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帝都属性

 若森知道 2022-04-26

自古有为明君都以“天子守国门”做为标榜自己功业和千秋万代的举措,明成祖朱棣更是将这一举措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名垂青史,朱棣将明朝国都迁往北京,将其原燕王驻地提升为明朝京都。

对北京城的改建,明成祖朱棣确实费了一番心思,宫城参照南京布局而建,在元大都基础上对北京东南西北进行了扩建。作为明朝国都,北京改为北平,意为北方和平之地。北京的政治地位自此被中华统治者确立,由此改造大运河,完善明长城,等等一系列举措为北京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自元刘秉忠设计修建北京城起,到朱棣时,北京的宏大帝王之气才真正体现出来。

明朝的高度集权体制,让北京成为全国的焦点,世界的中心,可以说明朝对北京的改建,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基本雏形。到后来大清的完善,增添了满汉融合的元素,更给北京的帝王之魂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大清的兴衰有说不完的话题,大清的灭亡只有一个原因:固步自封,与世界脱轨,被世界清除。说到大清时期的北京城,与大清的兴衰联系得非常紧密。北京的三山五园奠定了京城皇家园林的血统,中西合璧、胡汉融合的设计理念,给北京的帝都身份添了浓浓的色彩。北京人拥有北方的民风强悍而不失礼仪,做事讲理有面,里里外外透着皇城下的大气。

随着国力日衰,慈禧垂帘、中日甲午惨败,大清国已经名存实亡。国人在满统治两百多年间的思维、意志、进取都变得呆滞、迟钝,与世界的脱轨让士大夫阶层的治国救国依旧停留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层面,改朝换代的大趋势也被保守势力所裹挟,因此,中国度过了极为动荡屈辱的一百年。北京城在这一百年间也伤痕累累,类似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耻辱事件让北京城没有了皇家贵气。

胡汉杂居之地的北京城也是进步思想的前沿阵地,五四学生运动开始,中国启动了救国、独立、复兴的中国之路。五四运动之后的百年里,北京城的发展也随着中国的复兴奔腾向前,他的帝都属性已不可撼动。如今的北京已经跻身国际大都市前列,如果把国家大剧院形容为神鸟下的巨蛋,鸟巢是神鸟的巢穴,水立方是神鸟的孵化箱的话,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北京在往复轮回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标签会赋予他更强的生命力;双奥之城的光环向全世界宣告,北京将是未来世界的中心,他的包容性、多元性、容错性、权威性、先进性将会在未来二十年充分体现出来。帝都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