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唐卫文/黑石寨游记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4-26

黑石寨游记

作者:唐卫文

黑石寨,在韶山是名山,也是灵山。韶山市已将其列为黑石寨景区。该景区实在是一个绿水青山的好去处。她位于韶山风景名胜区北部,地跨韶山乡和杨林乡两个乡。景区内群山起伏,植被丰富。此前未曾登临,总是有些念想,需要去登高揽胜一番。随着手上琐事渐少,终于下定决心,毅然去攀登此峰。一来要跨越自己的惰性,搞点户外活动,试试能否踏破险路的阻隔,二来也可为大美韶山山水做一些宣传。不登则止,想不到这一登,先后两次成功爬上了黑石寨顶峰。

第一次是12月18日。

此前的一个礼拜,几次提出要去爬一回,苦于不熟路,却又找不到熟路的同行人。终于,有高中班主任廖老师,熟路且有时间同行,约好12月11日一同前往,却又因我时间问题,未能同往,好几天都耿耿于怀。幸亏廖老师人特好,告诉我,他一路登途,留下引导标记,方便我有时间的时候,即使没有向导,也可去爬一回。

12月18日,又迎来一个礼拜六,天气晴爽。心想,冬月也难得碰上好天气,而且有时间,这是一定要去实现这一愿望了。这次幸又有一位叫“帅哥”同事,有时间有热情,一同前往。

我们开车到流古冲,8点50从山脚开始沿山径而上。一路比较爽快,也无意去流连于满山的松涛竹海,爬了一个小时,就到了高处一山脊,眼看不时即可达到顶峰。可谁知道,乐极生辛,稍不注意,未见了路标,选错了方向。这一错,冤里冤枉爬了两个山头,往返浪费了近一个小时,还历尽艰辛,被林中荆棘弄得遍体鳞伤。

 又幸亏有手机,发现不对劲,只得和廖老师多次联系,在他的遥控指挥下,才得以折返,找到正路。

错过了路程,就错过了时间。拔正方向后加快行进,终于晚点到达神往已久的黑石寨顶峰。可时间已近11点半了,要中餐前赶回家,只得抓紧时间登高远眺一番,确乎有点匆匆。这正所谓从从容容来,匆匆忙忙回,谁教走错路呢?野外爬山如此,人生道路亦是如此。

匆匆欲返之际,我在峰头磐石群中,发现了一奇特形状的石头。该石恰如两只蟾蜍,挽手相依,歇脚于半壁之上,大有一跃登顶之意。在此之前,我查过黑石寨的相关资料,尚于文字记载该景观。于是,我对帅哥讲,拍个照,宣传宣传一下,并给它取名“金蟾跃顶”或“金蟾望月”。

拍完照后,我俩一路快马加鞭返程归家。这次的收获有两个,一是野外登高探险,不可无熟路的向导,光有激情,或是要吃亏的;二是发现了一个灵性的石雕景观,并记录之,当会为黑石寨景区有所增益。

当晚,为此次登高观景,写下拙诗三首:

<一>登黑石寨

黑石飞来绝顶磐,千年风雨自高安。

今无古寨烟云事,我立峰头万象宽。

<二>题黑石寨金蟾望月

天然灵动石雕奇,挽手金蟾望月飞。

欲对长空盟海誓,同心跃顶沐清辉。

<三>黑石寨抒怀

登临黑石巅,放马拨心弦。

古寨烽烟渺,雄狮故事传。

群山来列队,村落自怡然。

一览陶斯境,吟诗醉大川。

第二次是十四天之后,也是跨年之后的2022年1月2日,可谓之登高迎新,也可谓采风宣传。

今天的邀约,有上次的后续效应。上次关于“金蟾望月”的题诗图片在诗词学会群里发出后,引起了几位诗友的极大兴致。学会吟长育林先生早有登临之意,于是,邀朋约友,热情准备,并要我作先锋领路。选定假期中晴好的元月2日一同登高采风。这次准备充分,时间充足,邀了湘乡刘祝三先生、廖育芳女士、湘潭何阳先生等诗词书画艺术家,由杨林诗友刘尚美先生作东。上午在尚美先生府上吟诗作画,泼墨挥毫,来了一场情致高昂的文友会。

午饭后,我们一行20多人,驱6车而前往,到达山脚双合场停车。有作为本地通的同行之友杨林乡老林业干部刘佳俊先生同行,尚美先生还请村委会安排了当地一老党员刘伏先同志作向导。

