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江城的今生(下)

 平凡乐今生 2022-04-26

可以说,四牌楼曾经是庐城的商业经济中心,由十字街向周围辐射,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圈。民国初年,这里有粮、药、布、百货、钱庄、当铺等数十家,至于各类手工作坊,诸如糕、粉、粮、油、酱、水作、文具及铁、木、蔑、石、理发等行、坊、场、店等,更是数不胜数。

当时,南街有庐城最大的当铺李獭兰堂(老水利局),老板是李鸿章的后人。李府在庐城有两处地产,除了李獭兰堂,还有老邮电局大院(今皖中大市场西部)。邮电局就是李府大门,西侧另有一小门,从大门一直通到文昌路的全部房子都属于李府。

李府是官商,而云路街的崔府则是庐城黑势力的代表。民国十九年(1930年),有自称解甲归里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炮兵团长崔光辉(人称崔二爷,三番谱序廿二世“通”字行辈),在庐城崔氏宗祠(云路街崔家巷)开山门,另立宗派,广收门徒,横行乡里,杀人越货,闹得庐城乌烟瘴气,鸡犬不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庐江新任县长汪培实经秘密查证后,将崔光辉逮捕枪决于南门城外。

四牌楼十字街向东过去为丹桂坊,庐城东门城楼阁旧名丹桂楼,故坊以楼名。东街南侧有武壮公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祠为纪念清代提督邑人吴长庆(谥武壮)而建。坐南朝北,通体结构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廊庑、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文革期间,木雕遭毁坏,余完好。1997年开始修复,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

祠左侧有福音堂(今县人武部),建于1917年,为当时芜湖教堂所派传教士荣义安(女,加拿大人)在庐江布道时建立。荣氏还在庐城开办了育英、育秀两所小学。

出东门,有一条东北向小街,庐城人称作横街,长约五百米,走到尽头就是三国名将、庐江人周瑜墓所在。《大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安丰乡”(古庐江城东为安丰乡)。约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五亩余,有封无表,平地起坟,墓前有碑,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提学御史彭勋令知县黄金兰所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墓被掘后,又重修。1989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1993年后陆续修建墓冢、阚门、石像、碑坊等工程。

东关外作坊河上,今东门大桥南侧五十米,史志记载有捧檄桥。始建于汉代以前。明宣德九年(1434年),庐江县知县马骥重修此桥时,曾在桥下掘得石碑一块,上刻“临仙桥”三字,始得此桥之古名。后更名为捧檄桥,乃源于历史上著名孝子毛义的故事。明万历年间,邑人在捧檄桥西南建毛公祠,春秋祭祀。后因长年失修,桥身毁坏,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长庆捐资将此桥重修为五孔青石桥。桥身高大雄伟,造型古朴。正桥长46米,宽6.7米,中孔跨度6.3米,桥面两侧为石雕栏杆,并于桥头重竖“捧檄桥”碑石,碑之两侧刻楹联曰:“捧出真心归大隐,檄来强喜为慈亲。”

东关的捧檄桥有两千多年历史,而南关外的升仙桥和南门的掷杯桥传说也始建于三国时期。庐城南关旧有水帘洞,相传为汉朝庐江人左慈真人修炼遗址。升仙桥、掷杯桥都和这位左真人有关。相传左慈饮曹操鸠酒,掷杯悬于空中,人皆仰视而慈失,因名掷杯桥。

据清康熙《庐江县志》记载,庐城城区外有古桥十六座,即:文庙前文德桥、武定桥,东关捧檄桥,南关升仙桥、掷杯桥,西门通济桥,大西门重锦桥,小东门迎恩桥,县学前三思桥,县学西回龙桥,文明河上鱼市桥(钟楼桥)、水月桥,环碧公园奎星楼东青云桥,西门岗绣溪桥(刘家桥),城东北观音桥,周瑜墓前狮子桥等。由于历史变迁,上述古桥唯一尚存的只有捧檄桥。

古时庐江城没有消防设施,城中有一条贯通南北的文昌河,与护城河相通,形成循环的水系。护城河的水源,一则来自城东文昌坝的作坊河水,一则来自城西的绣溪水。平时水质清澈,常年不断,居民用以洗衣、洗菜、淘米,也作为火灾时救火用水。当年,庐城东关、南门和西门湾一带河水,水位颇高,木帆船四季通航,涨水季节,小轮也可通航,庐江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外运、工业品调入,经县河、黄陂湖、西河这条水道,通往无为、芜湖以及其他各地。

文明河以东,为四牌楼商圈;文明河以西,则主要为居住区和文化活动区。现今文昌路原名文昌大街,民国时为文化街。始源于清同治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在文庙周边建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和学堂、经馆,形成一条文昌大街。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庐江县石头镇人)、天津海关道刘汝翼(庐江人)、提督衔江苏狼山镇总兵曹德庆(庐江人)三人捐资建庐江试院(今庐江试验中学校址内)。试院坐北朝南,前后六进,每进六间,共有房屋四十三间。前有大照墙,后齐城墙,东界丁家巷。光绪二十九年,卢筱湘(字国华)与鲍捷三、吴子绳等在庐江官立小学堂基础上创办庐江中学堂,三十三年停办。民国十二年卢筱湘长子卢美意力争复校,在原校址创办庐江县立初级中学。三十三年更名为庐江县立中学。解放后,原庐江县立中学、庐江简师合并,改名为皖北区庐江中学。

