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穷小子,卖低价鞋子,一年卖1亿双,开8000家门店,凭啥

 朱小鹿 2022-04-26

有这样一家神奇的鞋企:

店面只有三四十平方米,装修使用红白相间,无论是线下还是互联网,都不花钱打广告,店门贴着“79元2双”“清仓甩卖买一送一”这样的标语,好像从来没摘下来过,全年都在打折。

可就是这样一家把鞋子卖“白菜价”,处处都透着“土里土气”的鞋业品牌,居然在全国有将近9000家门店。

疫情时,不少鞋企都关门协议,即使是达芙妮、百丽这些在皮鞋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王牌鞋企,都接连关闭几百家门店。

可这家鞋企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年销售量却达到1亿双,销售额超过50亿,还计划在2030年实现1000亿的销售目标。

这个“土”到不可思议的鞋企,叫做:大东。

一家看起来随时都要倒闭的女鞋店,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能量?到底哪里来的自信?

这一切,或许可以从创始人陈光敏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陈光敏出生在浙江农村,他17岁就外出打工。

行走江湖那些年,他为了生存,做过鞋厂学徒、养过蜜蜂,甚至在全国各地跑过销售。

在80年代到90年代那段时间,搭着国家政策的顺风车,温州鞋业蓬勃发展,遍地都是小作坊。

发展到今天,在温州鹿城区最出名的商业步行街——五马街,甚至有一条400多米长的街道,两边都是卖鞋的,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温州本地品牌。

这条街甚至发展成了温州的地标性景点,温州皮鞋甚至以此为起点,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中国的鞋业市场。

温州皮鞋遍布全国各地,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奥康、红蜻蜓、康奈、意尔康等品牌,都属于温州皮鞋。

由此,温州皮鞋的厉害之处,可以窥见一斑。

 那些年,陈光敏在外跌跌撞撞地“闯荡”,生活依然没有丝毫起色,当时温州皮鞋正火爆,他索性回到温州,成为一个普通的皮鞋销售员。

后几年,国家鼓励发展个体户,温州当地小作坊遍地开花,大部分都是做男鞋,先把款式定好、样板打好,再拿到市场上给客户看。

客户满意,就会选中想要的款式下订单,再由小作坊自行加工,就类似于现在的代加工模式。

当时,温州的小作坊一半都是一家人自己搞生产,不需要多少人手、资金,创业门槛很低,国家也大力扶持。

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占了,陈光敏立即借着这股东风,决定自己干。

1995年,他把家里的院子盖成房子,买了一台制鞋机,靠着当皮鞋学徒时学到的技术,和卖鞋时积累下的人脉,开起了家庭小作坊。

这就是“大东”的雏形,后来,陈光敏把这种情况称作“车库创业”。

起初,由于规模小,人手不足,陈光敏既是老板,又要充当员工,很多订单都是他亲力亲为,自己赶工做出来的。

靠着这种“忍常人不能忍,能常人所不能”的态度,他的小作坊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中活了下来,并且很快迎来了转机。

 1995年时,富贵鸟已经是国内排名前十的品牌鞋产品制造商,很多小作坊都靠接富贵鸟的订单赚钱。

当时,富贵鸟最火的鞋就是一种套包鞋,实际上是一种制鞋工艺,先把鞋帮缝到鞋底上,再套进楦头经烤箱定型。

那时在温州,还是以生产男鞋为主,套包鞋面世以后,大大小小的品牌商变着各种花样仿制,都卖得不错。

当时的国内市场,各行各业山寨货盛行,很少有企业会积极创新。

可陈光敏想到了。

 一开始,陈光敏也想仿制富贵鸟的套包鞋,可是市场竞争太大,他的小作坊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会赢。

他突然想到,与制作同类型的男鞋相比,制作女鞋对工艺、材料的要求更低,而且世面少女鞋竞争小,门槛也比较低。

陈光敏寻思,与其和那些技艺成熟,市场份额稳定的制鞋企业抢市场,不如不如赌一把,把套包男鞋改成女款,试试看有没有人愿意买单。

没想到,这一试,就给陈光敏的制鞋事业试来了“春天”。

套包女鞋一上市,“大东小作坊”的订单量剧增,掀起了一股“套包女鞋热”,引得其他鞋厂纷纷仿制各种套包女鞋。

靠着这一款套包女鞋,陈光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由此瞄准女鞋市场,不断扩大和发展。

 然而,经过好多年,眼瞧着其他的温州品牌已经走出了自己路,“大东鞋业”依旧没有名气,默默无闻。

2008年开始,陈光敏为了打开知名度,不断请明星代言,比如当时火爆无比的大S,Angela baby等,都是他合作的对象。

特别是大S的一句口号:“S.我的美丽”,让大东鞋业的知名度迅速打响。

反而是最近这几年,大东不再执着于品牌宣传,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大东”几乎没有投放任何广告。

