发言

《重视对戏曲音乐创作观念和作曲技法的研究》

尹晓东,著名戏曲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先生针对现代戏中的音乐创作观念和作曲技法问题,结合“北刘南于”等作曲家群体的早期京剧现代戏创作进行论述。他认为,传统戏曲严格的程式化包含戏曲音乐,然而随着表现题材上的变化和塑造新时代人物的变化,传统程式的不适应就显而易见了。通过举例分析刘吉典和于会泳南北两位戏曲音乐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交流,并结合《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两个现代戏,围绕早期京剧现代戏创作是如何推动起来的,都形成了哪些创作观念和作曲技法,以及这些对于戏曲现代戏音乐创作乃至对今天整体的戏曲音乐创作还有哪些启发意义等几个问题作论述。尹晓东先生认为,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们积累了不少京剧现代戏的创作经验,但是我们缺乏整体的系统研究和总结,我们不仅丢掉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有时还会在前人规避的一些不当的创作方法上行进而不自知。

图片

卢昂教授作专题发言

《巨变时代的嬗变与挑战——当代中国戏曲导演创作探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影视学科组成员、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导、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
上海戏剧学院卢昂教授围绕当代中国戏曲导演的创作,以及自己导演创作实践为具体案例,深入谈及三个大问题,第一个是当代中国戏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二是谈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第三是谈戏曲的舞台表现的创新与拓展。卢昂教授从戏曲导演的角度谈了自己对“现代性”的理解,对“守正创新”的理解,对“双创”理论的理解。谈及面向未来的戏曲发展,他认为艺术要跟科技融合,新文科就是守正创新。这种创新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一个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是与相近专业集群的相互融合,这方面做好的话,中国戏曲是可以再重生的。

图片

伊天夫教授作专题发言

《浅谈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写意精神的当代性追求》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演艺中心主任,博导,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戏剧学院伊天夫教授认为,在对戏曲舞台美术的当代性追求中,倡导写意精神特别重要。中国写意精神不仅仅是造型意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美学品位,还是一种精神描绘与心灵表现的统一,也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艺术创作思想和观念。因此强调写意精神就是强调具有中国气派的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艺术表现,也是强调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的演出。他从对“写意、写意精神和当代性追求”的理解出发,结合他创作的京剧《狼牙山》《浴火黎明》、沪剧《一号机密》这三台现代戏的创作实践分析了他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以及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伊天夫教授指出,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大河,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生命姿态,无论是传统写意、现代写意和当代写意都互有交叉,但是在传意过程中都有中国艺术精神的底色。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是上海戏剧学院下设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于2020年4月24日批准成立。中心以上海戏剧学院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为骨干,以20世纪以来的戏曲传承、发展、变革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上戏智慧。著名学者叶长海教授为中心题名。

图片

(按姓氏拼音为序)

【名誉顾问】: 郭汉城 时白林

【顾问】: 龚和德 季国平 吕效平 马也 孟繁树 汪人元 姚金成  叶长海  张大新 郑传寅 朱恒夫

【研究人员】:丁盛 郭红军 黄静枫 李声凤 李世涛 李伟 芦昂 施旭升 孙红侠 韦玺 伊天夫 赵建新 张炼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