民国七年(1918年),庐江劝学所成立,十五年改为教育局。县立初中在大西门内,即今庐江试验中学。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今城关小学)在桑园路,后改为集成镇小学。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在西门内。该校原为新试院、广益学堂、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又称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其后改为县立利成门小学。

桑园路后改名恺悌街。恺悌街南端旧为潜川书院(老电影院)。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李天植和绅士吴崇诰、王昌僖集资在原察院旧址建,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燹,同治年重修,光绪十年知县钱镕筹款扩修,有照壁、门楼、讲堂和厢房二十余间,后进大楼上下各五间。

恺悌街南口一带,庐城人称高拐。据说得名于民国初高姓于此开设光华照相馆。清末民初,徽州帮客商吕炬昌来庐城开设照相馆,后又有高姓、夏家在钟楼桥至高拐一带相继开设艺芳、汇芳、光华等照相馆。此后,三家合并为亦我照相馆。

高拐向南,原为马政坊(今县医院后门马厂巷)。民国时期,有贺姓在此开设来苏医院。

清末民初,庐城的药店主要集中在四牌楼、文化街和西门岗。1830年,江苏省溧水人王文春携二子来庐江开同春药铺,后迁至西门岗上(今城关医院),改同春药铺为王同春药号。据传这是庐江历史上第一家中药铺,也是本县商界中南京帮的始祖。王文春长子王开仁有三子,长子王德良,次子王沂甫,三子王元杏。至民国初,王德良兄弟三人分家,老号由王德良掌管,王元杏创王同春杏记药号。1937年因店主王少川双目失明导致店铺濒临倒闭,转让于房伯良经营,改称大有元药店。

1921年西门下街潘振坤接收了原济和药店,在后面加上振记二字,成为济和(振记)药店,人们习惯称为潘济和药店。解放后,潘振坤进入当地中医联合诊所(后并入城关区医院)。同年,丁治平接收倒闭的德胜堂药店,在岗上开设丁人和药店,抗日战争前后成为本县最大中药批发商贾。1940年店主遭土匪绑架蒙受很大经济损失,从此一蹶不振。丁治平于1954年病故,其药店随其子丁守肇进入公私合营企业。

1929年至1930年,肥西人涂泮香和妻子在庐江城内文化街(现在庐江实验中学围墙外原南业商店处)开设涂泮香西医诊所。行医十年,以后不知迁往何处。1933年,王逸霄在文化街开设宏仁医院,

庐城商业在抗战前达到发展鼎盛期。据《庐江县志》记载,当时南业有宛谷生、吕德茂、赵义成、王源懋、孙永泰、贺吉昌、钟同和、孙德太、汪仁太、王信昌、陶义源、同大有、同兴隆等。布业有祥丰义、永大、裕大、朱祥丰、周德丰、吴怡丰、吕炬昌、何义丰、李祥发、庆丰祥、姚正兴、朱元昌、金太丰、何友记、邓宏丰等。百货业有祥丰义、吕炬昌、俞信成、陶德记;粮食业有孙同义、庞益成、倪叔记、陈恒达、舒万太、吴鼎盛、黄永盛、俞和圣、潘隆圣等;茶酒业有聚和园、长清轩、都益处、大观楼、海同春、绣溪楼、醉陶居、太平春、得月楼等。旅社有潜川旅社、大忠祠旅社、悦来客栈。饭店有高福星、利民、仁义、沐家饭店等。其他如山货业有窑货大户崔永太、朱永康、王顺兴、陶恒兴专业糕塘坊,寄售业有王希贤、张宽琪、刁习德,杂行业有舒吉之、钟善夫、倪叔轩、宛辑五盐行盐仓,扬三益南北土特产。

庐江唯一的大南业店宛谷生,老板宛辑五。儿子宛泮池,曾任庐江商会主席。传至孙子宛春生,于民国三十年(1940年)一病不起,因资金不足,将单独经营的宛谷生商店与本店工人合资经营为同兴隆商店。

抗日战争期间,庐城虽未沦陷,但日本侵略军飞机对城区轰炸达十三次之多。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5月到1941年夏,县政府、福音堂、四牌楼、当坊巷、马厂巷、真武观、庐江中学一带,被炸倒闭和烧毁房屋六百多间,城内除东街外,其余建筑均遭轰炸。原有44姓宗祠、7座名人专祠、26座牌坊及10痷、9庙,多毁于兵燹。庐城内受轰炸,外被日军封锁,市场急趋萧条,迁徙、闭业甚多。城区风貌也一改往常。

图片

     笔者参考有关资料,绘制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庐江城区图,从中大略可见庐城旧貌。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建设得到日新月异发展,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资料:清康熙、嘉庆、光绪《庐江县志》,1993年《庐江县志》,《巢湖市文史资料汇编》,《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