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好中文行天下

 tianwangshi 2022-04-26

《千字文》是古代著名识字课本,因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而获得历代重要书法家的青睐,这是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卷》,《千字文》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成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重要教材。(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日本古代中文会话课本《唐话纂要》书影,这页展示的是“四字话”部分,以日常用语为主。(资料图片)

周兴嗣一夜白头写出《千字文》

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日子,也是一个与汉字诞生有关的日子。传说仓颉造出汉字的那天,“天雨粟,鬼夜哭”,这是非同寻常的景象。

文字是一个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唯一标志,南美洲伟大的印加文明就没有文字,他们通过“奇普”记事,这种方法类似于结绳记事,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准确解读奇普的具体含义了。较之其他方式,文字让人们的经验、智慧与感情能以更准确、细腻的方式代代相传。

仓颉造字当然是中华文明划时代的大事,但是为什么天上会下起谷雨来呢?关于“天雨粟”,古人有不同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担心人们会利用文字去做骗人的事而放弃农业,老天知道人们接下来要挨饿,于是下起了谷雨。

正因为谷雨节气与汉字有这样一层关系,2010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将谷雨这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其实古代就有许多外国人学习中文,那么他们学习中文的教材长什么样呢?

我国古代诞生了许多教小孩识字与一些基本文学常识的教材,即“蒙学读物”。经历时间沉淀,“三百千千”在众多蒙学读物中脱颖而出,乃至成为蒙学读物的同义词,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四本书。

这四本书中,成书最早的是《千字文》。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个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君王,他很喜欢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萧衍想用王羲之的作品来教诸王怎样才能写出一手好字,于是请人从宫中收藏的王羲之作品中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张纸上两三个字,杂乱无章。要是能将这些字编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文章就好了,萧衍将这项任务派给了周兴嗣。

周兴嗣是萧衍赏识的文臣。萧衍将自己的旧宅改为光宅寺,命周兴嗣、陆倕分别撰写寺庙碑文,同台竞技,最后获胜的是周兴嗣。萧衍还曾命周兴嗣、到沆、张率三人就同一件事写赋,最后获胜的还是周兴嗣。赋是一种讲究押韵与用典的文体,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周兴嗣来承担这项任务倒也合适。周兴嗣熬了一个通宵,绞尽脑汁将杂乱无章的一千个字编缀成了《千字文》,当他走出自己的书房时,家人发现他的头发一夜之间变白了。

《千字文》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它渊源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而周兴嗣编成的韵文简洁典雅,古人对其十分喜爱,唐之颜真卿、宋之赵佶、元之赵孟頫、明之徐渭等古代书法名家均留下了自己书写的《千字文》。

《千字文》还能够用来记数标序,规模庞大的文献用干支、韵目等来记数都不够用,这时有千字之多且一字都不重复的《千字文》就派上用场了。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的《赵城金藏》就是用《千字文》来记数标序的,《赵城金藏》十卷一帙,每帙用《千字文》标序,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直排到“庶几中庸”的“几”,共682帙。

《千字文》很早就传到了东亚其他国家,成为他们学习中文的教材。《千字文》问世不久,在国内就有一位叫李暹的学者为之作注,这是《千字文》最早的一种注本,它还较好保存在日本,“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奈良时代日本正仓院保留抄写《千字文李暹注》字句的木简”。奈良时代是公元710年至794年,鉴真东渡到日本即在这时,之后的平安时代是公元794年至1192年,空海正是在这一时代随遣唐使来到中国,在长安青龙寺等地留下他的足迹。文屋是平安时代的国立教育机关,《千字文》是文屋的学生们必读之书,乃至当时有人说“文屋一带的麻雀啼叫的也是《千字文》里的秋收冬藏这句话”。

《老乞大》教你如何在元大都做生意

历史上,汉字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汉字文化圈”,这些地方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为书面语,同时也接受了儒家学说的主要观念。书面语和口语是可以分离的,所以历史上曾出现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碰面无法用口语对话,却能通过笔谈来交流的情况。对于学习书面语的外国人而言,最好的教材莫过中国历代文学经典,而对于学习口语的外国人而言,一般选用本国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了解学生的需求,除了教人会话外,也有相当实用的目的。

《老乞大》是元明时代高丽、朝鲜商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也是一份实用的经商指南。“乞大”即“契丹”,是对中国的称呼,老乞大就是中国通的意思。1998年在韩国发现了《老乞大》系列教材中最古老的一种,定名为《原本老乞大》,它的刊刻年代可能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但编写年代更早,反映出元朝的制度、习俗与语言。

《原本老乞大》与今天我们常见的会话课本不同,整本书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主人公叫李舍,他与几位亲戚朋友结伴,经陆路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做生意。李舍到了大都后,在官方经纪人的中介撮合下,卖出自己带来的高丽马、高丽参、高丽布,这些都是高丽特产,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卖出了好价钱。李舍等人又用这笔钱在大都市场上买了不少配饰、化妆品等小件商品还有书籍回去,期待回到家乡后又赚一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买回去的书籍还真不少,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点名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还要“韩文、柳文、东坡诗”即韩愈、柳宗元、苏轼的诗文,还要《资治通鉴》《贞观政要》《三国志平话》等。