我们从双合场出发,举步登高,朔溪而上,一路行来,路狭山陡,溪雅涧幽,茂林修竹,大家兴致极高。并一路听刘佳俊老师讲一些往昔轶事,历史钩沉。

随着山高路陡,渐有几位年岁较大的诗友,体力不支,半程而返了。

大家登到半山刘家岭,在曾为清湘军名将的章合才之原配夫人墓地探观了一番,感慨于墓地之气韵非凡,更叹惜于墓葬之盗毁于八十年代。此处,我们也发现了一棵珍贵的肉桂树,虽多年前惨遭剥皮,仍留下深深伤痕,但也靠自身坚毅,修复得生机盎然了。真希望它能得到当地的特护而不致于消亡。

大家探观古墓遗迹后,继续沿羊道而行,此时,因坎坷路窄,体力不胜的原因,爬山队伍只剩下9人。但我最佩服的是湘上散人周坚桥老师,纵然双目失明,但在廖育芳老师的扶携下,居然能寻方探向,过坡踏坎,绕阻越障,也坚持登到了半山之上。

越到高处,越是艰险,风景也向人迎面扑来。

正当我们汗湿冬衫,爬到艰辛时,遇到了一段直峭湿滑冲向高处的所谓之路。这时,人的信心和激情如遇林中未融冰雪,冷了一节。可抬头一看,前面出现了一道道沧桑感十足的人工石墙,让人不禁要鼓足力气,爬上去一探究竟,并拍个照,留个影。这是六七十年代,前辈们建设学农基地的遗址。我眼前似乎浮现出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同行的人们禁不住为先辈们那个时代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所征服,继而为之惊叹。

到了学农基地的尽头,我们被一片翠绿欲滴而又密不通人的箬叶竹挡住,似乎找不到前行的道路了。细细一看,在这一片茂盛的竹墙中间,有一个不起眼的疏松处,飘着一根红色许愿带,我猜一定是登高通道了。于是猫腰钻了进去,爬到此处的其他7位,也跟着钻了进来。于是我们进入了两段之前听说过的“竹洞”。“竹洞”其实就是箬叶竹遮天蔽日,常有人循迹登山,留下了几十米长的登山之道,恰似两段隧洞。我们边钻边打趣道“人在洞中走,不得不低头”。这又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从“竹洞”钻出来,便见到了黑石寨峰顶,巨石撑空,好不雄伟!

登到顶来的8个人,纷纷爬上巨石之巅,贪婪地享受大好风光。大家或远眺,或近观,或伫立,或盘坐,拍了N张靓照后,都又纷纷问我:“金蟾在哪?”

“在下边石壁上”,我一边指着金蟾奇石,一边展开上午彭晓明老师的墨宝横卷,叫上尚美先生,在石雕下拍照留影,以示纪念与推介。众人皆认为,石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实乃造物之奇。金蟾既是财运的象征,又是爱情的寄寓,值得一观。

留影毕,我又回到巨石之上,先是环顾八方,继而仰望长天,然后俯瞰前川,感受“一览众山小”之气概。巨石之下,群山起伏连绵,苍翠灵动,犹如列队来朝。巨石之远,村庄错落有致,优雅祥和,犹如星罗棋布,红旗水库绿水幽幽,波光粼粼。乡村与山水,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巨石之巅,大家猎奇览胜,饱览风光后,不忘合影留念,然后原路返回。3个小时的登高迎新,虽小觉疲累,但无不兴致高扬,收获不错,攀登的过程是苦一点,但山顶风光无限好!

诗情画意,又在第二次攀登的过程中领略,晚上静坐下来,又将收获,堆字成行,诗联以记之:

<一>赠诗友洞庭赤子刘尚美先生

洞庭尚美,潋滟波涛歌赤子;

刘室高光,和谐景致润杨林。

<二>登峰

奇峰可克道中难,攀到半途几欲还。

执念风光高处好,终来绝顶览群山。

<三>学农基地遗风

攀到峰前觅古踪,学农基地见遗风。

当年创业精神在,万事何愁不就功。

<四>咏竹洞

山腰谁在引君游,箬叶层层蔽日稠。

纵使英雄穿此洞,从来不得不低头。

<五>咏碧溪

登峰一路羡溪流,碧水潺潺小涧幽。

不恋多情菖草意,欢歌自去总无忧。

<六>咏竹海

攀途入耳悦萧飕,翠竹丛中百鸟啾。

待到峰头凭远眺,湘妃有泪漫山流。

<七>寨顶望远

峰头放眼自遨游,列队群山气韵遒。

更醉韶山风景里,乡村如画复何求。

作者简介

唐卫文:笔名,楚风,韶山供电所安全质量技术员,供电服务五级工匠,湘潭供电公司十佳宣传工作者,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红星诗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会员、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现居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新屋组。诗词、散文作品散发表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深圳珠江文学社》《湖南诗词》《韶山魂》《故园文艺》等媒体。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