在陈光敏的运作下,“大东”靠着明星效应,销量剧增,正式告别了小作坊时代,开始向“大东专卖店”迈进。

然而,面对温州鞋企们在一、二线城市挤得头破血流的状态,陈光敏不想去抢市场,再次另辟蹊径,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

他先进入四、五六线城市,甚至把专卖店开到一些偏僻的小乡镇,靠着低廉的价格,迅速在其中扎根,盈利之后,再扩张到一、二线城市。

后来,陈光敏在采访时,将这种发展模式打了一个比方:

牛、羊、马吃同一块地的草,羊吃了最嫩的草尖,马吃中间那一截,留给牛的就只有最苦的草根。而大东就是那头吃草根的牛。

随着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陈光敏的这条路,选对了。

 这么多年来,时过境迁,当年称霸江湖的富贵鸟早已破产。

女鞋巨头达芙妮、百丽相继陷入销售困境,大东却始终坚持中低档市场,打疯狂的价格战,最终横扫千军,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其中,陈光敏这个幕后掌舵者的智慧,不容小觑。

 创立之初,陈光敏就确定了目标群体:把鞋卖给18-60岁的女性。

这一定位,等于包含了所有年龄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价格战,东西便宜,买单的人才多。

那怎么做,才能对消费者来说便宜,对商家来说赚钱呢?

陈光敏想出了三个狠办法。

首先,把代理商砍掉,没有中间商,成本就会降低。

一开始,陈光敏也是使用的代理制,公司将鞋子生产出来以后,要经过省级代理商、经销商,之后才能到消费者的手里。

层层加价,最后算下来,消费者要出生产成本4倍的价钱,才能买到鞋子。

陈光敏觉得不合适,一双鞋子的成本才几十块钱,到消费者手里就要卖几百元,时间一长,谁还愿意买单?

然而,改革就是动别人的奶酪,哪那么容易。

改革的消息刚刚放出去,仅广东一个省,就有四分之一的加盟商选择终止合作,重压之下,陈光敏摸索出了新办法。

2012年6月开始,由“大东鞋业”代理商掌控的18个省级分公司,全部改为由总公司控股,股权持比为总部占51%、分公司占49%。

同时对代理商实行保底销售额提成制度,卖得多,拿得多,卖得少,不亏钱。

另外,还把经销商控制的把专卖店变成联营店,零售价由公司总部统一定、统一配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价格。

 其次,他提出当季的鞋子必须零库存,卖不掉的鞋子,送也要送出去。

原因有两点:

第一,库存积压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率;第二,大东女鞋主要以PU革为主,如果留到第二年,皮革会有一定程度的氧化,为了保证质量,每一季的鞋子必须清完。

在大东的线上门店,大部分鞋子集中在79元,最贵的不超过200元,最便宜的鞋子甚至才19元,价格真是低到了“尘埃”里。

在线下,季节清仓时,门店“买一双送一双”,“79元2双”这一的折扣活动,基本上从未间断。

用高价位的鞋子搭配低价位鞋子出售,从而平衡盈亏,反正品牌定位本就是中低档,促销活动怎么搞都不过分。

这一招,让大东真正的实现了零库存,同时,也用超低的价格,打赢了“市场竞争战”。

最后,生产速度要快。

当季的鞋子必须当季卖完,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生产速度快,能够跟上前段销售量,陈光敏在这方面也下了狠功夫。

他把生产线分成尖头跟鞋、圆头鞋、休闲鞋等各种品类,指派专人负责单一生产线,只要材料一到位,立即就可以动工生产。

除了研发和生产快以外,还要保证物流快,卖得好的鞋子必须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门店,保证卖出去更多。

为此,陈光敏下血本,模仿刘强东建立智能仓库,“大东”成为了国内首个拥有完整物流的体系的鞋类企业。

 在陈光敏看来,他的目标是实现1~2天设计、2~3天生产、3天物流,7天到市场售卖得“快时尚”。

现在,大东已经实现了“14天快时尚”,从设计、生产到售卖,只需要14天时间。

似乎“7天快时尚”正指日可待。

然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大东的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不知道陈光敏最终有没有机会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一方面,大东以低廉的价格赢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芳心,另一方面,大东鞋子的质量,又备受消费者诟病。

屡屡因为磨脚、臭味严重等问题被消费者指责。

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价格不再是商家制胜的法宝,商品质量反而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相信这不仅仅是陈光敏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企业都要面临这一抉择。

毕竟对未来的消费市场来说,只有真正的物美价廉,才能走得长远。

对此,你怎么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