我们不妨从《原本老乞大》中摘出一段,请今天的读者看看那时汉语会话课本的内容。李舍在市场上卖布,以310锭的价格与买主谈妥,就付款问题展开如下对话:

买主:“都与料钞,是委实没若干料钞,敢则到的三百定料钞,那零一十定与您上等择钞如何。”

牙人:“客人觑偌多交易,索什么争这些个料钞,好择钞也与料钞一般使有。”

李舍:“那般者,依着您,将好择钞来。”

买主:“这钞都捡了也,俺数将布去。”

李舍:“你且住者,这钞里头真假,俺高丽人不识有,您都使了记号印儿者,牙家眼同看了者,后头使不得时,俺则问牙家换。”(原文无买主、牙人等称呼,系笔者所加。)

他们使用的口语是元朝受蒙古语影响的汉语口语,它的词汇主要来自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官话,它的语法是蒙古语与汉语一定程度的折中。许多元杂剧中的对话就是这样的风格。

上面这段对话生动展示了元朝人使用纸币的场景。元朝地域广袤,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纸币,这在世界史上都是一次创举。元朝发行纸币以白银为本位,所以也用白银的计量单位“锭”。李舍来到大都人生地不熟,不能熟练分辨纸币的真伪好坏,所以希望买主全部用最好的“料钞”来付款,但买主无法满足,牙人也就是经纪人劝李舍用“好择钞”也可以,李舍要求在每张钞票上都盖章,要是以后用不出去就来找牙人。牙人也有这项义务,因为在交易达成后,李舍需要支付交易额的3%作为牙钱即中介费给牙人。

元明易代后不久,李氏朝鲜取代高丽,在1480年的一场经筵上,有人提出修改《老乞大》的建议,因为那时使用的汉语口语有变化了,此外中国的一些制度与习俗也变了,于是就有了《老乞大谚解》一书。在这本书中,原来使用纸钞的情节改成了使用银子,这与明朝的情况是吻合的。经过修改后,《老乞大》仍具有会话课本与通商指南的功能。

《唐话纂要》的作者将水浒故事传播到日本

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路径,往往要经过朝鲜半岛。在看过高丽、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后,不妨再看看日本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在这方面有一本书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汉语学习教材”,这就是《唐话纂要》。

《唐话纂要》的作者是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的学者冈岛冠山(1675年-1728年),他编写了数种汉语学习教材,其中《唐话纂要》的年代最早,于1716年刊印。前面介绍《原本老乞大》时,提到李舍带回故乡的书中有《三国志平话》这样的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备受汉字文化圈读者的喜爱,冈岛冠山据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本子译出日文版《通俗忠义水浒传》。

冈岛冠山是长崎人,长崎是日本历史悠久的港口,在日本锁国时代,是仅有的对外通商港口,它与中国南方的宁波、南京等城市有密切的往来。冈岛冠山在长崎做过“通事”即翻译员,自然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学者指出《唐话纂要》中的“唐话”是南京话,这也显示了贸易对于外国人习得语言的影响。

《唐话纂要》一共有六卷,第一卷介绍“二字话、三字话”,第二卷介绍“四字话”,第三卷介绍“五字话、六字话、常言”,从简单的词语到短句、俗语,学习的内容逐步加深,到第四卷就介绍“长短话”了,这一卷是两个人的对话,但不像《老乞大》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故事。冈岛冠山是个接受了儒学教育的人,他编写的《唐话纂要》分明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质,在内容上很少谈到做买卖的事,倒是谈了不少读书为学之事,在语言风格上很客气很有礼貌,有时甚至是客套了。

我们不妨来读一段对话:

甲:“我听说你近来学业大进,而诗也做得好,文也做得妙。你尚青年,怎恁地大奇。异日必有发迹,欣羡欣羡。”

乙:“岂敢。好说。我虽为学,怎奈生性愚卤,至今未有所晓,中心只是不快,安如长兄所言,真个惭愧了。”(原文无甲、乙称呼,系笔者所加,后同。)

甲经常向乙提出各种约请,请他聚会、赏花,下面这一段对话颇合现在的节气。

甲:“目下各处花开,甚是好看。先生若有空夫(应为功夫),须要同去看看,决不可推事辞却。”

乙:“我也听见说而今花开得正盛。兄长肯带我去时,我也情愿奉陪。若在那里飞杯花间,求兴醉中胡乱做诗耍子,却不是一场大消遣了。”

《唐话纂要》的第五卷分类介绍各种词汇,还收录了十首“小曲”,大概就是那时的流行歌曲,这些小曲读着读着就酸倒了牙。第六卷则收录了两篇故事,从题目“孙八救人得福”“德容行善有报”就知道是劝人积德行善的故事。

形形色色的古代汉语课本揭示了中文的巨大魅力,这魅力到今天更为显著。语言与文字的基本目的是方便人们的沟通,交流多了,也就感觉亲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